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教学【核心素养目标】5.3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1)(表格式)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大单元教学【核心素养目标】5.3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1)(表格式)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1)——例4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课时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教学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刻画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大小的本质是度量,公式计算只是便于操作化的形式。为了作好从本质到形式的过渡,安排了以下三个层次:(1)为了体现度量的本质,教材在提出问题后,呈现了两名学生用画格子或用面积单位测量长方形面积的活动,同时呈现了两种计数面积单位个数的方法,接着提出猜测,引出第二个层次的学习。(2)第二层次安排了用面积拼摆多个长方形的活动,并用表格记录长、宽和面积。旨在通过数据,发现面积单位的个数与长、宽之间的关系。(3)第三层次画出了两个长方形,要求学生先量一量,再计算面积。学生通过测量会发现第二个长方形的长与宽相等,从而通过推理,得出正方形面积公式。
2.学习者分析
学生知道了面积的含义,并且认识了面积单位,在用面积单位直接量面积时,一定会体验到这样做很费事,想尽快找到其他比较简便的方法。教学中,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己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寻找规律,让他们在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中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并推导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3.核心素养目标
(1)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会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2)在探索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度量的含义,培养空间观念和抽象概括能力; (3)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热爱生活、热爱数学的情感。
4.学习重点难点
(1)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经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面积公式的意义。
5.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复习旧知。教师活动1 1.我们学习了哪些面积单位? 2.你能比画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大小吗?学生活动1 1.学生集体回答。 2.学生举手上台比画。活动意图说明:回顾旧知,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知识基础。环节二:探究新知。教师活动2 1.提出探究问题,突出度量的本质。 (1)课件出示教材P60页例4(1)。 (2)提出动手操作活动:拿出准备好的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形试着摆一摆,并说一说你的结果是多少。 (3)在学生说出第二种思路后,教师追问:其他长方形的面积是不是也可以这样来计算呢? 2.组织学生探索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1)提出小组合作任务:任意找几个长、宽都是整厘米数的长方形,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摆一摆。边操作,边填表。 (2)在学生展示完后,教师选取一些数据将表格补充完整,并提问: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是什么关系? 3.组织学生在实际应用中概括出正方形面积公式。 (1)课件出示教材P60例4(3)。 (2)请同学们独立完成,然后汇报。 (3)在学生汇报完后,针对第二个图形提出追问,引导学生概括出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学生活动2 1.学生自由发言。 2.学生动手操作,并汇报思路: 思路一:先用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形将这个长方形铺满,然后再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小正方形。 正好摆了15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5平方厘米。 思路二:只在长边和宽边上摆正方形,然后用乘法计算。 每行摆5个,可以摆3行。它的面积是5×3,等于15平方厘米。 3.学生大胆猜测。 4.学生分小组开展活动,并派代表进行汇报。 5.学生通过观察,发现: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6.学生动手测量、计算,然后举手汇报。 活动意图说明:为了体现度量的本质,先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测量长方形的面积,接着通过交流计数面积单位个数的方法引出猜测,以此开展拼摆活动,让学生借助几何直观,沟通长、宽与每行面积单位个数、行数之间的关系,进而概括出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最后,利用长方形与正方形之间的关系,由学生在实际计算中通过推理得出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既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又便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环节三:巩固运用。1.基础性作业。 (1)完成教材P62练习十三第1题。 (2)填表。 2.发展性作业。 (1)完成教材P61中间的“做一做”。 (2)完成教材P62练习十三第2题。活动意图说明:通过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环节四:课堂小结。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环节五:课后作业。完成本课时的习题。
6.板书设计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1)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