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课题:表内乘法(一)第1课时第4单元 表内乘法(一)乘法的初步认识(1)【单元学习内容分析】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2使学生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知道乘法的口诀是怎样得来的。熟记2~6 的乘法口诀,比较熟练地口算6以内的两个数相乘。3.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4.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本课时学习内容分析】"乘法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学习了百以内的加减法和几个数连加之后安排的学习内容,是本单元的起始课,也是学生首次接触乘法,它将为学习乘法的意义、乘法口诀以及除法作准备,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教材结合具体活动情境,从让学生认识相同数相加开始,结合具体的事例,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联系,初步认识乘法。教材的训练重点是由同数相加的计算引出乘法,感受乘法运算的简便,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学习者分析】学生已经学过加法、减法,也学习了找规律、分类等一些数学认知策略,在生活中有一组一组数以及相同数相加的经验。有些学生听说过乘法,有的学生甚至会背乘法口诀,这些都是学习乘法的基础。本节课重在突破加法和乘法的联系这一难点,发现同数相加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初步理解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关系。【教学目标】1.学生能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认识乘号,会写、会读乘法算式。2.通过看一看、说一说、摆一摆、画一画等数学活动,使学生经历构建乘法意义的过程。3.感受相同数相加与乘法之间的联系,感受用乘法表示的简洁性,体会所学内容的价值。【重点难点】重点:理解乘法的意义,体会乘法和加法的联系与区别。难点:理解乘法的意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时,用乘法表示比较简便。【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情境导入(课件出示图片。)看一看,说一说。探究新知1.感知相同数连加的特点。(1)一共有多少个桃?数——请同学们一盘一盘地数,每个盘子里放了几个桃?圈——请同学们把每个盘子里的3个桃圈起来。(课件同步演示。)说——请同学们说一说,每个盘子里的桃有什么特点?师:你会列式了吗?预设:每个盘子里有3个桃,一共有5个3相加,3+3+3+3+3=15(2)一共有多少个杯子?师:请同学们自己数一数,圈一圈,说一说每个托盘里的杯子有什么特点。预设:每个托盘里有6个杯子。师:要求一共有多少个杯子,怎样用一个加法算式表示?你能用一句简单的话告诉大家吗?预设:4个6相加,6+6+6+6=24。(3)跳舞的小朋友共有多少人?师:请大家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幅图的意思,这是几个几?预设:7个2。师:跳舞的小朋友共有多少人,你能用一个加法算式表示吗?预设:2+2+2+2+2+2+2=142.激发需求。师:谁能说说在写上面算式时的感受。预设:太麻烦了。师:为了更简便地表示像这种有很多个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计算方法。(板书:“乘法”)3.明确乘法的意义,学习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1)2+2+2+2+2+2+2=147个2求7个2相加的和,可以写成2×7=14或7×2=14。“×”是乘号。2×7=14读作2乘7等于14,7×2=14读作7乘2等于14。(课件演示。)师:大家想一想,加法算式中没有7,乘法算式中的7是什么意思?(学生自由回答,回答完后课件演示。)师:自己试着把3+3+3+3+3=15,6+6+6+6=24写成乘法算式。预设1:3×5=15,6×4=24。预设2:5×3=15,4×6=24。(课件同步演示。)师:读一读自己写的乘法算式。(2)乘号的由来。学生自主阅读课本第51页“你知道吗?”4.即时训练,强化新知。(1)完成教材P48“做一做”第1题。①学生拿出小棒摆一摆,根据摆法填空。②集体交流。(2)完成教材P48“做一做”第2题。①学生自主完成。②交流评价。三、巩固运用1.完成课本第49页第2题。(1)学生独立画图,写算式。(2)全班交流。2.完成课本第49页第4题。指名学生读算式,教师指导纠正。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五、课后作业1.完成课本第50页第5题,第7题,第8题。2.完成《学练优》或《新领程》本课时相关练习。【板书设计】乘法的初步认识(1)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教学反思】这节课是乘法的初步认识的第一节课,要让学生明确地知道乘法算式是在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上产生的一种新的书写形式,它表示的意思仍然是求几个几的和是多少,只是在书写上更加简便,在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生读算式,写算式。通过看图找到几个几的连加,再改写几乘几的乘法算式,学生在加法改乘法算式上没有大的困难。存在的问题主要在说算式表示的意义上,说明学生在理解乘法是加法的一种简便形式还存在困惑,在下一堂课准备加大这方面练习,弥补学生的知识缺陷。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