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课时教学设计课题 解决问题——例3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课时1.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通过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加深学生对24时计时法的认识,提高应用能力。教材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以解决问题的形式展开教学,创设了一个“知道发车时刻和到站时刻,求小红到奶奶家要坐多长时间火车”的实际问题。教材所呈现的解决问题的过程,凸显了课程标准提出的“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的理念。此外,教材还呈现了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2.学习者分析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了24时计时法,并能够进行12时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的互换。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后,要鼓励学生独立尝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3.核心素养目标(1)理解经过时间的含义,加深对24时计时法的认识,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2)在对比辨析的过程中,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建立时间观念,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与习惯。4.学习重点难点(1)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2)理解计算经过时间的原理。5.学习活动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复习旧知。教师活动1 课件出示: 师:独立完成,然后汇报答案。学生活动1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举手汇报。活动意图说明:回顾旧知,调动原有知识经验,为新知的探究奠定基础。环节二:探究新知。教师活动2 1.课件出示教材P77例3。 2.组织学生阅读信息,理解题意。 (1)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2)要求“小红要坐多长时间的火车”就是求什么? 3.组织学生分析、解答问题。 (1)请你试着算一算,然后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2)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利用课件呈现三种方法: 方法一:在钟面上数一数。 从上午9时到下午6时经过了9小时。 方法二:分段计算。 3+6=9(时) 方法三:转化为24时计时法,用减法计算。 上午9时用24时计时法表示是9时,下午6时用24时计时法表示是18时。 18-9=9(时) 4.组织学生回顾、反思解题过程。 (1)怎样知道你解答得对不对呢? (2)教师对学生的检验方法进行点评。学生活动2 1.学生读题,获取信息。 2.学生讨论,并汇报:求小红要坐多长时间的火车就是求从上午9时到下午6时经过了多长时间。 3.学生尝试解答问题,然后举手汇报思路。 4.学生尝试检验,并举手汇报自己的检验过程:火车9时发车,经过9小时,9+9=18(时),18时就是下午6时,与题中的到站时刻相同,解答正确。 活动意图说明:出示问题后,让学生说一说发现的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及相互间的联系,然后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尝试解决问题,并让学生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对方法进行比较和优化,以此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环节三:当堂检测。 1.基础性作业。 (1)完成教材P77“做一做”。 (2)完成教材P78练习十六第3题。 2.发展性作业。 (1)完成教材P79练习十六第5题。 (2)一辆汽车上午10:00出发,每小时行驶67千米,下午1:00到达目的地。汽车一共行驶了多少千米? 3.拓展性作业。 某小学上午8:20上第一节课,11:40放学,一共上4节课, 第二节课下课后是大课间活动,休息20分钟,其他课间休息10分钟。每节课多长时间? 活动意图说明:设置不同层次的练习,让学生运用刚学习的知识进行分析、推理,既锻炼学生的思维,又可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环节四:课堂小结。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环节五:课后作业。完成本课时的习题。6.板书设计解决问题 上午9时→9时 下午6时→18时 18-9=9(时) 答:小红要坐9小时的火车。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