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课时教学设计课题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例1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课时1.教学内容分析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是分数加减运算的发展,是解决现实中诸多问题的需要。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之后安排的,包括了两个小题,第(1)题教学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计算方法,第(2)题教学带括号的分数加减混合计算,同时体现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路。两个问题均以表格的方式呈现数据,因此让学生读懂表格是本节课教学的首要环节;除此外,本节课的两个问题都应用了对比的方法,让学生对比不同的算法,体会根据数据特点选择合理算法的优势,逐步培养优化的思想方法。2.学习者分析学生已经知道了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掌握了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计算能力。因此,这节课对于学生而言并不难,只需要教师在关键地方加以提示即可。3.核心素养目标(1)结合具体问题情境,理解并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选择合理的方法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能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经历探索算法、理解算理、概括运算顺序的活动,渗透类比迁移的思想,提高运算能力; (3)感受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在自主探索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学习的价值和乐趣。4.学习重点难点(1)理解并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能选择合理的方法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5.学习活动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回顾旧知。教师活动1 师: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谁还记得吗?学生活动1 学生回答:没有括号的,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活动意图说明:回顾旧知,唤起原有经验,为本节课的学习作好准备。环节二:探究不带括号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教师活动2 1.课件出示教材P97例1(1)。 2.组织学生读题、表格,获取信息。 3.引导学生根据所求问题列出算式。 4.讨论:这个算式和我们前面学的分数加、减法的算式有什么不同?怎样计算呢? 5.提出自主探究要求: 6.指名学生上台板演。 7.组织学生对比这两种计算方法,并小结。学生活动2 1.学生读题、表格,获取信息。 2.学生分析题意,列出算式:。 3.学生小组内讨论,发现:这道算式是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从左往右算就可以了。 4.学生自主探究。 5.学生上台板演计算过程: 方法一: 方法二: 活动意图说明:在学生理解题意、列出算式后,让学生通过讨论明确运算顺序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相同。接着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尝试计算,并对比不同的计算方法,体会根据数据特点选择合理算法的优势,逐步培养优化的思想方法。环节三:探究带括号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教师活动3 1.课件出示教材P97例1(2)统计表。 2.组织学生观察表格,获取信息。 3.提问:裸露地面储存的地下水占降水的几分之几? 4.提出自主探究要求: 5.组织学生汇报思路。 6.组织学生对比这两种计算方法,并小结。学生活动3 1.学生读图,获取信息。 2.学生自主列式计算,然后与同伴交流。 3.学生汇报思路: 方法一:从单位“1”里连续减去地表水和其他这两部分。 方法二:用单位“1”减去地表水和其他这两部分的和。 活动意图说明:提出问题后,让学生自主列式计算,引出带括号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并通过对比,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和方法,同时明确运算顺序。环节四:当堂检测。1.基础性作业。 完成教材P98“做一做”第1题。 2.发展性作业。 (1)列式计算。 ①减去与的和,差是多少? ②与的和减去得多少? (2)完成教材P100练习二十五第2、3题。活动意图说明: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加深学生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算理的理解,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环节五:课堂小结。师:同学们,今天的数学课你们有哪些收获呢 环节六:课后作业。完成本课时的习题。6.板书设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没有括号的,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