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单元整体设计单元名称 数学广角——鸡兔同笼一、单元学习内容分析 本单元主要内容是“鸡兔同笼”问题。“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广为流传的数学趣题,最早出现在《孙子算经》中。教材在本单元安排“鸡兔同笼”问题,主要是让学生在应用列表法和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过程中,感悟解决问题的策略及方法的多样化,渗透化繁为简的思想。二、单元学习目标设计 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2.经历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了解列表法、假设法等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逻辑推理能力。课时教学设计课题 鸡兔同笼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课时1.教学内容分析“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著名的数学问题,教材首先对《孙子算经》中记载的“鸡兔同笼”原题进行了介绍,让学生体会到化繁为简是探究解决问题策略的有效途径之一,然后过渡到数据较小的例1,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经历猜测的过程,引导学生有序思考,得出解决此类问题的较为普遍的一种解法。2.学习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也初步接触了多种解题策略,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和推理能力,会一些基本的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教学中可以适当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3.核心素养目标(1)掌握用列表法、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思路,初步形成解决此类问题的策略。 (2)通过尝试、试验、推理、假设等活动,感受解决问题的策略,提升分析能力,发展推理意识。 (3)了解数学文化,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激发学习兴趣。4.学习重点难点(1)经历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掌握运用列表法、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2)理解并掌握假设法,能运用假设法解决问题。5.学习活动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活动1 1.师:我国古代数学名著《孙子算经》中记载了一道数学趣题——“鸡兔同笼”问题。哪位同学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道数学题? 课件出示: 2.提问: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在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数据太大了,可以先从简单的问题入手。学生活动1 相互交流自己的想法。 活动意图说明:利用我国古代数学名著《孙子算经》中的数学趣题导入新课学习,让学生感受我国数学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动机。环节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教师活动2 课件出示教材P99例1。 1.组织学生读题。 2.探究解法。 (1)组织学生猜一猜鸡和兔各有几只。 (2)引导学生有序思考,按顺序列表。 【课件出示】 在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说出:每增加一只兔,减少一只鸡,脚的总只数就增加2只。 (3)假设法。 师:我们刚才用列表法解决了这个问题,但数据变大后,列举出的情况太多了,你还有其他的解题方法吗? 思考:①假设笼子里都是鸡,那么一共有多少只脚?②笼子里实际有26只脚,假设的比实际少了多少只脚?这少的脚数是怎么产生的? 交流过程中规范解答过程: 师:如果假设笼子里全是兔,你会计算吗?试一试,然后说一说会怎么想的。 3.解决情境中的“鸡兔同笼”问题。 师:你能试着用上面的方法解决前面的“鸡兔同笼”问题吗?学生活动2 读题获取信息。 根据给出的数据猜测鸡和兔的数量。 填写表格。 按照老师引导进行思考,列式解决问题。 独立尝试列式解答。 6.用假设法解决问题。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化繁为简的思想,先从简单的问题入手,让学生探究和操作,掌握解决问提的策略和方法。环节三:当堂检测。1.基础性作业。 (1)完成教材P100做一做。 (2)完成教材P101练习二十三第3题。 2.发展性作业。 完成教材P102练习二十三第6题。活动意图说明: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明确“鸡兔同笼”问题的实质,了解其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巩固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环节四:课堂小结。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环节五:课后作业。完成本课时的习题。6.板书设计鸡兔同笼 猜测法 列表法 假设法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