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信息及其特征 教学设计(表格式) 2023—2024学年粤教版(2019)高中信息技术必修1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信息及其特征 教学设计(表格式) 2023—2024学年粤教版(2019)高中信息技术必修1

资源简介

《信息及其特征》教学设计
课题 教学目的与内容
课程章节 粤教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一1.1节
教师姓名 XXX 学生年级 高中一年级 课时 1 课时 课型 新授课
学科核心 素养 信息意识 (1)在日常生活中,按照一定的需求主动获取信息; (2)能够区分载体和信息; (3)针对简单的信息问题,能根据来源的可靠性、内容的真伪性和表达的目的,对信息进行判断; 信息社会责任 (1)学会辨别不良信息,不随意传播不实信息 (2)警惕网络信息的真假,提高防诈骗意识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是教科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一的开篇章节的第三节,是学生升入高中后接触到的前几节信息技术课,因此在这一节课本上尽可能用具体、接地气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学习,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同时在上课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信息的概念和信息的特征。课本给出了一个相对来说比较抽象的例子,教师应当先用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对信息加以描述,进而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从具体感知到的现象抽象理解信息的概念。对于信息的特征,课本上给出依附性、可处理性、共享性、时效性、价值性、传递性等七条,实际上信息还有许多特征,老师需要循循善诱,开拓学生思路。本节课中限于只有十五分钟的时间,所以教师选择几条性质进行传授而不是全部。注意,在信息的真伪性总结概括过程中,教师应该提醒学生我们对接触到的信息都要警惕,提防信息诈骗。
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的授课对象是高中一年级学生,对计算机有一定的了解,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触和使用着各种形式的信息,但是学生并未深入思考信息的概念,没有对信息的特征进行系统地总结概括。 目前学生正处于三观建立的关键时期,对于学生信息意识的培养在这个时期极为重要。在学生接触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最开始的时候就应该在他们的心中埋下信息具有极大价值的种子,在之后的教学中,对其再进行浇灌、培养。
教学目标 1.通过回忆对日常生活中信息的感知,对信息有具象的理解 2.通过教师引导和小组合作的方式,锻炼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能够对信息的定义进行抽象的理解 3.通过学习信息的载体依附性,意识到数据和信息的差别 4.通过学习信息的价值性和时效性,培养出对信息时效性的敏感程度,.提高对于信息价值的认识 5.通过学习信息的真伪性,提高自己的信息安全意识,学会辨别获取到的信息的真伪性,警惕信息诈骗 6.通过听讲、思考、回答课后习题,对信息的特征有深刻的印象和透彻的理解
教学重点 1.明晰信息的概念 2.理解信息的特征
教学难点 学生经老师的引导可以概括总结出信息的特征
重难点的解决措施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多样的形式为学生提供形象直观的认识,同时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有更深刻的理解。 学生之间进行讨论交流,可解决部分难点,之后教师加以引导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 PowerPoint 演示文稿
课程思政 让学生警惕信息的真假,学会辨别不良信息,提防信息诈骗 提高学生对于信息时效性的敏感度,在信息社会,信息传输的延迟了几微妙,就可能会造成巨大的损失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 【猜词游戏,课堂导入】 老师用游戏的话题开启课堂——“同学们,在课堂开始之前,老师想问问你们有没有玩过猜词游戏?嗯,我听到大家的疑惑了,是什么样的猜词游戏呢?大家看屏幕。” 播放邓超谢娜猜词游戏片段,时长17s。 视频结束之后,提问游戏双方是怎么合作的?猜词者猜词者根据语言、动作、表情获取到了什么?引入本节课的主题——信息。 主动思考,然后积极回答教师的问题。 学生回答:通过做动作、微表情、语言描述 通过精彩搞笑的猜词游戏短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对于游戏过程中信息的思考,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讲授新知 信息的概念 【提问现象,小组总结】 教师提问学生生活中接触到的信息,并进行总结概括,之后引出如何给信息下一个准确定义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来获取答案。老师在讨论前说明信息的定义是多元的,每个小组自由思考,不必拘泥于课本上的答案。 【检验成果,总结概括】 每组请一位代表,说出讨论的结果,教师提取回答中的关键词记录在黑板上,并点评。提问结束之后,教师对黑板上的关键词进行补充,并在PPT上给出信息的定义。 第二部分 信息的特征 【讲解特征,举出案例】 先在PPT上给出诸多数据,让学生意识到数据和信息的差别,之后展示数据的意义,讲解信息离不开载体,载体可以是数字、语言、图画等等……对与价值性和时效性的讲解首先要阐明二者是相辅相成的,用天气预报、股市起伏、会议通知、市场动态、单位招聘等作为例子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用萧伯纳的名言来讲清信息的分享性,鼓励同学们互相分享信息。 【引导学生,思考创新】 教师用古今中外的实例和课堂开始的游戏引导学生总结出信息的传递性这一特征。之后老师通过询问生活中的信息的真假性来启发学生总结出信息具有真伪性这一特征,并且教育学生警惕网络上的信息。 听讲,积极回答问题,积极参与小组讨论。 积极回答问题 学生认真听讲,观看课件。 思考,回应老师的引导。 通过对具体的生活现象的感知,给学生留下信息的概念的大体印象,为之后学习抽象的定义做铺垫。 检验讨论成果,锻炼学生的组织表达能力。 通过PPT动画的演示,让学生认识到信息的载体的重要性。通过讲授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还是生活中的例子,更加生动形象,与实际相联系。 用到课堂开始的游戏,有呼应。
小结 教学反思 【课后小练,回顾新知】 教师在PPT上展出一下习题并请同学回答: 1.交通信号灯能同时被行人接收,说明信息具有()。   A.依附性   B.共享性   C.价值性   D.时效性 2..在朝鲜战争即将爆发的时候,蓝德公司向美国政局高价兜售一份调查报告没被理会,战后美国政府分文未花就得到该报告,这体现了信息的:() A.价值性   B.可伪性   C.具有可传递性   D.具有时效性 3.武王伐纣作为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却没有甲骨文资料记载其确切年代。现代考古工作者根据历史传说中的“天象”,利用天文知识成功地完成该时间的判定。这说明信息具有()特征。   A.可传递性   B.时效性   C.载体依附的可转换性   D.价值性 老师适当再次提问,深究选项背后的知识点。 最后表扬、鼓励学生,结束课堂。 1.优点: (1)用猜词游戏引入新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在之后的教学里,分析游戏过程,总结信息的特征 (2)能够充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总结概括的能力。 (3)从生活的细微之处入手,课堂生动,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 2.缺点: (1)教师的教学过程对学生信息意识的培养力度不够 (2)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力度不够,讨论交流的环节达不到预期效果。 回忆、思考、回答问题 通过几道小题加深学生对于信息的特征的理解,让学生明晰教学本节教学重难点再次回顾本讲内容,加深印象。
附:
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