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课时教学设计课题 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课时1.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主要教学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例3通过小明从家出发去学校走哪条路最近这样一个实际问题,调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使学生明确走中间的路最近,从而理解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以及两点间的距离的概念,并由此初步感知“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例4通过实验,发现第(1)、(4)组的纸条能摆出三角形,(2)、(3)组的纸条怎么摆都不能摆出三角形,进一步感知“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向学生渗透探究方法,培养学生发现规律的能力。2.学习者分析学生已经掌握了角、三角形的定义和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征等知识,对于平面图形边的关系的探索也并不陌生,在以往探究平面图形边的特点的过程中,用到过观察、猜测、操作、分析、比较等策略方法,有一定的策略基础,在生活中有直观感知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感性经验。本节课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采用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采用观察、猜测、操作、分析、合作交流等方法,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培养观察、分析、概括、归纳、推理等能力。3.核心素养目标(1)经历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索过程,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2)在探究活动中,经历实验探究、猜想验证和推理总结的过程,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3)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享受数学学习的快乐。4.学习重点难点(1)探索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2)灵活运用三角形三边关系解决一些数学问题。5.学习活动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活动1 课件出示: 师:从小明家到学校有几条路线?学生活动1 观察交流,从小明家到学校有3条路线: 小明家→邮局→学校; 小明家→学校; 小明家→商店→学校。活动意图说明:从生活情境引出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接下来的学习作准备。环节二:探究两点间的距离。教师活动2 组织学生观察这三条路线,说一说小明上学走哪条路最近,为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师介绍: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这条线段的长度叫作两点间的距离。 2.想一想:三角形的三边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学生活动2 1.交流讨论,表达自己的想法。 2.结合上面的情境图说出: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活动意图说明:调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使学生明确走中间的路最近,从而理解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以及两点间的距离的概念,并由此初步感知“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环节三:探究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教师活动3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的小纸条,从中任取一组纸条摆一摆。 2.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根据学生交流汇报呈现: 3.对比分析,得出结论。 (1)师:观察这些数据,你有什么发现? 通过学生进一步探讨交流,引导学生发现: 在6cm、7cm、8cm的纸条中, 6+7>8,6+8>7,7+8>6; 在4cm、5cm、9cm的纸条中, 4+5=9,4+9>5,5+9>4; 在3cm、6cm、10cm的纸条中, 3+6<10,3+10>6,6+10>3; 在8cm、11cm、11cm的纸条中, 8+11>11,8+11>11,11+11>8。 (2)师:通过刚才的整理,你能说一说什么样的3条线段能围成三角形吗?学生活动3 按要求进行小组活动。 交流汇报自己摆三角形的结果。 3.观察数据特点,交流发现。 4.共同总结:任意两条线段的和大于第三条线段的时候,可以摆成三角形。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动手操作实验,探究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感知“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环节四:当堂检测。1.基础性作业。 完成教材P64练习十五第5~7题。 2.发展性作业。 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分别是5厘米和10厘米,第三条边的长度(整厘米数)最短是多少厘米?最长是多少厘米?活动意图说明:通过练习,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环节五:课堂小结。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环节六:课后作业。完成本课时的习题。6.板书设计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 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这条线段的长度叫作两点间的距离。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