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课时教学设计课题 最大公因数(2)——例3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课时1.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掌握了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安排了一个例题,通过创设用整块的正方形地砖铺满长方形地面的问题情境,应用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概念求正方形地砖的边长及其最大值,让学生经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学习者分析学生认识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掌握了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并且具有一定的解决问题的经验。因此,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凸显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3.核心素养目标(1)能利用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一些方法和策略,进一步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2)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探索新知的过程中,提升学好数学的信心,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4.学习重点难点(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2)能够把生活中的问题转化成求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数学问题。5.学习活动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回顾旧知。教师活动1 课件出示: 师:关于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大家都会了,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学生活动1 学生独立完成,举手发言。 活动意图说明:回顾旧知,一方面加深学生对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理解,另一方面为本节课的学习作铺垫。环节二:探究新知。教师活动2 1.课件出示教材P62例3。 2.组织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3.组织学生分析、解答问题。 (1)画图试一试:边长是1dm的正方形地砖能铺满整个储藏室地面吗?边长是2dm、3dm……的呢? (2)组织学生汇报画图过程,并选取作品进行展示。 (3)提问:通过画图你们发现了什么? 想一想:为什么边长是1dm、2dm的正方形地砖能铺满储藏室地面,而边长是3dm的正方形地砖不能呢? (5)提问:现在你知道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了吗? 4.引导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并得出:像上面这样的问题可以用公因数的知识来解决。学生活动2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小组内画图分析,互相交流。 3.学生展示交流。 4.学生汇报:边长是1dm、2dm的正方形地砖能铺满整个储藏室地面,而边长是3dm的正方形地砖不能铺满。 5.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因为1、2是12和16的公因数,而3是12的因数,不是16的因数。要使所有的地砖都是整块的,地砖的边长必须是12和16的公因数。 6.学生尝试解决问题,并汇报:16的因数有1,2,4,8,16; 12的因数有1,2,3,4,6,12; 16和12的公因数有1,2,4。最大公因数是4。 所以,可以选边长是1dm、2dm、4dm的地砖,边长最大是4dm。 活动意图说明:创设铺设地砖的问题情境,由实际生活导出概念,揭示了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让学生经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环节三:当堂检测。1.基础性作业。 (1)有两根小棒,长分别是12cm、18cm,要把它们截成同样长的小棒,没有剩余,每根小棒最长是多少厘米? (2)完成教材P63练习十五第5题。 2.发展性作业。 (1)完成教材P63练习十五第6题。 (2)同学们分成若干小组去研学,老师把65个面包和44瓶矿泉水平均分给各个小组,结果面包还剩2个,矿泉水少了1瓶。同学们最多分成了几个小组? 3.拓展性作业。 完成教材P64练习十五第11题。活动意图说明: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公因数、最大公因数概念的理解,并能灵活运用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环节四:课堂小结。师:同学们,今天的数学课你们有哪些收获呢 环节五:课后作业。完成本课时的习题。6.板书设计最大公因数(2) 16的因数有1,2,4,8,16; 12的因数有1,2,3,4,6,12; 16和12的公因数有1,2,4。最大公因数是4。 答:可以选边长是1dm、2dm、4dm的地砖,边长最大是4d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