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学 校 授课班级 授课教师学习目标 1.进一步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2.掌握运用公因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方法。 3.发现实际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在分析、比较、归纳、反思等活动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重 点 掌握运用公因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方法。难 点 能正确判断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否要利用最大公因数的知识来解决。学情分析 本课是学生在五年级下学期第二单元学习了因数、分解质因数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具有上承因数和倍数,下启约分、运用公因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分数混合运算的纽带作用。教材通过两个例题的学习求两个数的公因数,通过观察、分析、比较、概括,初步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从而归纳出求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一般方法。学好这部分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能力。渗透变中有不变的数学思想,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都起着重要作用。核心素养 培养学生数学的集合思想和类比能力。教学辅助 教学课件、学习任务单、(若有教具等教师自行增加)第四单元 第8课时 最大公因数应用 教学设计教学流程情境导入—引“探究”教师谈话导入:同学们,回顾一下,怎样求一个数的因数?怎样求两个数的公因数 2.求16和12的公因数是多少?(1)学生独立解决。(2)生汇报:16的因数是:1、16、2、8、412的因数是:1、12、2、6、3、416和12的公因数是:1、2、4最大公因数是:4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利用最大公因数的知识解决问题。学习任务一:掌握运用公因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方法。【设计意图:创设生活情境,从学生身边实际生活中的事例引入新课,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同时通过阅读理解,让学生自然地进入了观察、发现阶段,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通过猜测、画图验证等活动,为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进一步突出了公因数的概念。】新知探究—习“方法”同学们,小明家准备给贮藏室铺地砖,应该怎么铺呢?课件出示教科书P62例3主题图及条件。例3:小亮家储藏室的长方形地面长16 dm,宽12 dm。如果用边长是整分米数的正方形地砖将储藏室的地面铺满(使用的地砖必须都是整块的),可以选择边长是几分米的地砖 边长最大是几分米 让学生观察情境图,明确要求:(1)引导学生理解“整分米数”和“整块”的意义。(2)引导学生思考:在铺地面时,有时剩余的部分放不下一块地砖,就要把地砖进行切割,那么这样做是否符合要求?1.阅读与理解。提问:从图中同学们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整理汇报:知道了:贮藏室长16dm,宽12dm;地砖是正方形的;地砖是边长为整分米数的正方形;要求把贮藏室的地面铺满……(1)要用正方形地砖铺满。 (2)地砖的边长必须是整分米数。所求的问题:(1)可以选择边长是几分米的地砖 (2)边长最大是几分米 2.分析与解答。用直观演示的方法先来铺铺看。(1)首先用一个长16分米,宽12分米的长方形,代表贮藏室的地面,接着用不同规格的正方形来代表地砖,我们一起来看看,能否正好铺满整个地面?(2) 再用边长2分米的地砖,看看能否铺满整个地面,从而得出结论。(3)接着用边长3分米的地砖铺,发现长边铺了5块后,还余下1分米,这说明什么呢?(4)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为什么用边长3分米的方砖在长边不能铺满,在宽边却刚好铺满了呢?(5)通过直观演示,观察思考,学生发现:3是12的因数,但3不是16的因数,由此得出结论,用边长3分米的方砖在长边不能铺满,在宽边却刚好铺满。(6)再换边长4分米的方砖来铺,学生的思路更加清晰,用边长4分米的方砖可以铺满整个地面,是因为4既是16的因数,也是12的因数。(7)迁移类推,不再演示,让学生直接说出用边长5分米的方砖,能铺满整个地面吗?(8)引导学生思考,要满足用整块地砖铺满地面的要求,地砖的边长必须符合什么条件?(9)根据前面的直观演示,观察分析,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最后让学生归纳总结出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组1:我们组发现只有边长是1 dm、2 dm、4 dm的地砖符合老师的要求。组2:我们组认为要使所用的正方形地砖都是整块的,地砖的边长必须是12和16的公因数,也就是1,2,4,所以可以选边长是1 dm、2 dm、4 dm的地砖,边长最大是4 dm。小结总结: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找出12和16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学习任务二:运用公因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阶【设计意图:学生明确了最大公因数的概念,掌握最大公因数的求法,进一步利用这一知识点解决实际问题,为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进一步突出了公因数的概念。】典型例题1:把一个长24cm,宽18cm,高12cm的木块锯成若干个正方体小木块,要求正方体的棱长是整厘米数,锯完之后原长方体木块没有剩余。问小正方体木块的棱长可能是几厘米?最大是几厘米 1.阅读与理解。提问:从图中同学们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整理汇报:知道了:正方体长24cm,宽18cm,高12cm的;要锯乘正方体的小木块。(1)锯完之后原长方体木块没有剩余。 (2)正方体木块的棱长是整厘米数。所求的问题:(1)问小正方体木块的棱长可能是几厘米?(2)最大是几厘米 2.分析与解答:(1)要想满足长边上是整块数,正方体棱长应该是24的因数。(2)那要满足宽边上是整块数,正方体棱长还应该是18的因数。(3)同理,也应该是高12的因数。24的因数有:1, 2 , 3 , 4 , 6 , 8 , 12 , 2418的因数有:1, 2, 3, 6, 9 , 1812的因数有:1, 2, 3, 4, 6, 12公因数有:1, 2, 3 , 6。最大公因数是6。那就是要求24、18和12的公因数!所以,可以选边长是1cm、2cm、3cm、6cm的地砖,边长最大是6cm。学习任务三:达标练习,巩固成果【设计意图:学生在理解和掌握了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方法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中体会数学的实用价值。】达标练习---活“应用”一、课堂练习1.有一张长方形的纸,长70cm,宽50cm。如果要剪成若干个同样 大小的正方形而没有剩余,剪出的正方形边长最大是多少厘米?2. 填一填。(1)5和7的最大公因数是( )。(2)两个连续自然数的和是23,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是( )。(3)如果a=5b(且b>5),那么a与b的最大公因数是( )。(4)1和任意非零自然数的最大公因数是( )。二、学以致用3. 选一选。(1)既有公因数2又有公因数3的一组数是( )。A.30和12 B.16和25 C.14和15(2) 24是48和96的( )。A.因数 B.公因数 C.最大公因数(3)甲数和乙数是两个连续的自然数(甲、乙都不为0),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 )。A. 1 B. 甲 C. 乙 D. 甲、乙两数的积4.男生有48人,女生有36人。男女生分别站成若干排,要使每排的人数相同,每排最多有多少人?这时,男女生分别有几排?三、拓展提升5.要把它们截成同样长的的小棒,不能有剩余,最长是多少厘米?6 . 把46块水果糖和38块巧克力分别平均分给几个小朋友。结果水果糖剩1块,巧克力剩3块,你知道最多有多少个小朋友吗?【作业设计】作业布置---拓“延伸”梳理生活中利用最大公因数解决的问题。2. 完成《分层作业》。【板书设计】最大公因数的应用16和12的公因数有1,2,4。最大公因数是4。所以可以选边长是1dm、2dm、4dm的地砖,边长最大是4dm。48和36的最大公因数是12,48÷12=4(排),36÷12=3(排)。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