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过程,了解长方体、正方体各要素名称及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点。
2.在观察、操作、比较、想象等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培养想象能力。
3.进一步体会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经历观察、操作和归纳过程,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
长方体与正方体间关系;根据棱的特点解决问题。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具、拼装长方体框架的塑料小棒、长短不同的小棒、连接头、尺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课件出示:点-线-面-体
师:请看屏幕,这是一个奇妙的点(课件演示)。看看它的变化会带来什么呢?
师:点是最基本的几何图形,从刚才的变化中,我们发现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我们研究图形,一般从点、线、面三方面研究。
师:这是我们一年级认识的立体图形。它是-长方体。一年级我们只是认识了长方体的样子,今天我们就再来研究长方体的特征。(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具备长方体形状物体的认知经验,但缺乏抽象的立体图形知识。在这个环节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长方体形状的物体,是为了帮助学生体会几何图形来源于生活,是从实物逐步抽象得来,通过观察激活学生已有的关于长方体的直观经验,建立长方体的表象。】
二、动手实践,探索新知。
(一)初步感知面、棱、顶点的含义。
1.初步感知长方体
师:老师的袋子里装了一些立体图形,其中就有长方体的物体,你能从中摸出长方体的物体吗?
师:摸之前,先想一想怎么才能从这么多物体中摸出长方体?
学生摸一摸—出示验证。
2.再摸再验证
3.对比研究特征
这些大小不同、颜色不同的物体,为什么都是长方体呢?
预设生:平平的面、尖角……
4.抽象、认识面、棱、顶点
(1)出示多个长方体。
(2)抽象出长方体框架。
(3)认识面、棱、顶点。
先让学生指一指、说一说,教师再课件演示。
师:在长方体中,平平的部分叫面(闪烁出现),面与面相交的线段叫棱(闪烁出现),在一个面上,这条是边,两边重合的线段是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顶点 (闪烁出现)。
(板书:面、棱、顶点)
5.再认面、棱、顶点
结合长方体学具,同桌之间互相指一指、说一说、摸一摸面、棱、顶点。
【设计意图: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通过看、摸,说让学生的多种感官都参与教学活动,在操作活动中直接感知面、棱、顶点的含义,为进一步探究长方体的特征做准备。】
(二)进一步探讨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
师:每个长方体都有面、棱、顶点,那么它们又有哪些共同特征呢?请同学们利用长方体学具,根据合作要求进行探究。
1.合作研究
(1)合作要求
①前后4人一小组,每个小组自选一个方面来研究,并说出得出这个结论的方法或理由。
②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探究,例如:比一比、量一量、剪一剪等不同方法进行探究。
③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有条理的归纳并完成记录表。
(2)合作探究
(3)交流汇报
师:下面请各小组的代表来说说你们发现了长方体的那些特征?
2.面的特征
学生先汇报,教师课件演示验证。
(1)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2)特殊情况2个面是正方形
3.棱的特征
学生先汇报,教师课件演示验证。
12条棱,相对的棱长度相等,可以分为3组
4.顶点的特征
学生先汇报,教师课件演示验证。
8个顶点。
师:思考一下:顶点有什么用呢?
(学生自由说一说,待会我们就能体会到)
5.小结
师:通过刚才的探究,我们知道了长方体的特征,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形状大小完全相同,12条棱,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可以分为3组,8个顶点。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让学生进行看、数、量、比等实践过程,凸显知识的形成过程,采用多种方式开展小组合作研究,发挥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学生学会学习方法,逐步发现长方体的特征。同时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搭建长方体框架
1.搭前思考
师:同学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的特点,接下来,让你们当一回“小小建筑师”,试着用小棒搭出一个长方体框架。搭之前请思考:需要多少根小棒,小棒的长度有没有要求。你能闭着眼睛想出长方体的形状吗?
2.合作搭建
3.交流汇报
师:请搭建成功的小组,分享一下你们组的搭建方法。
没搭成的小组也不要气馁,咱们分析一下问题出现在哪儿了?
4.微课总结。(播放微课视频)
【设计意图:提供开放的材料让学生搭建长方体框架,通过让学生自己做一个长方体框架这一实践活动,让学生再现长方体的表象,有效的培养动手操作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拆棱活动
1.拆棱活动
师:如果去掉一条棱,你们还能想象出这个长方体原来的样子吗?为什么?
师:继续拆,最少保留几条棱就能想象出它原来的样子?
(课件演示:逐渐去掉长方体的棱,直到只剩下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为止)
预设生:3条。
师:为什么这样的3条棱,你能想象出来长方体。
2.呈现概念
从一个顶点出发的三条棱特别重要,直接制约着这个长方体的大小。我们把水平棱的长度称为长,前后棱的长度称为宽,竖直的这条棱的长度称为高。
3.同桌两人相互指一指长方体的长宽高吧
4.辨认长方体的长、宽、高
师:(把长方体摆正)你能辨认出长方体的长、宽、高。
5.反馈练习
这儿摆放了三个长方体,你能说一说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吗?注意每个小□的边长是1厘米。
长= cm 长= cm 长= cm
宽= cm 宽= cm 宽= cm
高= cm 高= cm 高= cm
【设计意图:通过拆棱,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空间想象,加深对长方体长、宽、高的理解。在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时,引导学生把学具变换放法,突出图形的变式,在变式中理解,让学生真正理解长、宽、高的含义。再分别从棱和面的角度,通过追问,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确定长方体的大小。】
(五)探究正方体特征。
1.回顾经验
师:回顾一下我们刚才如何探究长方体的,你们能用类似的方法自主探究正方体的特征吗?
2.迁移类推
请同学们利用正方体学具,用探究长方体特征的方法,探究正方体的特征。
3.交流汇报
预设生: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但面的形状发生了变化,正方体的6个面都是大小相等的正方形,12条棱都相等。
师小结:正方体的6个面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12条棱长度相等。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如何探究长方体的特征,把正方体的特征化难为易,学生初步体会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回顾如何探究长方体的特征,让学生迁移学习,自主探究正方体的特征。】
(六)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吗?
1.展示动画图像
第一步:长方体中的长边缩短,使长、宽、高相等。
第二步:长方体中的短边伸长,使长、宽、高相等。
讨论:新得到的长方体与原来的长方体比较有什么变化?
师生归纳:长、宽、高变为相等,我们把它的长、宽、高都叫棱长,6个面都变成了正方形,长方体变成了正方体。
2.体会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用集合圈呈现)
师:刚才通过图形的变换,我们初步了解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看看能不能发现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借助微课总结。(播放微课视频)
师小结: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特殊在它的长、宽、高都相等。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探究并借助动画,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关系,再通过表格完整展示正方体和和长方体的相同和不同之处,最后通过微课总结,让学生深刻理解长方体的特点完全符合正方体,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三、畅谈收获,总结课堂
1.交流收获
不知不觉,咱们的课上到这就快结束了。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回顾总结
在今天的课堂上,同学们在动手动脑中探究了长方体的特征,进一步认识了长方体,并且独立探究了正方体的特征,大家的表现非常棒!希望大家乘着想象力的翅膀在空间与图形王国中自由翱翔吧!
【设计意图:回顾中梳理长方体认识的脉络,打通隐含于知识点背后的过程与方法,在知识的探索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把学生当作知识建构的主体,使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长方体
正方体顶点
个数面
个数形状大小关系棱
条数长度关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