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教学【核心素养目标】6.5.3 有趣的平衡(表格式)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大单元教学【核心素养目标】6.5.3 有趣的平衡(表格式)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有趣的平衡
课型 综合与实践 课时 1课时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六年级下册整理和复习中综合与实践的第三节课——有趣的平衡,主要探索“杠杆原理”背后隐藏的数学原理,体现了数学与物理学科的联系。教材首先探究特殊条件下竹竿保持平衡的规律,然后探究一般条件下竹竿保持平衡的规律,让学生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归纳概括能力。
2.学习者分析
在学习有趣的平衡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比例相关知识,六年级学生属于小学高年级学段,学生对“有用”的数学更感兴趣,平衡现象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学生很少对其进行理性分析,他们更多的是感性的生活经验,而未上升到科学的层面。为此,重视“有趣的平衡”的教学,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实验,发现左边的棋子数乘刻度数等于右边的棋子数乘上刻度数,初步感知杠杆原理。同时发现“左边的棋子数×刻度数”的积不变时,“右边的棋子数”与“刻度数”成反比例关系,加深学生对反比例关系的理解。
3.核心素养目标
通过实验发现“左边刻度数×棋子数=右边刻度数×棋子数”这一规律,明确这一规律背后隐藏的数学原理——反比例关系。 体会“杠杆原理”,并能够用规律解释生活中的平衡现象,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实验探究“平衡规律”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抽象概括能力,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4)感受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养成用数学眼光看待身边生活现象的习惯,培养科学求实的研究精神。
4.学习重点难点
(1)体会杠杆原理,加深对反比例关系的理解。 (2)能利用掌握的比例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5.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活动1 课件出示: 师:大家认识上面这些东西吗?你知道如何使他们平衡吗? 师:这些都蕴含着“杠杠原理”,而杠杆原理的背后隐藏着数学原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个数学原理吧!学生活动1 自由发言交流讨论。活动意图说明: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实物入手,引出新知,增强学生参与探究的兴趣和好奇心。环节二:合作互动,探索规律。教师活动2 1.活动准备。 选一根粗细均匀的竹竿(长约1m),在中点的位置打个小孔并拴上绳子。然后从中点开始每隔8cm做一个记号(可以刻一个小槽)。 2.探索实践。 (1)活动一:探索特殊条件下竹竿保持平衡的规律。 提问:①如果塑料袋挂在竹竿左右两边刻度相同的地方,怎样放棋子才能保证平衡?②如果左右两个塑料袋放入同样多的棋子,它们移动到什么样的位置才能保持平衡? (2)活动二:探索一般条件下竹竿保持平衡的规律。 提问:①左边的塑料袋在刻度3上放4个棋子,右边的塑料袋在刻度4上放几个才能保证平衡?②如果左边的塑料袋在刻度6上放入1个棋子,右边的塑料袋在刻度3上放几个才能保持平衡?在刻度2上呢?③你有什么发现? (3)活动三:应用规律,体会有趣的平衡中的反比例关系。 ①提问:左边在刻度4上放3个棋子并保持不变,右边分别在各个刻度上放几个棋子才能保证平衡呢? ②组织学生分小组操作探索,并把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③提问:从表中你发现刻度数和所放棋子数成什么比例关系? 3.感悟生活中的“杠杆原理”。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P109“生活中的数学”。学生活动2 1.(1)分小组动手操作,互相交流想法,派代表汇报,共同总结:左右两边刻度相同的地方,放入的棋子数相同才能保持平衡;左右放入同样多的棋子,它们移动到距中点相同的位置才能保持平衡。 (2)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师生共同总结:左边刻度数×棋子数=右边刻度数×棋子数。 (3)分小组操作探索,交流汇报,共同总结:右边刻度数增大,棋子数反而减小;刻度数减小,棋子数反而增大,但右边的刻度数和棋子数乘积都是12。因此,右边刻度数和所放棋子数成反比例。 2.阅读教材P109“生活中的数学”。 活动意图说明:首先探究特殊条件下竹竿保持平衡的规律,然后探究一般条件下竹竿保持平衡的规律,让学生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探究过程,感受杠杆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环节三:课堂小结。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环节四:课后作业。完成本课时的习题。
6.板书设计
有趣的平衡 左边刻度数×棋子数=右边刻度数×棋子数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