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第三单元_第01课时 加法运算律(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四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第三单元_第01课时 加法运算律(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第三单元 第1课时 加法运算律 教学设计
学 校 授课班级 授课教师
学习目标 1.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定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定律的价值。 2.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的过程中,初步发展学生的符号感,逐步提高归纳、推理的抽象思维能力。 3.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探究数学运算定律的基本体验和一般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究的意识和习惯。
重 点 探索和理解加法运算定律。
难 点 会用不同方式表示加法运算定律,并能正确地运用。获得探究数学运算定律的基本体验和一般方法。
学情分析 在以前的教学中,教材对加法结合律做了一些铺垫。本节内容先安排加法交换律。再教学加法结合律,由易到难,便于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交换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活动可以迁移到结合律,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给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发现规律——验证规律——应用规律。同时,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用文字、符号、字母表示出来,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又有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训练。
教学辅助 教学课件、学习任务单、(若有教具等教师自行增加)
教学流程
复习导入
【设计意图:】
通过故事引入和口算练习,唤起学生的认知经验,初步感知规律。为加法运算律的教学奠定基础,做好铺垫。
1.故事引入:视频《朝三暮四》
听完《朝三暮四》这个寓言故事之后
(1)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2)猴子为什么从不高兴变成高兴了呢?
(3)所给猴子的食物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呢?
(4)你们怎样证明小猴子们每天吃到食物的数量一样多?
2.复习旧知。
(1) 计算下面各题。
34+50= 180+25++75=
50+34= 180+(25+75)=
(2)想一想:观察第一组和第二组的算式,你能发现什么?
预设1:第1组两个算式中的两个加数相同,前后位置不同,但它们的和相同。
预设2:第二组三个数连加,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加,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加,结果不变。
3.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进入第三单元的学习——运算定律,这节课先来研究“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板书课题: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探究加法交换律
【设计意图:】
本环节遵循“先观察、再交流,让学生初步感知规律,然后猜想验证,讨论交流,进而发现、总结规律”这样一个思路来教学。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到成功的喜悦。通过汇报探究结果,并且把探究的结果用自己喜欢的符号表示出来,渗透了“符号化”思想,使学生理解数学的抽象性并体会了符号的简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符号感,提高学生对抽象知识的概括能力,为以后正式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打下基础。
1.谈话引入,呈现问题
师:骑车是一项有益健康的运动,这不,这里有一位李叔叔正在骑车旅行呢!
2.观察情境图,寻找题中的数学信息。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预设:已知李叔叔今天上午骑了40km,下午骑了56km。要求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3.说一说你是如何解决问题的
(1)你会用线段图表示出所要数学信息和解答的数学问题吗
学生画出线段图,理清数量关系。
(2)学生生独立解答,说说不同思路,展示不同算法。
预设1:上午骑行的路程+下午骑行的路程=全天一共骑行的路程 40+56=96(km)
预设2:下午骑行的路程+上午骑行的路程=全天一共骑行的路程 56+40=96(km)
(3)两个算式都表示什么?得数怎样?
(4)同样的一张旅行图,同样的一个问题,我们列出了两道不同的算式,两道算式都表示把上午骑的距离和下午骑的距离加起来,所以两个算式的结果相等,这说明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把两个算式连接起来
预设:用“=”把它们连成一个等式。(教师板书:56+40=40+56)
(5)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两道算式,说说你的发现
生:两个数相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4.提出猜想,举例验证。
(1)是不是任意两个数相加的算式都具有这样的特点呢 我们不妨把这一结论当作一个猜想(教师随即将学生给出的结论中的“。”改为“ ”)。既然是猜想,那么我们还得做什么
预设:验证。
(2)验证猜想,需要怎样的例子
预设:应该多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多观察几组不同的算式,才能从中发现规律。
(3)你能再举出几个这样的式子吗 (学生举例验证)能举完吗?
5.总结规律,得出结论。
(1)虽然咱们写出的等式各不相同,但是仔细观察,它们却蕴藏着共同的规律,你发现了吗 你能用你自己的话来说说你发现的规律吗
预设1:我发现不管这两个加数是多少,把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后,它们的和都不变。(概括得真好,你能给发现的规律起个名字吗?)
预设2:加法交换律。
(2)怎样表示任意两数相加,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呢?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
预设:学生可能用文字、图形、字母或其他符号表示,如:甲数+乙数=乙数+甲数,△+☆=☆+△,a+b=b+a……这些表示方式都可以。
(3)这里的“甲、乙、△、☆、a、b”分别表示什么?
(4)哪种表示方法最简洁?
学习任务二:探究加法结合律
【设计意图:】
渗透“观察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这一学习方法,重视方法的科学性,体验不完全归纳的数学思想。学生自己说,自己想,自己举例,自己得出规律,积极主动地探究等活动贯穿始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1.课件出示例2情景图
(1)读上面的情景图,说说你发现了哪些已知条件和所求的问题
预设1:所求的问题:李叔叔三天一共骑行了多少千米
预设2:已知李叔叔第一天骑行了88km,第二天骑行了104km,第三天骑行了96km。
你能解决所求的问题吗?
集体交流,展示算法。
通常学生会按顺序计算,或者通过“凑整”来巧算。
(4)学生比较两种算法,说说为什么这样算。
预设1:先把第一天骑的路程和第二天骑的路程相加,再加上第三天骑的路程。
预设2:先把第二天骑的路程和第三天骑的路程相加,再加上第一天骑的路程。因为我发现104和96能凑成整百数,所以,计算时先把104和96相加,再加上88,这样计算比较简单。
(5)比较:两种解法所表示的意义都是求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计算结果相同。所以这两个算式可以用“=”连接。
教师板书:(88+104)+96=88+(104+96)
(6)比较等号左右两边的算式,它们的相同点是什么 不同点是什么
预设1:等号左右两边的算式都有三个加数,且左右两边的加数相同。
预设2:运算顺序不同,等号左边是先把88与104相加,等号右边是先把104与96相加。
2.在枚举中验证规律。
(1)通过这两个式子,你有什么猜想
预设: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2)怎样证明你的想法
预设:可以举例进行验证。
(3)你能再举几组这样的例子吗 试一试。
同桌之间相互出题,计算并验证。
3.在比较中概括规律。
(1)全班交流、观察列举的例子,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并给你发现的规律命名。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板书: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2)你能用符号表示加法结合律吗?
预设:有前面学加法交换律的基础,学生不会有太大困难。学生用不同的符号或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如(△+☆)+○=△+(☆+○)等,教师都要给予肯定。
教师板书:(a+b)+c=a+(b+c)
学习任务三:探究加法运算律的拓展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观察算式的特点,说说算式发生了什么变化,判断的依据是什么,加深学生对运算定律的理解与延伸,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1.思考:(1)下面这个等式应用了加法交换律吗?
3 + 4 + 5=4 + 3 + 5
小结:若干个数相加,任意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2)下面这个等式应用了加法结合律了吗?
28+52+74+26=(28+52)+(74+26)
小结:加法结合律不止限于三个数相加,可以把它们推广到四个和四个以上的数相加。
(3)下面这个等式应用了哪些运算律?
148+(a+52)=(148+52)+a
小结:加法结合律经常与加法交换律一起使用,这样可以使几个数相加时,能凑成整十、整百、整 千……的数,先交换再结合这样计算比较简便。
2.想一想,说一说:在刚才学习加法运算律中,有哪些注意事项?
学习任务四:达标练习,巩固成果。
【设计意图:】
通过练习,既巩固了今天所学的新知识,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练习中的习题并不是为算而算的,它们有着较强的针对性。因此要“算”与“思”相结合,体会运算定律的应用价值。
1.完成教科书P18“做一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2.完成教科书P18“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3.教科书P19“练习五”第1题。
(1)让学生看懂题目要求,独立思考。
(2)指名学生汇报交流,要求说出自己的想法。
4.教科书P19“练习五”第3题。
(1)引导学生观察表格,说一说怎样相加,所得的和填在哪个格子里。
(2)学生独立计算,把结果填入表中。
(3)让学生观察表中的数有什么规律,思考怎样填简便一些。
让学生发现以加号所对的那条对角线为界,对应位置上的两数相等。所以,填表可以利用这个规律,也可以利用这个规律对填表结果进行检验。
5.教科书P19“练习五”第4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汇报时请学生思考:先算哪两个数的和 你为什么这样算 你的依据是什么
6.教科书P19“练习五”第5题。
(1)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2)明确:找出和为100的两个数,是一种运算技能的训练,为后续应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打好基础。
7.你能快速度算出下图中有多少个小正方体吗?
【作业设计】
1. 绘制本节课知识的思维导图;
2. 完成《分层作业》。
【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