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 视图第1课时 圆柱、圆锥、球的三视图●复习导入 回答下列问题:问题1:多媒体播放古诗《题西林壁》的配画朗诵视频.【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古诗《题西林壁》一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中蕴含着怎样的数学道理?问题2:小明昨天买了一本字典(如图①),假如有一束平行光线从正面、左面、上面照射这本字典,得到的正投影图形分别是什么?答案如图②所示.【教学与建议】教学:这两个问题既帮助学生达到了温故知新的目的,又对本节课教学任务的实施做了非常好的铺垫,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建议:问题1学生结合七年级所学的“从不同方向看”可直接回答.问题2结合本章第一节学行投影和正投影,学生可以想象出得到的正投影图形是什么.●置疑导入 问题1:古诗引入,多媒体显示《题西林壁》视频.为什么“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其中蕴含着什么数学道理呢?问题2:你能作出如图所示正方体组成的物体从正面看、从左面看、从上面看得到的图形吗?【教学与建议】教学:问题1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入手,展示了数学的深层价值.问题2旨在让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内容,并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建议:学生回答,作图.命题角度1 识别简单几何体的视图画简单几何体的三种视图需要建立在直观经验的积累上,并与投影的知识相结合.【例1】(1)下列几何体中,其主视图、左视图和俯视图完全相同的是(D)(2)在如图所示的几何体中,其三视图中有矩形的是__①②④__.(填序号)命题角度2 识别实物的视图在考查几何体的视图中常常直接考查物体的视图,解答时首先要把它抽象为相应的几何体.【例2】(1)如图是由5个相同的小正方体组成的几何体,该几何体的左视图是(A)(2)如图,一个正方体切去一个三棱锥后所得几何体的俯视图是(D)命题角度3 画几何体的三种视图画几何体三种视图的步骤:先画出主视图,运用“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的原则结合原几何体画出左视图与俯视图.【例3】(1)如图,下列关于物体的主视图画法,正确的是(C)(2)一位美术老师在课堂上进行立体模型素描教学时,把由圆锥与圆柱组成的几何体(如图所示,圆锥在圆柱上底面正中间放置)摆在讲桌上,请你在指定的方框内分别画出这个几何体的三视图(从正面、左面、上面看到的视图).解:如图.高效课堂 教学设计1.理解视图与正视图的概念.2.会画圆柱、圆锥、球及其组合体的三种视图.3.会根据三视图描述基本的几何体或实物原型.▲重点探索基本几何体(圆柱、圆锥、球)与其三种视图(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之间的关系.▲难点会判断简单物体的三视图,初步体会视图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活动1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课件)回答下列问题:一个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看到的形状可能不相同.观察一个毛绒玩具,我们从三个不同的角度看,得到三个图形,如图所示.你能说出它们是从哪个方向观察得到的吗?◆活动2 实践探究 交流新知【探究1】视图和三种视图的概念问题1:如图,假设有一束平行光线从正面投射到图中的物体上,你能想象出它在这束平行光线下的正投影吗?把你想象的正投影画出来,并与同伴交流.问题2:如果平行光线从左面投影到图中的物体上,情况又如何?如果平行光线从上面投射到图中的物体上呢? 让学生试着画出上图所示物体的主视图、左视图和俯视图.定义:用正投影的方法绘制的物体在投影面上的图形,称为物体的视图.从正面得到的视图叫做主视图,从左面得到的视图叫做左视图,从上面得到的视图叫做俯视图.【探究2】规范三视图的画法你能画出图①的主视图、左视图和俯视图吗?归纳:在物体的三视图中,主视图可反映出长和高,俯视图可反映出物体的长和宽,左视图可反映出物体的高和宽.◆活动3 开放训练 应用举例例1 (1)如图中物体的形状分别可以看成什么样的几何体?与同伴交流. (2)从正面、左面、上面看这些几何体,它们的形状各是什么样的?(3)你能画出各物体的三种视图吗?试试看.【方法指导】把实物抽象成几何体.注意: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解:(1)①圆柱;②圆锥;③球;(2)略;(3)甲: 乙: 丙:例2 如图是一个蒙古包的照片.小明认为这个蒙古包可以看成图②所示的几何体?你能帮小明画出这个几何体的三种视图吗? 【方法指导】蒙古包下面是圆柱,上面是圆锥.解:蒙古包可看成圆锥、圆柱同底的组合图形.◆活动4 随堂练习1.如图所示的几何体是由一个圆柱体和一个长方体组成的,则这个几何体的俯视图是(C)2.如图,将两个形状和大小都相同的杯子叠放在一起,则该实物图的主视图为(B) 3.如图,从不同方向看下面左图中的物体,右图中三个平面图形分别是从哪个方向看到的?解:分别是从上面、正面、侧面看到的.◆活动5 课堂小结与作业学生活动:这节课的主要收获是什么?圆锥、圆柱、球与它们的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之间有什么关系?教学说明:在画三视图时,注意保持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作业:课本P136随堂练习,P137习题5.3中的T2.本节课的教学中,把着眼点放在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知识,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学生在对比学习过程中完成了互相的交流合作.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活动,鼓励学生进行探索和交流,提倡学生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