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大单元设计(表格式 )青岛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大单元设计(表格式 )青岛版

资源简介

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大单元备课
单元主题:平均数
课程标准 【内涵】数据意识主要是指对数据的意义和随机性的感悟。知道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感悟数据蕴含的信息;知道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 能不同,而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能从中发现规律;知道同一组数据可以用不同方式表达,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式。形成数据意识有助于理解生活中的随机现象,逐步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 【内容要求】(1)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简单的收集数据的方法,会呈现数据整理的结果。 (2)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感受数据蕴含着信息,体会运用数据进行表达与交流的作用。 (3)认识条形统计图,会用条形统计图合理表示和分析数据。 (4) 能读懂报纸、电视、互联网等媒体中的简单统计图表。 【学业要求】能收集、整理具体实例中的数据,并用合适的方式描述数据,分析与表达数据中蕴含的信息。能用条形统计图合理表示数据,说明数据的现实意义。 【教学提示】组织统计活动,经历完整的统计过程注重数据分析,培养数据分析的观念
单元教学结构 (
由“计算总分——不合理——怎么办——用平均数比“的思路步步深入,体现出平均数产生的过程。
) (
求平均数的方法
) (
平均数
) (
对两种数量同时分段统计的过程,使数据分布规律清晰,为判断与预测提供方便。
) (
复式分段统计表
)
旧知链接 请你查阅2008-2023年夏季奥运会中国的奖牌获得情况,并绘制出条形统计图。 注意选择合适的标准,确定好一个小格表示多少比较合适。
单元学习目标 1,.通过实例,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能运用平均数分析与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具体统计活动中,学会分段整理方法,同时对两种数量进行数据统计,认识分段统计表和复试分段统计表,能根据统计结果做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 2.在解决具体问题的情境中,通过整理数据、分析数据,体会学习统计知识的价值。 3.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数据分析观念,提高运用数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单元 重难点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平均数的意义、求平均数的方法和复式分段统计表。
重难点突破 建议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展开学习。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创设活动情境,为统计做好准备。 注意引导学生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与策略。 3.注重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树立数据分析观念,感受统计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作用。
(
大单元教学评一体化课时备课
)课题 平均数 课时 2
学习目标 结合真实的情境,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初步学会用适当的方法收集数据,学会用简单的统计表整理数据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在统计的活动中,能运用平均数的意义和求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形成初步的分析、实践能力。 3.创设有趣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有序的观察、有条理的思考习惯和应用意识,体验与同伴合作的欢乐。
教学环节 学习活动 评价要点
任务一: 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今天老师要带大家观看一场篮球赛,让我们一起去研究运动中的数学知识。看,蓝队和红队正在进行一场激烈的篮球比赛,比分在交替上升。突然,蓝队的一名队员受伤了,怎么办?(换替补队员上场)蓝队只有7号和8号两名替补队员,该换谁上场呢? 在以上情境中引发学生思考。
任务二: 小组合作,自主探索 活动一:针对问题,收集数据 1.同学们,在选上场队员时你认为要考虑些什么呢? 学生自由交流(预设:学生可能会说出很多理由,如身高、体能、投篮命中率、得分等。)那么到底谁的投篮水平高呢? 师:细心地教练员记录下了7号、8号两名替补队员在小组赛中的得分情况(课件出示)。仔细观察这个表格,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生:划横线的部分是什么意思? 师:划横线的地方表示队员没有参加这场比赛 师:仔细分析这张统计表,你觉得谁的投篮水平高?说明你的理由? 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想法有: 生1:换8号队员上场,因为8号队员在小组赛中一共得了40分,7号队员在小组赛中才得了33分,8号队员得分多,所以应该换8号队员上场。 生2:换7号队员上场,因为两个人都上的那两场,7号都比8号得分多。 生3:换8号队员上场,因为8号参加的场次多。 师生共同辩论各种方法的优劣。 师:到底比较什么才公平合理呢?小组讨论。 2.指名交流,引导学生体会到算平均得分是最合理的一种方法。 师:平均是什么意思? 预设:学生可能回答:把不一样多的变成一样多的;把多的匀给少的;加起来再除一除;…… 能根据条件进行思考,并说明自己的想法。 2.能够体验“比总分、单场分等方法不合理——怎么办——比平均得分”的过程,感受到了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
任务三: 学均数的方法。 活动二:整理数据,学习方法 1.引领探索7号队员每场的平均得分。 引导:能想办法得出7号队员的平均分是多少吗?请利用老师提供的学习材料,发挥集体的力量,小组合作学习,看哪个小组想到的办法最多!小组合作探究后,全班交流。 师:哪个小组愿意把自己的方法到台前展示一下? 预设:学生可能想到的方法有: 小组A.利用学具板摆一摆、移一移,把7号队员三场比赛得分摆成条形统计图,进行移多补少。 小组B.利用学习纸涂一涂、画一画,把7号队员三场比赛得分涂成条形统计图,进行移多补少。 小组C.把7号队员三场比赛得分合起来,再用参加的场次去除。 2.自主解决8号队员每场的平均得分 师:请选择你喜欢的方法迅速求出8号队员的平均分。 指名交流,提问:你是怎么做的?为什么选择这种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在不同的情况下,每种方法都有他们的优越性。 3.分析决策,解决问题 讨论:10分是8号队员哪场比赛的得分?11分是7号队员哪场比赛的得分? 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使学生明白10分和11分不是8号队员和7号队员在哪一场比赛中的得分,而是反映他们在所有比赛中的整体得分情况。 4.观察平均数11、10和每场的得分数,比比看,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 1、平均数比每场的得分数中最大的数小,比最小的数大。 2、有的数比平均数大,有的数比平均数小,还有的正好和平均数一样。 小结:是的,平均数反映的是这名运动员的整体水平,并不是哪一场比赛的成绩,在一组数据中,有的数比平均数多,有的数比平均数少,只看平均数,是不能知道每一场的得分的。 能够重点说出思考过程,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总结提升。
任务四: 巩固新知。 活动三:篮球队员训练仰卧起坐 1.这里记录的是六名运动员的一分钟仰卧起坐的成绩。他们六人的平均成绩是多少呢? 先来估计再验证。 预设方法一:20 + 35 + 35 + 24 + 35 + 31=180(次) 平均成绩:180÷6=30(次) 预设方法二:45×3+20+24+31=160(次) 平均成绩:180÷6=30(次) 2.讨论:你们更愿意使用哪种方法? 当一组数据中有较多重复的数据时,可以用乘法先算这部分数据的和,更简便。
当堂检测 完成课本自主练习 统计出错原因及出错学生名单。
板书设计 平均数 7号运动员平均每场得分 8号运动员平均每场得分 (9+11+13)÷3 (7+13+12+8)÷4 =33÷3 =40÷4 =11(分) =10(分) 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作业设计 完成同步练习册相关练习。
(
大单元教学评一体化课时备课
)课题 复式分段统计表 课时 1
学习目标 1.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学会分段整理的方法,同时对两种数量进行数据统计,认识分段统计表与复式分段统计表,能根据统计的结果作出分析与判断。 2.在认识、填写、分析统计表与复式分段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通过学习,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环节 学习活动 评价要点
任务一 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谈话引入:同学们,你们喜欢跳远吗?要想在跳远的时候取得好成绩,对人的身体素质有哪些要求?(出示情境图)这里是两个小队正在跳远,老师把两个队队员的跳远的成绩带来了,(出示成绩并板书:收集数据)请看大屏幕。看了这个表,你知道了什么? 2.提出问题 谈话:看到他们的成绩,你有什么想说的吗?你能将第一队的立定跳远的成绩整理一下吗?
任务二: 整理成绩,探索单式分段统计表。 活动一:整理第一队的立定跳远的成绩 1.独立思考,自主学习。 先独立思考,再班内交流。 谁能说说你是怎么整理数据的呢?为什么这么整理? 预设1:我把成绩从低到高排列一遍,再找出相同的分别有几人。 预设2:我把这些成绩按找从低到高分段整理了一下。追问:你能和大家说说你所说的“分段”是什么意思吗?你将数据分成几段?为什么? 2.比较择优。谈话:这两位同学的整理你觉得那种更好一些呢?哪种方法能帮助我们快速的分析数据呢?为什么? 生1:第一种好,这样很详细。 生2:我觉得第二种好,既简单又让人很快看出哪段人数多,哪一段人数少。接着老师再次质疑:我们在分段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通过交流引导学生得出:段的划分应科学合理。如: 区域间等值,数据不遗漏。 3.小结。像刚才这位同学这样分段的的整理数据的方法,既简单又能更清楚地展现出一组数据的大致情况,我们叫单式分段统计。在我们生活中,当我们遇到非常凌乱的数据时,我们可以用分段统计表来进行整理,这样我们就可以既对又快的了解一组数据的大体情况。 活动二:整理第二队的立定跳远的成绩 学生独立解决,班内交流。谈话:说说你的整理的结果,整理完后有什么发现呢? 小结。通过分段整理第2小队的成绩,我们大致的了解了第二小队的情况。看来这种分段统计的方式既简单又明了。 能够在问题的引领下,尝试各种整理数据的方法,交流自己的想法并在交流中进行方法的优化,感受分段整理的优势及应注意的问题。 能够通过对第一小队成绩的整理,认识到分段整理的优势。整理第二小队的成绩,会把刚才学习到的分段整理的方法进行运用,这样既巩固了知识,又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任务三: 探索复式分段统计表。 活动三:探索复式分段统计表。 1.独立思考。 谈话:通过上面的整理你发现了:“哪个小队的成绩好些呢?” 2.尝试整理,先独立思考再组内交流。谈话:把你的想法告诉你的小组,小组一起讨论一下怎样能既简单又迅速的比较出哪个小队的成绩更好? 预设1:学生一般会将两个表格放在一起观察,这时老师可以适时的引导追问“这样翻来翻去方便吗 有没有办法简单一些?”。 预设2:学生可能把两个表格合成一个表格。谈话:现在认真去对比一下是不是比刚才容易了。那么,两个队的成绩谁更好一些呢?差异在哪呢? 生1:这样比较起来更方便。 生2:能清楚地看出连个小队成绩的差异。 3.(此时教师可分发准备好的复式分段统计表。)小组合作利用单式统计表完成复式分段统计表。追问:通过这一次的整理数据(板书),观察表格,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我们把这种表格叫做复式分段统计表(并板书)。相比单式统计表来说,比较起来更容易了。 活动四:进一步感受复式分段统计表的优越性。 看着这幅复式分段统计表来回答这几个问题。 第一小队与第二小队在哪个范围内的人数差不多? 哪个队的成绩好一些呢? 刚才我们通过了解两个小队的跳远成绩,在制作统计表时,认识了单、复式分段统计表,知道了复式分段统计表的特点,并学会了根据复式分段统计表来分析数据,具体表现为:原来杂乱、无序、众多的数据不知道怎么办,说不出规律,采用分段统计后,使数据脱离原始的低级状态,变得有序、规则、简捷、便于分析。(并板书) 能够通过比较两个小队的成绩,从认识单式分段统计表,过渡到复式分段统计表,进而体会复式统计表的优势,为以后在生活中遇到多种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奠定基础。
当堂检测 课本自主练习第1题。四年级1班同学1分钟拍球比赛成绩,根据信息完成统计表。 统计出错原因及出错学生名单。
板书设计
当堂检测 课后自主练习中的习题
作业设计 男孩得分表 女孩得分表 将上面两个表合并成一个表。(出示表格)
(
大单元教学评一体化课时备课
)课题 重叠问题 课时 1
学习目标 1、使学生理解当两部分有重复时,应从和中减去重复部分。 2、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 3、能自觉与同伴交流,体验合作成功的乐趣。
教学环节 学习活动 评价要点
任务一: 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出示学生寒假社会实践的活动照片和视频。 将本班孩子参加小记者和小交警的名单进行公示。让学生好好观察信息,提出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一共有几人? 能够发现里面有些人名是重复的。
任务二: 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解决“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的问题。 1.教师:怎样计算出“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看那个小组能准确地找到方法。 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参与。让学生汇报交流情况 生1:我们把参加两项活动的人数加起来 10+9=19(人)。 生2:我觉得这个同学说的不对,不能这样简单的加起来,因为李明等4个同学两项活动都参加了。 生3:画横线的是两项活动都参加的,不能重复数。所以参加实践活动的一共有15人。 生4:我们组采用的直观的方法,小记者的和小交警的分别放在两圈内,两个活动都参加的放在两个圈交叉的部分,这样就能很明显的看出参加实践活动的总人数 3.同学们讨论的很认真,也很精彩,大家认为谁的答案更合理啊?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当两部分有重复时,计算总数应该从和中减去重复的部分。
任务三: 更换问题,拓展提高。 如果两项活动都参加的有5人,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一共有几人?如果两项活动都参加的有6、7、8、9人呢? 让学生试着独立完成,师生共同讲评。
任务四: 回顾总结,汇报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说一说有什么新的收获?学会了哪些思想方法?有什么样的感受? 能够通过回顾反思,对本节课从知识、方法、情感态度等方面进行梳理,养成回顾梳理的习惯和初步的梳理、概括能力。
当堂检测 课后练习题 统计出错原因及出错学生名单。
板书设计 智慧广场 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有几人? 10+9-4=15(人) 答: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有15人。
作业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