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2课时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二)(SAS)●情景导入 小勋作业本上画的三角形的一边被墨迹污染了,他想画一个与原来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他该怎么办呢?请你帮助小勋想一个办法,并说明你的理由.问题:三角形有六个要素,我们从这个残损的图形中能得到几个呢?(两边及其夹角)能否利用两边及其夹角画出一个三角形呢?引导学生分析“SAS”是否能确定唯一的三角形.【教学与建议】教学:通过残损图形引起学生的兴趣,为学习新课做好铺垫.建议:尽量让学生充分探究“SSA”是否能确定唯一的三角形.●类比导入 1.猜一猜:教师演示:把两根木条的一端用螺栓固定在一起.(1)连接另两端所成的三角形能唯一确定吗?(2)如果将两根木条之间的夹角(即∠BAC)大小固定,那么△ABC能唯一确定吗?2.做一做:(1)用量角器和刻度尺画△ABC,使AB=3 cm,BC=3.5 cm,∠ABC=60°.学生动手画图,然后剪下来,再与其他同学进行比较.(2)将∠ABC的度数换成30°,其它条件不变,再试一试,情况会怎么样?通过“猜一猜”和“做一做”,你能说出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吗?【教学与建议】教学:通过操作、观察、分析,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建议:小组合作探究“SAS”的判定,类比“SSA”不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命题角度1 依据“SAS”补充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对照“SAS”应具备的三个条件,找出缺少的一个.【例1】如图,∠CAB=∠DBA,只需补充条件__AC=BD__,就可以根据“SAS”得到△ABC≌△BAD.命题角度2 利用“SAS”及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进行证明利用全等解决问题的思路:(1)从已知出发,探究要证明的线段或角分别在哪两个全等三角形中;(2)分解图形——将所要证的全等三角形从“复合”图形中分离出来;(3)“移植”条件——将已知转移至图形,再根据已知条件及隐含条件寻求恰当的判定方法.【例2】如图,AB=AC,∠BAD=∠CAD.求证:∠B=∠C.证明:在△ABD和△ACD中,∴△ABD≌△ACD(SAS),∴∠B=∠C.【例3】如图,已知OC平分∠MON,点A,B分别在射线OM,ON上,且OA=OB.求证:△AOC≌△BOC.证明:∵OC平分∠MON,∴∠AOC=∠BOC.在△AOC和△BOC中,∴△AOC≌△BOC(SAS).命题角度3 利用“SAS”及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进行计算先证明与所求角或者线段有关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再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到相等关系,进而求出角度或者线段长.【例4】如图,线段AC,BD相交于点O,且OA=OC,OB=OD,则AB和CD的位置关系是__AB∥CD__.若AB=4 cm,则CD=__4__cm.【例5】如图,AC是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1=∠B,点E,F分别在AB,BC上,BE=CD,BF=CA,连接EF.(1)求证:∠D=∠2;(2)若EF∥AC,∠D=78°,求∠BAC的度数.解:(1)在△BEF和△CDA中,∴△BEF≌△CDA(SAS),∴∠D=∠2;(2)∵∠D=∠2,∠D=78°,∴∠2=78°.∵EF∥AC,∴∠BAC=∠2=78°.高效课堂 教学设计1.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边角边(SAS)”判定方法.2.学会运用“边角边(SAS)”判定方法进行简单的证明.3.了解两个三角形具备两边和一对角相等时,不一定全等.▲重点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边角边(SAS)”判定方法.▲难点运用“边角边(SAS)”判定方法进行简单的证明.◆活动1 新课导入问题:有一块三角形的玻璃打碎成如图的三块,如果要到玻璃店去照样配一块,应带哪一块去?◆活动2 探究新知1.教材P37 探究3.提出问题:(1)如果两个三角形有3组对应相等的元素,那么含有几种情况?其中哪一种已经确定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2)画一个三角形,使三角形其中两边长分别为3 cm和4 cm,一个内角为45°.试一试你能画出几个?(3)在你所画的三角形中,长度分别为3 cm和4 cm的两边的夹角是45°的三角形有几种?45°角的一边是4 cm,它所对的边长是3 cm的三角形有几种?(4)把你所画的三角形与其他同学画的三角形进行比较,上面哪种条件的三角形能完全重合(全等) (5)想一想,把上面的45°角换成60°角,所画出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吗?换成任意一对角∠A与∠A′呢?学生完成并交流展示.2.教材P39 思考.提出问题:图12.2-7说明了什么?学生完成并交流展示.◆活动3 知识归纳1.两边和它们的__夹角__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为“__边角边__”或“__SAS__”.2.有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__不一定__全等.◆活动4 例题与练习例1 如图,E是BC的中点,∠1=∠2,AE=DE.求证:△ABE≌△DCE.证明:∵E是BC的中点,∴BE=EC.在△ABE和△DCE中,∴△ABE≌△DCE(SAS).例2 如图,在△ABC和△ABD中,AC与BD相交于点E,AD=BC,∠DAB=∠CBA.求证:AC=BD.证明:在△ABC和△BAD中,∴△ABC≌△BAD(SAS),∴AC=BD.例3 如图,点M,N在线段AC上,AM=CN,AB∥CD,AB=CD.求证:∠1=∠2.证明:先证△ABN≌△CDM(SAS),得BN=DM,∠BNM=∠DMN,再证△BMN≌△DNM(SAS),即可得到∠1=∠2.练习1.教材P39 练习第1,2题.2.如图,AB=AC,AE=AD,要使△ACD≌△ABE,需要补充的一个条件是(C) A.∠B=∠C B.∠D=∠E C.∠BAC=∠EAD D.∠B=∠E 3.如图,如果线段AB,CD交于点O且互相平分,那么下列结论错误的是(D) A.AD=BC B.∠C=∠D C.AD∥BC D.OB=OC4.如图,AC=DF,BD=EC,AC∥DF,∠ACB=80°,∠B=30°,则∠F=__70°__.5.如图,点A,B,C,D在同一条直线上,CE∥DF,EC=BD,AC=FD.求证:AE=FB.证明:∵CE∥DF,∴∠ACE=∠D.在△ACE和△FDB中,∴△ACE≌△FDB(SAS),∴AE=FB.◆活动5 课堂小结1.“边角边(SAS)”的认识.2.“边角边(SAS)”的运用.1.作业布置(1)教材P43 习题12.2第2,3题;(2)对应课时练习.2.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