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第三单元_第04课时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四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第三单元_第04课时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第三单元 第4课时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教学设计
学 校 授课班级 授课教师
学习目标 1.让学生在观察、猜测、验证、比较等活动中,体验探索规律的快乐,培养探索精神,并能自主概括出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会用字母表示规律。 2.在计算中,体验应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从而学会应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3.体验运算定律的应用价值,培养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重 点 理解并运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
难 点 根据数据特点,灵活、合理地选择计算方法。
学情分析 本节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出发,通过猜想、验证、观察、交流、归纳、亲自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从中体验成功或失败的情感,才能加深对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学辅助 教学课件、学习任务单、(若有教具等教师自行增加)
教学流程
复习导入
【设计意图:】
通过复习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为即将要学的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作铺垫,促进知识之间的迁移。
1.你能说出图片下面隐藏的数和字母吗?运用了哪些运算定律?
2. 我们是怎样研究加法运算定律的?
(1)初步发现规律;(2)枚举中验证规律;(3) 比较中概括规律。
3.导入新课。
师:在加法运算中,有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请同学们猜一猜,乘法会有类似的运算定律吗?
猜想一:乘法运算中可能有乘法交换律。
猜想二:乘法运算中还可能有乘法结合律。
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与乘法有关的运算定律。(板书课题: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探究乘法交换律
【设计意图:】
师生的谈话引入既对学生进行了环保教育,又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接着主题图呈现了一个“同学们植树”的生活化情境,其中蕴含的信息极为丰富,这里让学生充分说出自己发现的信息,引导学生去揭示问题、发现规律,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教学中引导学生将观察到的现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乘法交换律,自主概括出乘法交换律的内容,充分体现了教师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放飞学生的思想,让学生自己去创想,同时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进一步发展数学模型思想。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每年的3月12日是什么节日,你们知道吗?环境保护对于人类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植树就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事。你们参加过植树活动吗?你觉得参加植树活动我们需要做什么?
预设:需要将学生分组,有的挖坑,有的种树,有的浇水……
二、课件出示教科书P24的主题图,寻找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1)四(1)班同学正在植树,我们一起去看看。仔细观察一下,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信息?你是怎样理解这些信息的?
预设:发现的信息:① 一共有25个小组。②每组4人挖坑、种树。③每组2人抬水、浇树。④每组(6人)负责种5棵树;每棵树要浇2桶水。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预设:①负责挖坑浇树,一共有多少人?②负责抬水种树,一共有多少人?
③他们一共种多少棵树?
三、验证乘法交换律
1.这节课我们先来解决前两个问题。我们先看第一个问题: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条件
预设 :① 一共有25个小组。②每组4人挖坑、种树。
(1)怎样列式 谁来介绍一下你的解题方法,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求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就是求25个4是多少,列式为4×25或25×4。
(2)学生独立计算
预设:4×25=100(人)25×4=100(人)
(3)这两个算式都有道理,请你观察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两个人互相说一说。
预设:两个算式中的因数一样都是25、4,运算符号都一样都是×,结果一样。
(4)那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怎么不同?
预设:两个因数的位置不同
(5)那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用什么符号连接?
预设:相等的关系,用等号连接。(板书“=”)
3.举例验证先来验证第一个猜想,乘法中有没有交换律?
有了研究加法交换律的学习经验,准备怎样验证呢?
(1)探讨验证的方法。
预设1:举生活中的例子来验证。
预设2:结合画图尝试验证。
预设3:写出几组乘法算式,看看有没有这样的规律。
(2)自主验证,交流想法。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验证,写一写、画一画。
学生作品1:举生活中的例子。
文具店里一个笔袋5元,买4个笔袋一共花多少钱?
求4个5是多少?算式5×4=20(元),4×5=20(元),5×4=4×5。乘法交换律存在。
学生作品2:画图验证。
一共有多少个方格?
6×4=24(个)
4×6=24(个)
6×4=4×6 乘法交换律存在。
学生作品3:写3组算式来验证。
3×9=9×3
25×4=4×25
200×8=8×200
这样的例子举也举不完,乘法交换律肯定存在。
4.概括乘法交换律。
通过举生活中的例子,画图和任意写几组乘法算式都验证了乘法运算中交换律是存在的。什么是乘法交换律 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概括一下吗?
学生作品1: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学生作品2:用符号表示,□×△=△×□。
学生作品3:用字母表示,a × b = b × a。
让学生判断:这里的a 与b可以是哪些数?(任意数)
5.乘法交换律在学习中的应用。
(1)在以前的学习中就见到或应用过乘法交换律,你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2)乘法交换律有什么用处?它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预设:验算、可以简便计算
学习任务二:探究乘法结合律
【设计意图:】
本环节要求学生依据乘法交换律的探究方法,让学生自进行观察、猜想、验证、概括,再次经历整个“发现”的过程,自主探究结合律及字母表达式,形成数学活动经验,这样既教会了学生思考的方法,还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敏捷度、数学表达能力,同学们在合作中还学会了倾听别人发言,尊重别人意见……加强了团队意识,提高了合作能力。
师:我们验证了乘法运算中有交换律,下面请你按照刚才的研究过程,自主验证第二个猜想,乘法运算中有没有乘法结合律?
出示主题图,提问例6的问题。
(1)一共要浇多少桶水?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条件
预设;学生摘出有用的信息:一共有25组,每组要种5棵树,每棵树要浇2桶水。
(2)这道题应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会做吗?
(3)独立列式解答,做完后说出自己是怎么想的。
预设:一种思路是先求一共有多少棵树,再求一共用多少桶水。另一种思路是先求每组用多少桶水,再求25组用多少桶水。
25×5×2 25×(5×2)
=125×2 =25×10
=250(桶) =250(桶)
答:一共要浇250桶水。
(4)这两个算式都有道理,请你观察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两个人互相说一说。
预设:两个算式中的3个因数一样都是25、5、2,三个因数的排列顺序一样,运算符号都一样都是×,结果一样。
(5)那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怎么不同?
预设:运算顺序不同,左边算式是先算前两个数的积,右边算式是先算后两数的积。
(6)那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用什么符号连接?
预设:相等的关系,用等号连接。(板书“=”)
是不是所有的乘法算式中,这样的规律都成立呢?怎样验证的
2.自主验证,交流想法。
学生作品1:举购物例子验证。
每瓶牛奶5元,每箱有12瓶,买两箱一共花了多少元?
(5×12)× 2=120(元)
5×(12×2)=120(元)
(5×12)× 2=5×(12×2),乘法结合律存在。
学生作品2:画图验证。
一共有多少个小方块?
(6×3)×4=72
6×(3×4)=72
(6×3)×4=6×(3×4)
学生作品3:写算式验证。
(5×9)×10=5×(9×10)
(4×7)×5=4×(7×5)
(200×2)×8=200×(2×8)
通过计算得到这三个等式,这样的算式还能写出很多,乘法结合律是存在的。
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自主验证,通过举生活中的例子,画图和任意写几组乘法算式都验证了乘法运算中存在结合律。
3.总结乘法结合律。
什么是乘法结合律?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总结一下吗?
学生作品1: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叫作乘法结合律。
学生作品2:用字母表示(a× b )× c = a ×( b × c )。
4.对比加法运算律和乘法运算律的联系与区别。
预设1: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相同与不同。
交换律是两个数相加、相乘的规律,即换加(因)数的位置,和(积)不变;结合律是三个数相加、相乘的规律,既可以从左往右依次计算,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先相加(乘),和(积)不变。
预设2: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的相同与不同。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中都是交换两个数的位置,结果不变。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都是不改变数的顺序,只改变运算的顺序,结果也不变。
预设3:发现加法运算律和乘法运算律在研究过程与方法上的相同点。
学习任务三:拓展延伸对规律的再认识
【设计意图:】
本环节通过知识的迁移,进一步加深对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意义的理解;有利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1.思考:
(1)下面这个等式应用了乘法交换律吗?
3 × 4 ×5=4 ×3 ×5
小结:若干个数相乘,任意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2)下面这个等式应用了乘法结合律吗?
125×8×50×40=(125×8)×(50×40)
小结:乘法结合律不止限于三个数相乘,可以把它们推广到四个和四个以上的数相乘。
(3)下面这个等式应用了哪些运算律?
8×40×125×25=( 8× 125)×(40 ×25)
小结:乘法结合律经常与乘法交换律一起使用,哪两个数相乘的积是整十、整百、整千就先相乘,能使计算简便。
2.想一想,说一说:在刚才学习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过程中,有哪些注意事项?
(1)计算乘法时,要看清楚算式的特点和数据的特点,哪两个数相乘的积是整十、整百、整千就先相乘,这样可以使计算简便。
(2)运用乘法结合律简算时,先乘的两个数要注意添加小括号来改变运算顺序。
(3)运用乘法定律简算时,常用到的几个特殊数相乘的积:5×2=10,25×4=100,25×8=200,125×4=500,125×8=1000。
学习任务四:达标练习,巩固成果。
【设计意图:】
第2题是根据运算定律填空,目的是帮助学生从形式上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内涵。第3题是本节课第一次用乘法运算定律解决实际问题,可让学生结合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进一步理解乘法运算定律的含义。同时,培养学生运用定律进行简便运算的意识。
1.教科书P25“做一做”。
先让学生看懂题目要求,独立完成后说一说解题依据。
预设:学生完成125×(8×40)=(125×8)×40后,让学生观察一下,左右两个算式哪个计算更简便,为后面学习简便计算打好基础。
2.教科书P27“练习七”第1题。
(1)学生口答,集体订正。
(2)你发现口算的题目有什么特点?
(3)在乘法运算中有三对好朋友你们知道它们是谁吗?
预设:5和2是一对好朋友,它们相乘等于整十;25和4是好朋友,它们相乘等于整百;125和8是好朋友,它们相乘等于整千。(教师板书:5×2 25×4 125×8)
请同学们要记牢这三对好朋友,它们会给我们很大的帮助。
3.教科书P27“练习七”第2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全班交流,说一说根据哪个运算定律填写的。
4.教科书P27“练习七”第3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交流,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各种思路。
5.运动计步软件受到越来越多的人欢迎。小明每天从家到学校大约要走1500步,2步大约1米,每天要走一个来回。他一个星期(5天)大约一共要走多少米?
【作业设计】
1. 绘制本节课知识的思维导图;
2. 完成《分层作业》
【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