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3.3.1.1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3.3.1.1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教案

资源简介

13.3 等腰三角形
13.3.1 等腰三角形
第1课时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悬念激趣 (1)如图是一组含有等腰三角形的生活图片,这些图片有哪些共同点?
 
(2)将一把等腰三角尺和一个铅锤按图放置,就能检查一根横梁是否水平,你知道为什么吗?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研究等腰三角形具有哪些性质.
【教学与建议】教学: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学习,也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建议:尽量给学生制造疑问,如怎样检查一根横梁是否水平;测平仪能测平的道理是什么等.
●归纳导入 问题1:如图①,把一张长方形的纸按图中虚线对折,并剪去阴影部分,再把它展开,得到的△ABC有什么特点?你能画出具有这种特点的三角形吗?
  
学生动手操作,从剪出的图形观察△ABC的特点,可以发现AB=__AC__.
归纳: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是__等腰三角形__,相等的两边叫做__腰__,另一边叫做__底边__,两腰的夹角叫做__顶角__,底边和腰的夹角叫做__底角__(如图②).
问题2:把问题1中剪下的△ABC沿折痕AD对折,找出其中重合的线段和角,你能填好下表吗?
重合的线段 重合的角
AB=AC ∠B=∠C
BD=CD ∠BAD=∠CAD
AD=AD ∠ADB=∠ADC
 从上表中你能发现等腰三角形具有什么性质吗?(引入课题)
【教学与建议】教学: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归纳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建议: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性质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相互重合(简写成“三线合一”).
命题角度1 利用等腰三角形的定义(两边相等)解决问题
当已知边没有确定为底边或腰时,要分情况讨论求解,并注意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这一隐含条件.
【例1】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一边长为2 cm,另一边长为5 cm,那么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B)
A.9 cm B.12 cm
C.9 cm或12 cm D.以上都不对
【例2】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为8 cm,一腰上的中线把这个三角形分成周长差为2 cm的两部分,则腰长为__6__cm或10__cm__.
命题角度2 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进行角度计算
(1)在等腰三角形中,当已知锐角不能确定是顶角还是底角时,需分类讨论;
(2)在等腰三角形中,已知的直角或钝角只能是顶角,不需分类讨论.
【例3】如图,在△ABC中,AB=AC,点D在CA的延长线上,DE⊥BC于点E,∠BAC=100°,则∠D等于(B)
A.40° B.50°
C.60° D.80°
【例4】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是30°,则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角为(C)
A.75° B.30° C.75°或30° D.不能确定
【例5】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另一腰的夹角为30°,则这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为__60°或120°__.
命题角度3 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证明有关结论
(1)等腰三角形“等边对等角”的性质在证全等三角形时可以得到等角.(2)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可以用来证明角相等、线段相等和线段垂直.
【例6】如图,已知AB=AC,BD⊥AC于点D.求证:∠BAD=2∠DBC.
证明:过点A作AE⊥BC于点E.
∵AB=AC,∴∠BAD=2∠2.
∵BD⊥AC于点D,∴∠BDC=90°.
∴∠2+∠C=∠C+∠DBC=90°.
∴∠DBC=∠2.∴∠BAD=2∠DBC.
【例7】如图,点D,E在△ABC的BC边上,AB=AC,AD=AE.求证:BD=CE.
证明:如图,过点A作AP⊥BC于点P.
∵AB=AC,∴BP=PC.∵AD=AE,∴DP=PE.
∴BP-DP=PC-PE.∴BD=CE.
高效课堂 教学设计
1.探索并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2.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证明两个角相等或两条线段相等.
3.体会轴对称在研究几何问题中的作用.
▲重点
理解和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难点
等腰三角形性质证明中辅助线的添加和对性质2的理解.
◆活动1 新课导入
提出问题:(1)把一张长方形的纸片对折,并剪下阴影部分(教材P75图13.3-1),再把它展开,得到一个什么图形?
(2)上述过程中得到的△ABC有什么特点?
(3)除了剪纸的方法,还可以怎样作出一个等腰三角形?
学生动手剪纸、观察,教师在学生观察的同时提出问题.
学生讨论问题(3),教师在学生充分发表自己想法的基础上给出画图的方法,并画出图形.
◆活动2 探究新知
1.如图,将一张长方形纸片对折,沿图中虚线剪下一个三角形,把得到的三角形记为△ABC,并将折线的另一端记为D.
提出问题:
(1)△ABC是什么特殊三角形?为什么?
(2)把剪出的等腰三角形ABC沿折痕AD对折,找出其中重合的线段和角,填入下表:
重合的线段 重合的角
__AB__与__AC__ __∠B__与__∠C__
__BD__与__CD__ __∠BAD__与__∠CAD__
__AD__与__AD__ __∠ADB__与__∠ADC__
(3)图中有哪些相等的角?有哪些相等的线段?
(4)△ABC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什么?
(5)等腰三角形ABC除两腰相等外,角有什么性质?
(6)在等腰三角形ABC中,AD有几种角色?各是什么?
(7)等腰三角形具有哪些性质?
学生完成并交流展示.
◆活动3 知识归纳
1.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__底角__相等(简写成“等边对__等角__”).
2.性质2:等腰三角形的__顶角平分线__、__底边上的高__、__底边上的中线__互相重合(简写成“__三线合一__”).
◆活动4 例题与练习
例1 教材P76 例1.
例2 如图,在△ABC中,AB=AC,点D是BC的中点,点E在AD上.求证:BE=CE.
证明:∵AB=AC,点D是BC的中点,∴AD⊥BC,∴AD是BC的垂直平分线.又∵点E在AD上,∴BE=CE.
例3 如图,在△ABC中,AB=AC,点E在CA的延长线上,且∠AEF=∠AFE,试问直线EF和BC有何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解:EF⊥BC.理由如下:过点A作AD⊥BC于点D.∵AB=AC,∴∠BAD=∠BAC.∵∠BAC=∠AEF+∠AFE,∠AEF=∠AFE,∴∠AFE=∠BAC=∠BAD,∴EF∥AD.又∵AD⊥BC,∴EF⊥BC.
练习
1.教材P77 练习第1,2,3题.
2.如图,在△ABC中,AB=AC,∠A=30°,AB的垂直平分线l交AC于点D,则∠CBD的度数为(B)
A.30° B.45° C.50° D.75°
     
3.如图,在△ABC中,点D在边BC上,BD=AD=AC,E为CD的中点.若∠CAE=16°,则∠B=__37°__.
4.如图,点D,E在△ABC的边BC上,AB=AC,AD=AE.求证:BD=CE.
证明:过点A作AF⊥BC于点F,则AF⊥DE.∵AB=AC,AD=AE,∴BF=CF,DF=EF,∴BF-DF=CF-EF,即BD=CE.
◆活动5 课堂小结
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2.等腰三角形性质的运用.
1.作业布置
(1)教材P81~82 习题13.3第1,3,4,6,7,9题;
(2)对应课时练习.
2.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