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上册数学第三单元大单元备课(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青岛版上册数学第三单元大单元备课(表格式)

资源简介

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大单元备课
单元主题:三位数乘两位数
课程标准 【内涵】运算能力主要是指根据法则和运算律进行正确运算的能力。能够明晰运算的对象和意义,理解算法与算理之间的关系;能够理解运算的问题,选择合理简洁的运算策略解决问题;能够通过运算促进数学推理能力的发展。运算能力有助于形成规范化思考问题的品质,养成一丝不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内容要求】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数和数的运算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结合具体情境,选择合适的单位进行简单的估算,体会估算在生活中的作用。 【学业要求】能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能在简单地实际情境中,能选择合适的单位通过估算解决实际问题,形成初步的应用意识。 【教学提示】利用整数的乘法运算,理解算理与算法之间的关系;在具体情境中选择合适的单位进行估算,体会估算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了解估算的实际意义。
单元教学结构 (
1.
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如:
400
×
20
) (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
) (
2.
几百几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210
×
30
) (
1.
学习
114
×
23
的笔算算理
) (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 (
三位数乘两位数
) (
2.
学习
340
×
21
的笔算算理
) (
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解决问题
) (
估算
)
旧知链接 1.两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如:30×20 12×30 500×2 2.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 3.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
单元学习目标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能正确熟练的进行口算、笔算;在具体情境中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解决问题;探索积的变化规律。 2.在发现、提出并解决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 3.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三位数乘两位数在生活中的作用,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
单元 重难点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教学难点是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
重难点突破 建议 1.重视知识的迁移,让学生掌握运算规律和方法 2.鼓励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重视基本技能的培养,不断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熟练程度。 4.重视培养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探索规律的能力。 5.每天加强计算作业的练习、反馈,及时纠错。
(
大单元教学评一体化课时备课
)课题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 课时 2
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2.能正确利用口算方法解决问题。 3.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体验。
教学环节 学习活动 评价要点
任务一: 复习旧知,情境导入 1、出示课题: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 2、先口算,再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口算本上只写答案) 300 × 5= 25 ×2= 20×50= 700 × 2= 16×60= 13×30= 3、出示情境图(保护大天鹅): 学生独立观察:从中你能找出哪些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 1.同桌互查或集体订正,能准确回忆三位数乘一位数和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2.能从情境图中整理信息、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
任务二: 探究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活动一:学习整百数乘整十数 解决问题:一组一共发放多少份宣传资料? 学生自主探究。指名回答,师板书:400×20 = 思考: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预设:就是求20个400相加的和是多少? 思考:你能口算出它的得数吗?(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尝试口算,指名不同想法的学生说一说他的思考过程。 可能会出现下面两种口算方法: (1)400×2=800 400×20=8000 (2)4×20=80 400×20=8000 (3)4×2=8 400×20=8000 …… (鼓励学生想出更多的口算方法。) 全班学生交流总结:你最喜欢哪种口算方法? 总结: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可以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乘完后看因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添加几个0。 1.能根据乘法的意义列出算式。 2.能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说出自己的想法,算出结果,并进行适当地优化。
任务三: 探究几百几十数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活动二:学习几百几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解决问题:二组一共发放多少份宣传资料? 学生自主探究,指名回答, 师板书:210×30 = 学生尝试独立计算出结果。组织交流,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适时引导学生与整百数乘整十数进行对比、沟通,进而总结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总结: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可以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乘完后看因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添加几个0。 能掌握口算方法,并进行总结
当堂检测 完成课本自主练习第1、3题。 进一步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板书设计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 一组一共发放多少份宣传资料? 二组一共发放多少份宣传资料? 400×20=8000(份) 210×30=6300(份) ①:4×2=8 ②:400×2=800 ③:4×20=80 21×3=63 400×20=8000 400×20=8000 400×20=8000 210×30=6300 答:一组一共发放8000份宣传资料。 答:二组一共发放6300份宣传资料。
作业设计 完成课本自主练习4、5、6题及练习册相应习题。
当堂检测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课后反思
(
大单元教学评一体化课时备课
)课题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课时 2
学习目标 1、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获得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的计算问题的体会,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 3、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愉悦,进一步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环节 学习活动 评价要点
任务一: 复习旧知,情境导入 1、口算 (1)课前板书 列竖式计算 24×12= 63×52= 25×50= 156×4= 学生板演,订正板演同学的笔算,请同学讲讲笔算顺序。 2、出示情境图: 学生观察情境图,梳理图中的数学信息,并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通过回顾两位数乘两位数和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唤起知识基础,为学习新知三位数乘两位数做好铺垫
任务二: 探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算理 解决问题:买114袋谷子要花多少钱? 活动一: 理解题意分析条件:从题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每袋谷子23元,要买114袋) 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采用什么方法?为什么呢? 预设:用乘法解决,因为这道题是求12个145,所以用乘法计算 活动二: 列出算式,出示课题 列出算式:114 × 23 = 引出课题并板书: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请一名计算正确的同学板演。请板演的同学说算理。 并询问:你是怎样算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积写在哪?最后算什么? 并重点强调第二个因数的十位去乘第一个因数的个位时,积的末位应写在哪一位上?并说明理由。 生:114×2,这个2是十位的2,表示2个十,是114×20,所以8应该和342十位的4对齐。 课件演示计算过程,学生齐说算理。 活动三: 巩固归纳 通过计算我们对三位数乘两位数有一定的认识了,再做两道题进一步体验一下。 142×23 214×34 算好后指明投影展示,汇报交流,并针对其中一道题进行计算过程的说明。 思考:通过计算这几道题,你们能不能自己总结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呢? 小组内学生尝试总结,再全班交流,教师归纳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法则: 1.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得数的末位和因数的个位对齐。 2.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得数的末位和因数的十位对齐。 3.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1.能理解乘法的意义,列对算式。 2.学生尝试独立计算是为了让学生把对原来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迁移到新知中,通过全班共享,交流,自己去突破本节课的重点。 3.能说明白: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能说清楚:第二个因数的十位去乘第一个因数的个位时,积的末位应写在哪一位上? 4.能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并能准确计算。
任务三: 探究三位数乘两位数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 解决问题:买340袋玉米要花多少钱? 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汇报订正。 引导学生对这两个竖式的计算过程进行比较,通过观察、讨论,明确第二种算法比较简单。 想一想:怎样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 通过交流,共同总结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能使用比较简便的方法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
当堂检测 完成课本自主练习第1题。 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进一步理解算理和算法。
板书设计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114×23=2622 340×21=7140
作业设计 完成课本自主练习相关题目
(
大单元教学评一体化课时备课
)课题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 课时 2
学习目标 1.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养成估算的习惯。 2.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过程,感悟估算的必要性,培养学生灵活运用估算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积极、主动的估算意识。 3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环节 学习活动 评价要点
任务一: 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创设情境 谈话:王叔叔的养鸡场里饲料也没了,于是他开车到商场去买饲料。 课件出示情境图 仔细观察,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预设:(1)王叔叔一共买多少千克的饲料? (2)他一次能运完吗? 2.质疑:同学们观察这两个问题,哪一个需要精确计算,哪个需要估算?为什么? 预设:第一个问题要求出具体买的千克数,所以用精确计算;第2个只要求出一共买的大约数再和9吨比较,所以用估算就行。 这节课我们就用估算的方法解决王叔叔他一次能运完吗? 明确解决这类问题不需要精确计算,用估算就可以了。
任务二: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一般估算方法 活动一: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1.怎样列式? 学生列式 46×250 提问:观察这两个因数有什么特点? 预设:一个两位数,一个三位数,一个接近50,另一个在200——300中间…… 2.今天我们就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板书: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 3.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开动脑筋,先自己想一想、估一估,然后把你的想法跟同桌说一说、小组说一说。 活动二: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用小估法解决问题 班内交流,验证猜想。温馨提示:重点说说如何估算的,依据是什么。 (1)小组展示汇报,大家分享。 ①把46看大一些 ②把46看小一些 46≈50 46≈40 50×250=12500(千克) 40×250=10000(千克) 9吨=9000千克 9吨=9000千克 12500>9000 10000>9000 所以,一次不能运完。 所以,一次不能运完。 (2)相互评价,展开辩论。 质疑:这两种方法你赞成哪一种? 说出自己的亮点,指出对方的不足。 通过辩论,形成共识: 第一种估算不对,本来每袋饲料没那么重,我们往大里估算,结果超出实际重量,因而作出“一次不能运完”的判断是不合理的。 第二种估算对,因为把每袋饲料的质量看轻一些,估算的结果比实际总量少都运不完,所以一定不能运完。 小结:通过解决王叔叔运饲料的问题我们发现: 大估法——不一定 小估法——一定 活动三:体验用大估法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信息: (2)学生列示:195×29 (3)学生独立估算,组内谈论。 (4)班内汇报。 方法一: 方法二: 195×29≈6000 195×29≈5800 ↓ ↓ ↓ 200 30 200 6000=6000 5800<6000 答:6000元 够用。 答:6000元 够用。 方法三:195×29≈5850 方法四:195×29≈5700 ↓ ↓ ↓ 30 190 30 5850<6000 5700<6000 答:6000元 够用。 答:6000元 够用。 (5)优化算法。 提问:观察这四种方法,你认为哪些方法正确? 学生交流1、2、3种方法正确,第4种错误。说明错误原因。 优化:对比1、2、3种算法,你更喜欢哪种算法?说明理由。 结合学生发言梳理并补充板书: 大估法——不一定 小估法——一定 一定 不一定 1.学生能够先自己想一想以前学过的乘法估算方法,估一估这道题的结果,如有困难再同位合作,并把想法在小组内说一说。 2.能够说出是如何估算的。 3.能够判断出估算方法是否合理 4.体验不同的估算方法,能够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解决问题。
任务三: 梳理提升,总结根据问题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 1.质疑:观察板书,你有问题吗? 预设:为什么有时候用大估法解决问题得到一定答案,有时候又不一定呢? 学生班内交流,发表各自看法。 2.提升: 估算方法: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一般把因数看作整百数或整十数相乘。有时看大一些,有时看小一些。有时需要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有时则需用去尾法或进一法取近似数。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合理地选择估算方法来解决问题。 知道要根据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
当堂检测 完成课本自主练习第6、7题。 巩固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板书设计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 大估法——不一定 小估法——一定 一定 不一定 ①把46 看大一些 ②把46看小一些 46≈50 46≈40 50×250=12500(千克) 40×250=10000(千克) 9吨=9000千克 9吨=9000千克 12500千克>9000千克 10000千克>9000千克 所以,一次不能运完。 所以,一次不能运完。 根据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
作业设计 完成课本及练习册相应习题。
(
大单元教学评一体化课时备课
)
课题 积的变化规律 课时 2
学习目标 1.探索并掌握积的变化规律,能将这一规律恰当的运用于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中。 2.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究过程,初步获得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和经验。 3.通过学习活动的参与,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环节 学习活动 评价要点
任务一: 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课件出示:星期天,小明和妈妈一起去超市购物,妈妈准备买一些大米回家,大米每包8元,妈妈买2包,一共多少元? 预设:8×2=16 追问,如果买20包,一共多少元? 预设:8×20=160 课件出示:如果买200包,一共多少元? 预设:8×200=1600 课件出示:24×2= 12×2= 6×2= 学生汇报结果,教师板书。 回顾旧知,为新知学习打好知识基础,做好充分准备。
任务二: 研究素材,猜测规律 活动一:独立思考 思考:观察这两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写在练习本上 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巡视。 活动二:小组交流 交流:把你的发现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小组长作好记录。 小组交流,教师参与到小组学习。 活动三:组间交流 汇报:哪个小组说一说你们的发现? 预设:我们发现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几倍,积就扩大到原来的几倍。 教师结合学生叙述,完成板书。 小组间进行补充,教师完善板书: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几倍,积就扩大到原来的几倍。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缩小到原来的几倍,积就缩小到原来的几倍。 1.掌握万以上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能正确比较万以上数的大小。 2.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任务三: 讨论交流,验证规律 活动一:提出疑问 思考:研究数学问题不要匆忙下结论,是不是适合所有的算式呢?刚才大家发现的规律是不是具有普遍性呢?该怎么办呢? 活动二:举例验证 预设:举几个例子验证一下。 请同学们自己先写一道乘法算式,然后把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到原来的几倍,再算一算乘积。然后看,你写的算式符合我们的发现吗? 学生独立举例验证 师:你举的例子符合发现的规律吗?把你举的例子跟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 学生汇报展示 活动三:总结规律 小结:通过我们的验证,大家的发现适合所有的乘法算式,所以说是一个规律,我们把它叫做积的变化规律。 师:把什么是积的变化规律跟你的同桌互相说一说。 总结:积的变化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几倍,积就扩大到原来的几倍。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缩小到原来的几倍,积就缩小到原来的几倍。 能提出疑问 能举例进行说明 3.能总结并说出积的变化规律。
当堂检测 自主练习1-----5题 统计出错原因及出错学生名单。
板书设计 积的变化规律 8×2=16 24×2=48 8×20=160 12×2=24 8×200=1600 6×2=12 在乘法算式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得到的积就等于原来的积乘几;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所得的积就等于原来的积除以几。
作业设计 完成练习册相应习题。
当堂检测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课后反思
(
大单元教学评一体化课时备课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