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 数学 年级 四年级 学期 (春季)课题 三角形的认识教科书 书 名:义务教育教材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交流,概括三角形的特征,了解三角形的含义和各部分的名称。 2.理解三角形高的含义,体会底和高的相互依存性,能准确地画高。 3.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4.感受人类文明的魅力和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教学内容教学重点: 1. 建立三角形的概念。 2. 理解高的含义。教学难点: 1. 理解高的含义。 2. 准确画高。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提出问题。 1.欣赏图片,找出三角形。 师:同学们,张老师带来了一些图片,想不想看一看? 课件依次出示:古埃及金字塔、法国的玻璃金字塔、港珠澳跨海大桥、共享庄园的房子。 师:同学们,在这些图片中你还发现了什么?(三角形) 师:谁能指一指,三角形在哪里呢? 2.观察三角形,提出问题。 师:三角形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三角形的准确含义是什么,它又有什么特点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的开始呈现一组现实生活中的图片既让学生感受世界建筑的伟大,又让学生感受到三角形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激发学生研究三角形的兴趣。通过观察,提出问题,引发下一步的研究。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一)认识三角形的含义和各部分的名称。 1.出示例1:画一个三角形。说一说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 边画边想:你是怎样画出这个三角形的? 画完说一说。 展示学生画的三角形,说一说有什么共同点? 2.认识三角形的含义:由3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叫做三角形。师:你知道“围成”是什么意思吗 (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 3. 认识三角形的3条边、3个角,3个顶点。 师:我们任意画一个三角形,都会由3条边,3个角,3个顶点。 对照ppt认识各部分的名称。 4.判断:内化三角形的含义。 师:这些图形是三角形吗?请说明理由。 学生回答,判断并说明理由。 (第一个是;第2个不是,因为其中一条不是线段;第3个不是,没有围起来或者说不是封闭图形;第4个不是,不是3条线段。) 【设计意图】该环节通过描述三角形的画法感知三角形的本质属性并概括三角形的概念,通过任意画三角形验证三角形的表象特征——边、角、顶点的特征,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验证方法。 (二)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1.体会生活中的高,激发兴趣。 师:继续观察,这块木板的形状是三角形吗?(是) 这样推它,能通过这扇门吗?(不能) 师:是的,三角形木板比门高,所以推不进去,那么,在数学上,什么是三角形的高呢?想不想继续研究? 2.自主探究三角形的底和高。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60页,自学中间部分,并完成探究二。说一说:什么是三角形的底和高? 3.结合ppt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Ppt动画演示: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作一条垂线, 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4.结合ppt学习画高的方法,并认识三角形有3组底和高。 (1)为了表达方便,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角形的3个顶点, 上面的三角形可以表示成三角形 ABC。 你想以那条边为底画高呢? ppt演示画高的方法。(提示:三角尺的直角边要和底重合) (2)一个三角形有3条高,不同的底对应不同的高。 【设计意图】高的教学是本节课的重难点,由于上学期已经会从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段,高的画法只要找准顶点和它对应的底边(垂足所在)就没有问题了。本环节采用开放式探究,在学生的自学和尝试的基础上,通过交流不断的深化对高的认识,体会高和底相互依存的关系,知道每个三角形都有3组底和高。 三、巩固应用,适当拓展。 师:同学们,以上的内容你学会了吗?我们练习一下。 1.说出下面每个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并各画出一条高。 Ppt出示答案校对。 师:大家已经会给三角形画高了,那如果反过来,告诉你底和高,你能画出三角形吗? 2. 在方格纸上画底是8cm,高是4cm的三角形,你能画几个? 学生独立完成。 师:我猜你们画出的三角形很可能不一样,我们一起看一下有哪些符合条件的三角形呢?(在几何画板上演示,感受仅凭一组底和高有无数符合条件的三角形。) 【设计意图】通过第一个练习巩固新知;第二个已知底和高画三角形的练习,不但深化了学生对底和高的认识,同时拓展学生的认知,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想象能力。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全课总结。 师:不知不觉,一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这节课的学习,你对三角形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学生说一说。Ppt出示提纲小结。 2.布置作业。 3.欣赏神奇的三角形。 师:同学们,关于三角形还有很多的奥秘等着我们去探究,我们下节课再见吧!【设计意图】总结全课,培养学生及时梳理的习惯,同时引发学生再探究的欲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