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 题 复式条形统计图 课型 新授 课时 1课标要求 课标摘录:《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内容”中提出: 1.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 2.认识条形统计图,直观且有效的表示数据。 3.能解释统计结果,根据结果做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并能进行交流。 课标解读: 行为结果: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会用简单的统计表和复式条形统计图整理数据。 行为程度:会设计简单调查表,会用复式条形统计图来表示数据、描述数据,能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行为条件:结合现实情景,通过小组合作,学生会选择适当的方法收集数据,认识并会绘制简单的统计表和复式条形统计图。教材分析 纵向分析:第一阶段: 二年级下册学习了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一)。 主要内容:①对数据信息进行分类整理,②用画“正”字整理数据。 第二阶段: 三年级下册学习了数据的整理与收集(二)。 主要内容:①分组统计数据,并填数据表,②绘涂表格子(条形/柱状图)。 第三阶段: 四年级上册学习了条形统计图,用一个格子表示一个数量单位,或多个数量单位。 第四阶段: 四年级下册学均数,主要包括①根据条形图移一移的办法求平均,②学习复式统计表。 第五阶段: 五年级上册学习折线统计图,主要内容①复习条形统计图,画折线统计图,②合理选择统计图。 第六阶段: 五年级下册学习复式统计图,在整理复式统计表的基础上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 第七阶段: 六年级下册学习扇形统计图及综合选择合适统计图表进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横向分析(青岛版、人教版、北师大版): (一)相同点: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学习都是安排在单式条形统计图学习之后。都是结合贴近生活的具体的案例入手,让学生在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来形成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概念。 (二)不同点: 1.人教版和北师大版是先例子再概念,青岛版是先概念再例子。 2.北师大版和青岛版都有对得到条形统计图过程的分解描述。 3.青岛版五年级下册第71页—76页信息窗1,从近年来中小学生的视力问题一直备受社会关注的信息中理解“目前我国中小学生患近视的年龄提前了”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进入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学习。 教学启示: 1.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创设生动有趣的统计学习情境。 2.让学生实际参与数据的收集与整理过程,重视学生实际体验。学情分析 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复式条形统计图是学生在学习了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有单式条形统计图的知识基础,学生在单式、复式的观察、对比、分析中,认识到了两种统计图各自的特点,也感受到复式条形统计图更能清晰地比较,激发起进一步探究的欲望。除此之外,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增加了一个教学重点,重视制图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学困点:学生对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学习,实际上是对单式条形统计图的有关知识进行巩固与扩充。在教学时,引导学生从已有知识出发,主动参与新知识的探索与学习,从而完成统计数据、制统计图、分析统计图的过程;并放手让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索,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根据给定的图例绘制条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 会用复式条形统计图对数据进行描述和分析。学习目标:(知识、技能、理解) 知识目标:会选择适当的方法收集数据,学会用简单的统计表和复式条形统计图整理数据,了解调查记录数据的方法。 技能目标: 1.会设计简单调查表,会用复式条形统计图来表示数据、描述数据。 2.能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理解目标:复式条形统计图是把两套条形统计图的数据呈现在一张图上。教学过程教学 环节 评价设计 教学活动 预设问题及补救环节1: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近年来中小学生的视力问题一直备受社会关注。下面就来看一条信息,读一读你都知道了什么? 师:“目前我国中小学生患近视的年龄提前了”这句话是什么意思?(随机举例分析:如果你们家长这一代人患近视的年龄是15岁,那么你们患近视的年龄要比15岁大还是小?) 师: 信息中告诉我们目前中小学生患近视的年龄提前了。 新课导入:到底是不是真提前了?(贴问题)下面就来研究这个问题。环节2:调查收集整理数据 评价任务一: 收集整理数据。 评价标准: 1.我能快速准确统计数据并整理。☆☆☆ 2.我能准确完成数据统计并整理。☆☆ 3.我不能完成数据统计和整理。☆ 解决问题,探究方法 (一)调查收集数据 1.体会收集数据的必要性 师:怎样才能知道目前中小学生“患近视的年龄是不是提前了?” 师:统计什么?统计谁的年龄才能比较出患近视的年龄是不是提前了? 师:先调查收集学生和家长患近视的年龄,再比一比。 2.学习设计调查表 师:要调查收集数据,我们就要先设计一个调查表记录数据。(出空表)想一想,调查表中需要记录什么? 师:看来,设计调查表既要确定调查的对象,又要确定调查的内容。(边说边出示对象和内容) 3.学习调查方法 师:有了这个调查表,你打算怎样收集这些数据? 师:很好,你说的是实地调查的方法。其实调查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说还有电话采访、问卷调查等等……为了节省时间,老师已经对45名中小学生和45名家长他们患近视的年龄进行了调查。(边说边出示课本调查表) (二)整理数据 1.观察、比较调查表,感受整理数据的必要性 师:观察这两张调查表,比一比,目前中小学生患近视的年龄是不是提前了?有什么感觉? 生:数据多、乱,不能清楚地看出来。 师:是啊,调查表中的数据太多,太乱,为了让数据更清楚,更便于比较我们可以用复式分段统计表来整理这些数据。(见下图) 2.用复式分段统计表整理数据 师:请组长做好分工,每人负责数一个年龄段,一个人负责数7岁以下学生和家长的……组长负责汇总记录,开始。 交流汇报: 师:大部分小组都已经完成了。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整理的结果?(数的时间要仔细,数后要进行验证。) 3.观察统计表,分析解决问题 师:看着这个复式分段统计表你们再来比一比,中小学生患近视的年龄是不是提前了? 师:看来用统计表整理数据会使数据更清楚、更条理。 预设1:统计一下学生和家长患近视的年龄。 预设2:需要记录家长、学生的姓名和他们开始患近视的年龄。 预设3:拿着表格问问同学和家长。……环节3:认识条形统计图 评价任务二: 分析数据,认识复式统计图。 评价标准: 1.我能独立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 2. 我能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分析中小学生患近视的相关问题。☆ 3.我能积极参与小组讨论,主动思考,小组成果有我的贡献。☆ (三)描述数据 1.体会复式条形统计图产生的必要性 师:同学们,为了让这些数据更直观、形象,我们还可以将统计表中的数据用统计图进行描述。想一想可以用什么统计图来描述? 课件演示(见下图) 师:观察这两幅条形统计图,比一比,目前中小学生患近视的年龄是不是提前了?你是怎样看出来的?有什么感觉? 师:谁能说说你是怎样观察的吗?有什么感觉? 师:刚才大家在比较的时候都是先看看左边学生的、再看看右边家长的,总是这样在两幅统计图之间来来回回的比较,很麻烦、很累。 2.学习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 师:怎样设计统计图更便于观察比较 师:想不想自己制作一幅这样的条形统计图?请同学们在老师为大家准备的作业纸上制作统计图。 (教师巡视,选取典型代表,展示交流) 师: 同学们,为了便于观察比较,我们把两幅条形统计图合并成了一幅。这样的统计图就是复式条形统计图。它方便比较多个对象的多少。在制作时要标注图例。(贴示课题,课件呈展示形成过程) (四)分析数据 师:看着这个复式条形统计图你们再来比一比,中小学生患近视的年龄是不是提前了?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师:先自己看看,再同桌说说。(13岁以前学生患近视的人数较多,13岁以后家长患近视的人数才逐渐多起来,所以中小学生患近视的年龄提前了。) 师:通过对一组组条形的比较,我们知道13岁以前学生患近视的人数较多,13岁以后家长患近视的人数才逐渐多起来,所以中小学生患近视的年龄提前了。这就是复式条形统计图最大的优点。 师:刚才同学们借助直观的复式条形统计图对数据进行了分析,我们发现目前中小学生患近视的年龄确实是提前了。你能谈一谈原因,给大家一些好的建议吗? 师:已经近视的同学要特别注意爱护眼睛,不要任其再发展了,没有近视的同学也要防患于未然。 梳理统计过程: 师:同学们一起回顾一下我们是怎样一步一步统计解决问题的。首先我们一起调查收集了数据;接着我们用统计表对调查表中的数据进行了整理;然后用复式条形统计图来直观地描述了数据;最后对照统计图进行分析,经历了统计的全过程。 自主练习,巩固应用 师:下面我们再用统计的知识解决几个问题。(课本74页第3题。) 回顾总结,反思评价 师:同学们,想一想这节课学习了哪些统计的新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预设1:7岁以下学生有2人,家长有1人,学生多;7-9岁的学生有…… 预设2:13岁以前学生患近视的人数较多,13岁以后家长患近视的人数才逐渐多起来,所以中小学生患近视的年龄提前了。 (如果学生回答,把同一年龄段的学生和家长的条形靠在一起,把两幅统计图合在一起……,引导学生明确将两幅图合在一起更方便。)作业设计 一、四年级同学喜欢的运动项目如下表 完成下面的统计图,并回答问题: 1、哪个兴趣小组的人数最多?哪个兴趣小组的人数最少? 2、中年级学生比较喜欢什么兴趣小组?高年级呢? 3、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二、甲、乙两个村1998-2006年家庭汽车拥有量如下图: 1、2004年乙村家庭汽车拥有量是1998年的几倍? 2、2004年甲村家庭汽车拥有量是1998年的几倍? 3、你还能得到什么信息?有什么感受?板书设计 复式条形统计图 目前中小学生患近视的年龄提前了? 整理数据 描述数据 分析数据教学反思 通过创设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经历整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并在相互的评议和交流中,不断改进和完善各自的统计图,逐步明确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引导学生从统计图中发现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验证猜想,体验到数据的作用。《复式条形统计图》预习单一、温故知新:1.条形统计图的优点是( )。二、新课先知2.读教材第73页例题。(1)为了能直观看出学生患近视的年龄是否提前了,可以制成( )统计图。(2) 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与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 )相同。三、心中有数3.复式条形统计图不仅可以清楚地表示出数量的( ),而且便于对两组数据进行( )。《复式条形统计图》学习单探究任务一:收集整理数据怎样才能知道中小学生患近视的年龄是不是提前了呢?根据我们确定的调查对象:学生和家长,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设计合适的调查表,收集并整理数据,将设计好的调查表画到下面的空白处。探究任务二:整理数据,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同学们,请根据你收集整理的数据调查表,尝试转换成我们学过的更直观的统计图的形式。思考:学生和家长的数据必须要画两张条形统计图吗?有没有更直观的方式?请将你的设计画在下面的格子图上。中小学学生与家长开始患近视的年龄统计图课堂自评标准1.我能准确的收集数据并完成调查表。 ☆2.我能独立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 ☆3.我能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分析中小学生患近视的相关问题。 ☆4.我能积极参与小组讨论,主动思考,小组成果有我的贡献。 ☆《复式条形统计图》作业单一、四年级同学喜欢的运动项目如下表完成下面的统计图,并回答问题:1、哪个兴趣小组的人数最多?哪个兴趣小组的人数最少?2、中年级学生比较喜欢什么兴趣小组?高年级呢?3、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二、甲、乙两个村1998-2006年家庭汽车拥有量如下图:1、2004年乙村家庭汽车拥有量是1998年的几倍?2、2004年甲村家庭汽车拥有量是1998年的几倍?3、你还能得到什么信息?有什么感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