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六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第四单元_第05课时_反比例(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六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第四单元_第05课时_反比例(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学 校 授课班级 授课教师
学习目标 1.探索成反比例关系的量之间的变化规律,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2.掌握两种相关联的量成反比例关系的条件,能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关系。 3.体会变量之间的关系,体会函数思想和模型思想。
重 点 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够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难 点 找出生活中成反比例的实例,体会应用反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学情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比例的意义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对比例的意义的深化和发展,是后面学习解比例知识的基础。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小学阶段学习比例初步知识的一项重要内容。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堂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想、反思等数学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本节课的教学紧紧围绕这一理念,让学生学习比例的各部分名称,再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最后通过简炼的分层练习,深化比例的基本性质,体验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价值,渗透假设、验证、优化等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核心素养 在观察、分析、比较中提高学生知识迁移的学习能力,掌握“变中抓不变的思想。
教学辅助 教学课件、学习任务单、(若有教具等教师自行增加)
第四单元 第5课时 反比例 教学设计
教学流程
情境导入—引“探究”
教师谈话导入:同学们,回顾:怎样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用字母怎样表示?
比值一定的两个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关系。
正比例关系式: = k(一定)
思考:如果总价一定,单价和数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这两种量又存在什么关系?
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
数量一定,总价和单价成正比例。
下表是面包店中面包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
数量(个) 1 2 3 4 7 …
总价(元) …
提问:表中的两个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汇报:
面包的总价与个数的比值(单价)一定。所以这两个量成正比例。
如果总价一定,单价和数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这两种量又存在什么关系?这节课我们来一起探究。
学习任务一: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够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设计意图:结合新知内容,循序渐进,层层深入。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结合具体情境及教材内容,引导学生逐步理解成反比例的量、反比例的意义、索成反比例关系的量之间的变化规律,理解反比例的意义。掌握两种相关联的量成反比例关系的条件,能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发现能力,知识归纳、表述能力以及合作意识。】
新知探究—习“方法”
1.在具体情境中初步感知成反比例关系的量。
(1)课件出示教材45页例2,引导学生结合问题进行观察。
提示:观察情境图,理解图意后,观察下表,先一行一行地观察,再一列一列地观察,并思考下面的问题。
杯子的底面积与水的高度的变化情况如下表。
杯子的底面积/cm2 10 15 20 30 60 …
水的高度/cm 30 20 15 10 5 …
①表中有哪两种量?
②水的高度是怎样随着杯子底面积的大小变化而变化的?
③相对应的杯子的底面积与水的高度的乘积分别是多少?
2.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小组交流后汇报:
引导学生明确:
(1)题目中有哪几个量?他们是成关联的量吗?
杯子的底面积、水的高度 他们是相关联的量
(2)水的高度怎样随着杯子底面积的变化而变化?
底面积越大,水的高度越低;底面积越小,水的高度越高,而且高底和底面积的乘积(水的体积)一定。(板书)
(3)相对应杯子的底面积和高的乘积如何计算?各是多少?
底面积×高=体积(一定) 10×30=300 15×20=300 20×15=300 30×10=300 60×5=300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一定)
(4)归纳反比例的意义。
表中的两种量都是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它们的变化规律是: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总是一定的。像这样的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
提问:谁来说说什么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学生叙述,教师总结完善。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用字母表示。
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乘积(一定),反比例关系的式子可以怎么表示?
学生探讨后得出结果。
xy=K(一定)
3.讨论: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要满足哪些条件?
(1)必须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2)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3)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
4.你能举出生活中反比例关系的例子吗?
(1)总价一定,单价与数量……
(2)长方形的面积一定,长与宽……
(3)做操总人数一定,每排站的人数与排数……
判定条件:两种量相关联;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一定。
学习任务二:认识反比例图形的特点,比较正、反比例的异同点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教材材料阅读的方式,认识反比例关系的图像特点,利用观察图形信息解决简单问题,通过合作学习梳理正、反比例的异同点,加深认识。】
根据反比例的意义以及表示反比例关系的式子想一想:构成反比例关系的两种量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这两个量必须是相关联的量;其中一个变化另一个也要变化;它们的乘积一定。
你知道吗?
1.反比例关系的图像吗(学生阅读材料,认识反比例关系的图像特点)
认识反比例关系也可以用图象来表示,如右面的图象,反比例图像是一条光滑的曲线。
由右面的图象,
2.你能看出杯子的底面积分别是40 cm2、50 cm2、55 cm2时,水的高度分别是多少吗?
(1)观察反比例图像内容,搜集有用的信息。
(2)梳理信息,解决问题。
汇报:容器的底面积是40cm2,水的高度是7.5cm,容器的底面积是50cm2,水的高度是6cm,容器的底面积是55cm2,水的高度是5cm多一点。
3.学生借助于表格梳理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异同点。
课堂练习,做一做
1.运输队要运一批货物,每天的质量和运货的天数之间的关系如
(1)表中有哪两种量?它们是不是相关联的量?
(2)写出几组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并比较积的大小,说明这个积表示什么。
(3)运货的天数与每天运的吨数成反比例关系吗?为什么?
学习任务三:达标练习,巩固成果。
【设计意图:通过分层练习,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掌握成正比例的量的变化规律,会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使学生认识正比例图象,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出图象,会根据其中一个量在图象中找出或估计出另一个量的值。】
达标练习---活“应用”
一、课堂练习
1.判断下面的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关系,并说明理由。
(1)煤的总量一定,每天的烧煤量和能够烧的天数。
(2)种子的总量一定,每公顷的播种量和播种的公顷数。
(3)李叔叔从家到工厂,骑自行车的速度和所需的时间。
(4)小明做12道数学题,做完的题和没有做的题。
2.用n表示自然数,把下表填写完整。
上表中的2n表示什么?
在上面右图中描点、连线,你能发现什么?
3.已知一种铅笔每支售价为0.5元,请把下表填写完里。
(1)把铅笔的数量与总价所对应的点在图中描出来,并连线。
(2)买7支铅笔需要多少钱
(3)小丽买铅笔花的钱是小明的4倍,小丽买的铅笔支数是小明的几倍
学以致用
4.给一间长9m、宽6m的教室铺地砖,每块地砖的面积与所需地砖数量如下表。
所需地砖数量与每块地砖的面积是否成反比例关系?为什么?
5.食品加工厂准备把一批新酿的醋装瓶运往商店。
所装瓶数与每瓶容量是否成反比例关系?为什么?
6.下表中x和y两个量成反比例关系,请把表格填写完整。
三、拓展提升
7.一个手机组装车间要完成一批任务,每天组装手机的数量与需要的天数如下表。
(1)每天组装的数量用p表示,需要的天数用t表示。你能用式子表示出p、t和组装的手机总数之间的关系吗
(2) p与t成什么比例关系
(3)如果这批组装任务需要 8 天完成,每天要组装多少部手机
8.某两个城市间火车的平均行驶速度与驶完全程所需时间如下表。
(1)这两个城市间铁路全长多少千米?
(2)如果用v表示火车的平均速度,t表示驶完全程所需时间。t与v成什么比例关系 你能写出这个关系式吗
(3)如果火车的平均速度为 325 千米/时,驶完全程需要多长时间
9.右面的图象表示斑马和长颈鹿的奔跑情况。
(1)斑马的奔跑路程与奔跑时间是否成正比例关系 长颈鹿呢
估计一下,两种动物18分钟各跑多少千米
(3)从图象上看,斑马跑得快还是长颈鹿跑得快
10.有 x、y、z三个相关联的量,并有 xy=z。
(1)当z一定时,x与y成 比例关系;
(2)当x一定时,z与y成 比例关系;
(3)当y一定时,z与x成 比例关系。
【作业设计】
作业布置---拓“延伸”
1.整理成正比例、反比例两个量之间的关系,比较两种的相同点和异同点。
2. 完成《分层作业》。
【板书设计】
反比例
xy=k(一定)
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的异同点。
相同点:都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且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不同点:正比例关系中两种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反比例关系中两种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一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