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一年级数学大单元整体学习课堂设计单元名称:《认识钟表》认识钟表——规律生活【271BAY支持下的大单元整体学习学生学习过程设计】青岛版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认识钟表单元主题 帮文文制定作息时间表 年级 一年级第一部分:学习目标的确定核心素养 会用数学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1.应用意识:结合现实情境初步认识钟表,能将生活中的事件与时间建立联系,感悟时间与过程之间的联系。 2.量感:能正确认读“整时”,初步认识“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建立初步的时间观念,形成对时间长短的量感。课标要求 课标摘录 【内容要求】: 在生活情境中认识时、分、秒,结合生活经验体会并述说时间的长短,了解时间的意义,懂得遵守时间。 【学业要求】: 1.认识时、分、秒,能说出钟表上的时间; 2.了解时、分、秒之间的关系,能结合生活经验体会时间的长短; 3.能将生活中的事件与时间建立联系,感悟时间与过程之间的关系; 4.形成对时间长短的量感,懂得遵守时间的重要性。 【教学提示】: 1.本学段的综合与实践,应当在具体活动中,引导学生了解时间意义,丰富对量的体验,形成初步的量感,初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2.教学目标除了包含对常见的量的数学知识要求,还要关注学生活动经验的获得和情感态度的发展。教材分析 一、纵向分析:梳理小学阶段研究的过程 第一学段:初步认识钟表,能正确认读“整时”,学习其简便写法,初步认识“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建立初步的时间观念,能将生活中的事件与时间建立联系,感悟时间与过程之间的联系,形成初步的量感和应用意识。 第二学段:知道24时计时法,认识年、月、日,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能运用年、月、日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初步的应用意识。 第三学段:不涉及与时间相关的学习内容。 二、横向研究:对比不同版本教材找联系 青岛版: 人教版(一上): 北师大版教材(一上): 三、不同教材总体归纳总结 共同点: 1.每个版本的教材选取的素材都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 2.都包括认识钟表,正确认读“整时”; 3.练习设计都丰富多彩,重视观察、比较、操作等思维能力的培养。 不同点: 1.青岛版和人教版是认识“整时”和“大约几时”,其中青岛版教材对“大约几时”的两种情况“快到几时”和“几时刚过”都进行了区分学习,语言表达的准确性要求更高;人教版教材对于“大约几时”没有放在信息窗中学习,而是放到了课后练习中,语言规范性要求不高“10时过了一点儿”。 2.北师大版教材加入了认识“半时”的学习,没有涉及“大约几时”的学习。 学程设计思路: 寒假里,一年级的孩子们每天都能按时起床,读书学习、锻炼身体,健康生活,通过帮助文文制定作息时间表,认识“整时”和“大约几时”。四大结构学情 分析 1.认知经验:大多数学生能分辨长针和短针,能说出钟面上是几点钟。 2.生活经验:已经积累了在钟表上看时间的生活经验,对时间有初步感知。 3.策略经验:具备初步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 4.认知障碍和突破措施 : 认知障碍:学生对“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的认知经验较少,学习起来比较困难。 突破措施:1.利用学生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和生活经验,借助钟表模型、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加强观察、比较和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实际的拨一拨、说一说等活动中学会认识钟表。 2.巡视过程、个别辅导,有针对的对学困生进行指导。大概念 课程大概念: 通过观察和拨动钟表认读时刻,体会时间的顺序性和循环性,建立时间观念,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学科大概念: 学科大概念是认识“整时”和“大约几时”。单元 学习目标 通过观察和制作钟表,说出钟面组成及各指针的名称和特征,认读“整时”,制作出文文的作息时间表。 观察文文和小红到达公园门口时钟表表示的时刻,判断出两人到达的早晚问题,用自己的话说出“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时针、分针的位置特点和认读方法。 利用所学的时间知识,制作一份规律条理的周末作息时间表,列举至少三条珍惜时间的做法。情境任务 设计 单元情境:一年级的文文同学,寒假里每天都能按时起床,读书学习、锻炼身体,生活健康又规律。 单元任务:帮文文制定作息时间表,规律作息,健康生活。单单元学时划分 学习内容核心任务学时认识钟表及认识“整时”认识钟面组成,认读“整时”1认识“大约几时”认读“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1第二部分:评价任务创设基本问题评价任务 我们依据单元大概念及学习目标提出基本问题,并将基本问题进行分解得到本单元的子问题,梳理出了本单元的问题串。本单元在问题设计中重视了观察和绘制的过程,我们认为数学中让孩子在做中学会极大的提升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基本问题子问题评价任务1.为什么要认识钟表? 1.什么时候会用到钟表? 2.钟表上面有什么? 2.如何区分时针和分针? 1.观察钟表,说一说钟面上有什么?并把缺失的钟面补充完整。 2.先观察钟表上的指针,说说钟表上的两根指针分别有什么特征。 如何认识“整时”? 1.“整时”钟面上时针、分针的位置特征。 2.整时的简便写法。 1.观察文文的每个钟表,看看它们的时针和分针分别指向数字几。 2.猜一猜,每个钟面表示的时刻是什么,并记录下来。 3.完整的说说文文的一天是如何度过的。如何认识“大约几时” 1.“几时刚过”钟面上时针、分针的位置特征。 2.“快到几时”钟面上时针、分针的位置特征。 1.在钟表上拨一拨,看看从6时起床到她们到达公园门口的时刻,指针是如何运动的,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读出文文和小红到公园门口的时刻,判断一下谁早到了?谁迟到了?单元评价标准 基本问题评价标准课前自评 (A/B/C)课中 评价课后 评价知道不太 确定不知道为什么要认识钟表?1.我知道认识钟表的重要性。2.我知道钟表的组成。3.我能根据两针指针的特征,区分时针和分针。如何认识“整时”? 1.我能够说出“整时”钟面上时针、分针的位置特征。2.我能读出钟表上的“整时”时刻,并记录下来。如何认识“大约几时”? 1.我能说出“几时刚过”钟面上时针、分针的位置特征。 2.我能说出“快到几时”钟面上时针、分针的位置特征。 3.我能读出钟表上现在是“大约几时”。第三部分:教学活动实施课题 认识钟表 ——认识“整时” 学习阶段学习目标 通过观察和制作钟表,说出钟面组成及各指针的名称和特征; 拨一拨,用自己的话说出“整时”的认读方法,制作出文文的作息时间表。重点难点 重点:“整时”的认读方法; 难点:两个特殊时刻“6时”和“12时”的认读。学习任务创造 学习过程实施 学生学习领导力 提升一、情境感知 文文想制作一份作息时间表,记录自己一天的生活,由于不认识钟表,制作的时候遇到了困难,小朋友们,你能帮帮文文吗? 【设计意图】:本节课研究内容是时间教学的起始单元,但学生已具有这方面的一些生活经验,教学中,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实际,寒假期间所有学生制定了作息时间表,开展寒假文明家庭建设活动,利用这一现实情境,向学生提供观察、比较和动手操作的机会,有效的开展教学活动。 二、操作探究 【任务一】认识钟面 要求: 1.请你观察钟表,说一说钟面上有什么? 2.先观察钟表上的指针,说说钟表上的指针分别有什么特征。 【设计意图】:学生在生活中经常用到钟表,每天的生活学习都要按一定的时间进行,有的已能认读时间,但他们关注更多的是钟表的形状及外在的一些装饰,学生对钟表上的“数”及“表针”的关注程度还不够,鼓励学生观察钟表,认识钟面的基本组成部分及特征:钟面上有12个数字,两根指针,时针短而粗,分针长而细。 【任务二】认识整时 认识了钟面,我们就可以来认读钟表了! 要求: 1.请你观察文文的每个钟表,看看它们的时针和分针分别指向数字几。 2.猜一猜,每个钟面表示的时刻是什么?把猜想的结果和你这样猜的原因说给组员听。 3.帮文文制定作息时间表。 注意:先在小组内说一说文文的一天是怎么度过的,语言完整,每个活动都要说出时刻,例:文文早上6时起床洗漱……;再在下面的方框中帮文文设计一份作息时间表吧! 【设计意图】:观察不同钟面时针、分针的位置,调动已有生活经验尝试认读钟面上的时间。通过对比观察,能够初步感知,整时的时候钟面上时针、分针的位置特征,将指针位置与时刻的认读联系起来,说出“分针指向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一、情境感知 师:寒假里,我们一年级的所有小朋友都制定了作息时间表,每天读书、练字,锻炼身体,还帮爸爸妈妈做家务,积极开展文明家庭建设,表现的都非常棒!文文同学也想像同学们一样,制作一份作息时间表,规划自己一天的生活,由于不认识钟表,制作的时候遇到了困难,小朋友们,你能帮帮文文吗? 学生明确本节课任务,帮文文制作作息时间表。 师:要想帮文文制作作息时间表,我们先得认识一下钟表。 (板书课题:认识钟表) 二、操作探究 【任务一】认识钟面 实施策略: 学生借助钟表模型以及自己寒假制作的小钟表,观察钟面的组成,小组内分享交流。 2教师巡回各组指导,小组长引导小组成员轮流发言,互相补充质疑,做好分享准备: 钟面上有12个数字,1——12,12个数把钟面分成12个相等的大格; 三根指针,时针短而粗,分针长而细,秒针最细最长。 问题预设: 12个数字是怎么排列的? 如何区分时针和分针? 【任务二】认识整时 实施策略: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小朋友们已经认识了钟面上的数字和时针、分针,接下来我们就可以来认读钟表了!先观察文文的每个钟表,看看它们的时针和分针分别指向数字几,猜一猜每个钟面表示的时刻可能是多少,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内交流,班级内分享。 预设: 生1:所有的分针都指向12,表示整时,分别是6时,7时,9时,10时,2时,4时,9时; 生2:6点,7点…… 师:生活中我们习惯把这些时间叫做几点,在数学上我们通常称为几时,以第一个钟表为例,表示的时刻是6时,除了可以写作6时,我们还可以怎么写? 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提出猜想,6时还可以写作6:00。 归纳总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师:能认读时刻了,我们就能帮文文制定作息时间表了。先在小组内用完整的话说一说文文的一天是怎么度过的,每个活动都要说出时刻,例:文文早上6时起床洗漱……;再在下面的方框中帮文文设计一份作息时间表吧! 预设: 生:例文文早上6时起床洗漱,早上7时吃早餐,上午9时读书学习,上午10时给小猫画肖像画,下午2时打网球锻炼身体,下午4时玩玩具,晚上9时上床睡觉。 课前准备 课前学科班长提醒同学们准备好上五件套:学程、课本、铅笔、橡皮、作业本,小组长对组内同学做好督促与评价,值日班长做好课前准备评价。小组长充分激发小组团队合作和竞争意识。 认识钟面: 待优生先展示,说出自己观察到的结果:钟面上有12个数,三根指针,有的长,有的短,有的粗,有的细。 B层同学补充三根指针的名称和特征:时针短而粗,分针长而细,秒针最细最长。 A层同学进行总结,同时补充12个数字的排列特点,从1——12依次变大,12在最上面。 小组展示时,其他小组的同学认真倾听展示同学的答案,等待补充或质疑。 认识整时 小组交流时,先让待优生猜想每个钟表表示的时刻可能是多少。 B层同学补充这些钟表时针和分针的位置有什么共同点:分针都指向12. A层同学总结“整时”的认读方法。 小组展示时,其他小组的同学认真倾听展示同学的答案,等待补充或质疑。第三部分:教学活动实施课题 认识钟表 ——认识“大约几时” 学习阶段学习目标 1.观察文文和小红到达公园门口时钟表表示的时刻,判断出两人到达的早晚问题,用自己的话说出“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时针、分针的位置特点和认读方法。 2.利用所学的时间知识,制作一份规律条理的周末作息时间表,列举至少三条珍惜时间的做法。重点难点 重点:“大约几时”的认读方法; 难点:“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认读方法。学习任务创造 学习过程实施 学生学习领导力 提升一、情境感知 马上到周末了,文文约小红早上7时到公园玩,下面是她们俩到公园的时刻,她们俩都按时到了吗? 【设计意图】:承接文文健康生活的大情境,通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周末到公园游玩的情境,激起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 二、操作探究 【任务一】:认识大约几时 要求: 1.观察两个钟表时针和分针的位置特点,猜一猜,每个钟面表示的时刻是什么? 2.在钟表上拨一拨,看看从6时起床到她们到达公园门口的时刻,指针是如何运动的。 3.判断一下谁早到了?谁迟到了?把你的想法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认识“快到几时”和“几时刚过”是本节课的难点,在观察中比较,在交流中发现,总结认读方法,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认识时刻,突破难点。 一、情境感知 师:马上到周末了,文文约小红早上7时到公园玩,下面是她们俩到公园的时刻,小朋友们看一看,文文和小红都按时到了吗? 学生观察文文和小红到达公园门口的钟表时刻图,做出初步判断,两人都不是按时到达的。 操作探究 【任务一】:认识大约几时 学生观察两个钟表时针和分针的位置特点,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尝试描述每个钟面表示的时刻是什么,并在小组和班级内交流。 预设: 生1:文文和小红都没有按时到,小红早到了,文文迟到了。 生2:小红不到7时就到了,文文7时多才到。 生3:小红6时57分到的,文文7时3分才到。 师:小朋友们观察的都非常仔细,小红到的时候分针快到12,时针差一点点就到7了,我们通常叫作“快到7时”;文文到的时候分针刚过12,时针刚过7一点点,我们通常叫作“7时刚过”,“快到7时”和“7时刚过”都可以称作“大约7时”。 总结归纳:当分针接近12时,时针靠近几,就是快到几时;当分针刚刚超过12,时针靠近几,就是几时刚过。 课前准备 课前学科班长提醒同学们准备好上五件套:学程、课本、铅笔、橡皮、作业本,小组长对组内同学做好督促与评价,值日班长做好课前准备评价。小组长充分激发小组团队合作和竞争意识。 认识大约几时 小组交流时,先让待优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文文和小红都没有按时到达。 B层同学补充小红不到7时就到了,文文7时多才到。 A层同学总结“快到几时”和“几时刚过的认读方法。 小组展示时,其他小组的同学认真倾听展示同学的答案,等待补充或质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