资源简介 第2课时 画对称轴●复习导入 【问题1】轴对称图形指__沿某条直线对折,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的平面图形.__【问题2】看下面两幅图是否是轴对称图形,你能否画出它们的对称轴? 解:(1)(2)都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如图所示.【问题3】如果两个平面图形成轴对称,你能用什么办法验证?不经过折叠,用什么方法画出它的对称轴?【教学与建议】教学:复习轴对称图形导入新课,提出问题3,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建议:自主回答,可小组讨论.●悬念激趣 巴依老爷和穷人都想在自己家前的路边修一口水井,贪婪的巴依老爷要求穷人和他对半出钱.如图,巴依老爷想把水井修在家门口的路边的A′处,穷人要求把水井修在路边的B′处,双方争执不下,于是找聪明的阿凡提来解决他们的分歧.如果你是聪明的阿凡提,能使水井在路边而且双方都满意吗? 【教学与建议】教学:通过故事的引入启迪学生针对故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思考,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建议:让学生思考,进行猜想,试着找出井的位置,并说明理由验证.命题角度1 作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利用尺规作图的方法作出轴对称图形(或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的对称轴,通常先确定一组对称点,再连接这两点得到一条线段,最后作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例1】如图,△ABC和△DEF关于某条直线成轴对称,你能作出这条直线吗? 解:直线l就是所求作的对称轴.命题角度2 利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作图解决实际问题在利用作图解决实际问题时,如果出现到两点距离相等的要求,通常考虑作这两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解题时注意保留作图痕迹.【例2】某旅游景区内有一块三角形绿地ABC,如图所示,现要在道路AB的边缘上建一个休息点M,使它到A,C两个点的距离相等,请在图中确定休息点M的位置.解:如图,作AC的垂直平分线交AB于点M,则点M即为所求.【例3】如图,公路m,n边有两个村庄A和B,现要建一个活动点,要求到公路m,n的距离相等,到村庄A和B的距离也相等,请你画出这样的点.(保留作图痕迹,不写作法和证明)解:连接AB,作AB的垂直平分线l,作m,n两夹角的平分线a,b,a,b分别与l相交于点P1,P2,P1,P2就是要求作的点.高效课堂 教学设计1.了解“连接对称点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2.熟练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3.培养学生良好的动手实践能力.▲重点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难点画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活动1 新课导入1.轴对称图形指__沿某条直线对折,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的平面图形__.2.看下面两幅图是否是轴对称图形,你能否画出它们的对称轴? 解:(1)(2)都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如图所示.◆活动2 探究新知1.教材P62 思考.提出问题:(1)如果两个平面图形成轴对称,要如何验证?(2)不折叠图形,你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吗?学生完成并交流展示.2.教材P63 例2.提出问题:(1)作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共有几步?(2)作线段垂直平分线的作图依据是什么?(3)如图,已知△ABC,请作出△ABC三边的垂直平分线,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完成并交流展示.◆活动3 知识归纳1.作线段AB垂直平分线的步骤:(1)分别以点__A,B__为圆心,以__大于AB的长__为半径作弧,两弧交于C,D两点;(2)作__直线CD__,CD就是所求作的直线.2.如果两个图形成轴对称,作它们的对称轴就是作任意一对对称点连线的__垂直平分线__.对于轴对称图形,任意一对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就是此图形的__对称轴__.◆活动4 例题与练习例1 如图,求作点P,使PA=PB,且点P到∠MON两边的距离相等.解:作∠MON的角平分线和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两条直线交于点P,那么点P即为所求作的点.例2 如图,△ABC与△A′B′C′关于某条直线对称,请你作出它们的对称轴.解:如图,连接CC′,作其垂直平分线即可.例3 某公园有海盗船A、摩天轮B、碰碰车C三个娱乐项目,现要在公园内建一个售票中心P,使得三个娱乐项目所处位置到售票中心的距离相等,请在图中确定售票中心P的位置.解:如图,连接AB,BC,分别作其垂直平分线,两直线的交点即为所求售票中心P的位置.练习1.教材P64~65 练习第1,2,3题.2.如图所示的尺规作图是作(A) A.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B.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C.角的平分线 D.一个角等于已知角3.下列图形中,直线l不是对称轴的是(C) 4.如图,分别以线段AB的端点A,B为圆心,大于AB的长为半径画弧,两弧相交于点M,N,连接MN,AM,BM,MN与AB相交于点O,则AO=__BO__,AM=__BM__.5.如图是一枚古钱币,它的对称轴有几条?并画出它的对称轴.解:它的对称轴有4条;所画对称轴如图所示.◆活动5 课堂小结作图形的轴对称变化图形,关键在于将图形抽象出各点,然后作点的对称点,再连线即可.1.作业布置(1)教材P65~66 习题13.1第8,10,12题;(2)对应课时练习.2.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