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乘法分配律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课时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主要教学乘法分配律,乘法分配律沟通了乘法与加法的联系,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本课既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单元的教学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学习这部分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概括能力。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2.学习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够初步应用这些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沟通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注重让学生理解分配律表达式中两个部分的意义。
3.核心素养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2)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 (3)在探索乘法分配律的过程中,养成主动探索、积极思考的习惯,培养大胆猜想、仔细验证的科学态度。
4.学习重点难点
(1)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 (2)借助乘法意义理解乘法分配律,并能从形式上进行正确的表达。
5.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教师活动1 课件出示: 学生活动1 自主完成练习。活动意图说明:通过练习回顾前面学习的加法运算律和乘法运算律,为接下来的探究活动作准备。环节二:探究乘法分配律。教师活动2 课件出示教材P24主题情境和P26例7。 1.出示自主探究要求,组织学生自主探究。 2.指名汇报说一说是怎样算的,根据学生的交流,呈现计算方法: 方法一: 方法二: 3.总结规律。 (1)师:对比这两种计算方法,你发现了什么? (2)组织学生小组内讨论,举例进行验证。 (3)让学生尝试用字母表示。学生活动2 按要求进行自主探究。 2.交流汇报自己的解题方法。 3.观察算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举例进行验证。共同总结: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作乘法分配律。 用字母表示为: (a+b)×c=a×c+b×c a×(b+c)=a×b+a×c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具体情境,引导学生感悟两种方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经历观察、比较、分析,在学生的合作交流中,概括出乘法分配律的含义,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培养学生初步的归纳与推理能力。环节三:对比乘法分配律和乘法结合律。教师活动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探究:乘法分配律与结合律一样吗? 交流汇报后共同总结:乘法结合律是三个数相乘,而分配律是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学生活动3 小组交流讨论。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对比,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意义的认识和理解。环节四:当堂检测。1.基础性作业。 (1)完成教材P26做一做。 (2)完成教材P27~28练习七第4、5、7题。 2.发展性作业。 完成教材P28练习七第11题。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巩固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巩固乘法分配律,促进知识的内化。环节五:课堂小结。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环节六:课后作业。完成本课时的习题。
6.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a+b)×c=a×c+b×c a×(b+c)=a×b+a×c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