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青岛版三年上册第二单元单元集体备课和课时备课(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数学青岛版三年上册第二单元单元集体备课和课时备课(表格式)

资源简介

XXXX小学数学 三年级 上 册第 二 单元备课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评一体”
《两位数乘一位数》
单元教学设计
一、目标制定
(一)查课标
1.从课标中查找到本单元的目标: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求一个数的几倍多(少)几的数是多少
2.从“行为结果”、“表现程度”、“行为条件”三个维度对课程标准中的目标进行解读:
(1)行为结果(知识目标):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
(2)表现程度: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求一个数的几倍多(少)几的数是多少
(3)行为条件:学生能从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提出数学问题,并能够根据数学问题列出相应的除法算式,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有条理思考的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分析教材
1.主题单元纵向分析
本单元在学生已经熟练掌握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学习,是以后学习多位数乘法的基础。
2.横向分析
(1)自然单元对比
信息窗一。通过本信息窗的学习,学生能够体会乘法的意义
信息窗二通过本信息窗的学习,学生理解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笔算。
信息窗三学生经历“画图整理信息和问题,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解答,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思考学生
1.从学生角度思考:
围绕《两位数乘一位数,》,思考:“(1)笔算的方法是什么?(2)求一个数的几倍多(少)几的数是多少
2.从教师角度思考:
学生已有知识基础是“认识了乘法和乘法口诀”,当前水平是“掌握了乘法和乘法口诀。”
预估学情为“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有关“分”的经验,从而预设策略:详细讲解每一个信息窗,让本单元知识融会贯通,形成基本技能。
3.整体性思考:
本单元的学习,可以利用学生已经掌握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的。从学习内容、学习策略、学习应用等方面,筛选与本单元相关的核心素养,渗入学习活动。通过筛选,确定本单元相关的核心素养关键词有“数感、抽象意识、运算能力、几何直观、探索能力、应用意识”。因此,教师要利用迁移规律,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强化动手操作,加强实践应用。
(五)目标续写
1.基于以上思考,制定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目标:
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2)能正解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
技能目标:
明确算理,掌握算法,提高运算能力
(2)学习画线段分析数量关系的解题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理解目标:
(1)能主动参与和同学共同探索算理,算法的过程
(2)培养有条理思考的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
二、评价设计
(一)依据制定的学习目标,翻译成学生的学习行为
针对知识目标,确定学生达成目标后的行为表现为:“能进行笔算的过程 ”
针对技能目标,确定学生达成目标后的行为表现为:“明确算理,掌握算法,提高运算能力。
针对理解目标,确定学生达成目标后的行为表现为”能够解决数学问题 。”
(二)根据学生的学习行为设计评价任务
以生活常用品为情境,贯穿始终。
用小木棍摆进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
(三)针对评价任务创设学习活动
评价任务 学习活动
用小木棍摆进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 动手操作能力
A B C D
知识 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过程 能一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过程 的出错较少。 在别人的帮助下能够完成。 无法理解,无法完成任务
技能 能正确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过程 完成任务过程中出现较少错误。 完成任务过程中出现较多的错误。 无法完成任务。
理解 能够运用知识迁移解决新问题。 解决问题时出错较少。 解决问题时出现严重错误。 不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制定本单元的“评价标准”
三、活动设计
学习目标 评价任务 学习活动 评价标准
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算理 任务一: 理解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算理 活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上面写的什么?(每天锻炼1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从这句话,你知道什么 生:体育锻炼对我们的健康很重要。 师:为了我们的健康,咱们学校在大课间都组织了哪些活动? 生:跳绳、沙瓶操 师:同学们,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快乐的大课间,一起去看看三年级的同学们在干什么? 活动二: 二、自主学习(1)出示情境图,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情境图中的信息,你了解到哪些信息?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根据上面的信息提出问题: 问题一:三(一)班跳舞的一共有多少人? 问题二:三(二)班跳舞的一共有多少人? (3)如何解决,问题一:三(一)班跳舞的一共有多少人? 问题二:三(二)班跳舞的一共有多少人? 自主思考,摆一摆,想一想 活动三: 合作探究 出示课件:这儿有关于两个班的活动信息。谁来读一下? 生:三(1)班跳舞的同学分2组,每组20人。三(2)班跳舞的同学分3组,每组12人。 A:能够通过学习自行掌握 B:能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掌握 C:不能完全掌握
提出问题,探究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 任务二: 探究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 活动一:导入新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复习旧知——为最后的对比留有悬念 (1)口算: 5×3+7= 2×9+7= 9×8+3= 4×7+5= (2)笔算(指名板演): 24×2= 12×4= 312×3= 2.课件出示情景图——《快乐大课间》。 喜欢大课间吗?这是我们的大课间活动,同学们有的在表演艺术操,有的在表演扇子舞。 仔细观察情景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引导学生说数学信息:表演艺术操的排5行,每行19人。 表演扇子舞的有2组,每组29人。(课件出示信息) 活动二:探究新知 三、合作探究 开动脑筋——提出数学问题。 大家可真了不起,找到了这么多的数学信息,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师:我们先来解决第二个问题; 表演扇子舞的一共有多少人?怎样列式呢? 生列式:29×2= 2.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班内交流。 解决的问题是:表演扇子舞的一共有多少人? (2)、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探究提示: 可以用手中的小棒动手摆一摆,也可以想一想上节课学的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乘法怎么做的。 师: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完成。师巡视,并指导。 那组同学愿意将你们小组的想法与大家一起分享一下!(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进行板书。 29×2= 利用小棒,演示操作。 师:那么29×2=58是怎样算出来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找学生说一说自己解题过程。) 竖式计算。 学生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实物投影或找学生到黑板板书并说一说做题过程)可能有: 2 9 2 9 × 2 × 1 2 1 8 (9×2=18) 5 8 + 4 0 (20×2=40) 5 8 师:你们不仅会算,还会说,真能干!同学们,这两位同学的说的计算过程是一样的,但竖式的写法却不同。你认为哪种方法简便?(第二种)对,竖式这样写简便。(指第二种)那用竖式的简便写法把这道题做出来。并同桌说一说是怎么计算的。 学生写竖式,并同桌说计算过程。 (3)、规范竖式的格式 师:同学们都清楚了29×2怎么算,我也想算算,你们说,我来写。 A:能够通过学习自行掌握 B:能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掌握 C:不能完全掌握
提出问题,理解并学生“求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少)几的数是多少? 任务三: ,理解并学生“求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少)几的数是多少? 活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又快到了我们参加学校大课间活动时间了,在活动之前老师有个问题想请大家帮忙解决一下,你们愿意吗? 学生:愿意。 师出题:小明今年11岁了,老师的年龄是小明的3倍,你能算出老师今年多少岁了吗? 学生:11×3=33(岁) 师:帮老师解决完问题,终于可以参加大课间活动了,你们高兴吗? 出示课本情景图,呼啦圈表演。 活动二 1.引导学生分析问题。 师:我们先来解决“二年级转呼啦圈的有多少人?”请同桌两人互相把信息和问题再完整的叙述一遍。 师:你打算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 师:为什么这样列式? 生:…… 师:看来要讲清楚这样列算式的道理,得先把信息和问题整理一下,弄清楚这些复杂的数量之间的关系才行。 师:怎样才能清楚的知道数量之间的关系呢? 师:认真审题确实是一个好的习惯。 生2:可以先把信息和问题整理整理。 师:整理信息和问题是我们解决问题很关键的一个步骤。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把这些复杂的信息和问题清晰地表示出来呢? 师:我们在学习倍数时,采用摆小棒或摆方块的方法帮我们理解了题意;在学习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时,用贴纸条的方法帮我们理清了数量之间的关系。在这里我们可以采取什么办法呢? 师:同学们都想到了办法,下面就请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把这道题的信息和问题表示出来。并把你的想法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看别人的想法能否给你带来启发? 转呼啦圈的有多少人?2.自主表示信息和问题。 学生自主表示,老师巡视指导,选出有代表性的表示方法进行交流。 3.展示、交流表示方法。 ⑴用摆小棒的方法表示数量关系。 师:请你为大家介绍一下你的方法。 师:大家觉得这种方法怎么样? 师:这个同学很善于学习,遇到新问题能想到用以前学过的方法来解决。在数量少的时候用摆小棒的方法,能清楚地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可是数量多了呢? 师:是呀,除了摆小棒。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请大家看这位同学的表示方法。 (2)、用线段图表示。 生:我是用一条短一点的线段表示一年级的人数,再用2条和它一样长的线段表示2倍,再画一条短一点的线段表示多出来的5个。 师:这个方法有点与众不同,你觉得这种方法怎么样? 师:大家认为用线段图来表示信息和问题,更简单、更清楚。那在画线段图时,应该注意什么呢? 生回答,师板书 师:同学们说的这些都很重要,画线段图时一定要注意这些问题,否则表示的就不准确了。老师也画了线段图,一起来看。 4.课件展示线段图的画法。(注意提醒那一段是一年级的,哪些是二年级的,那里是多出来的。 一生板演。 18×2=36(人),36+5=41(人)6.体会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 师:刚才我们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先观察了情境图,找出了需要的信息,提出了问题,又用画图的方法分析了数量关系,知道了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并正确列出了算式。以后你再遇到问题需要解决时,你会怎么做呢? 生:先画一画线段图分析题意,再列算式解答。 A:能够通过学习自行掌握 B:能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掌握 C:不能完全掌握
XXXX小学数学 三年级上 册第 二单元第 一 课时
年级: 3 主备人: 审核人:
课题 整十数乘一位数口算 课型 新授 课时 2
学习 目标 【知识】 知识:通过具体情境理解并体会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意义。 技能: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并结合学具操作,明确笔算算理,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理解:积极参与共同探索问题的学习活动,培养初步的合作意识。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的探讨 教学难点: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核心问题 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
课前 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磁性圆片,彩色粉笔 学生准备:课件、小方块
学习过程
达成目标 评价任务 学生活动 评价标准
创设情景,发现问题。 任务一: 整十数乘一位数口算,发现问题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上面写的什么?(每天锻炼1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从这句话,你知道什么 生:体育锻炼对我们的健康很重要。 师:为了我们的健康,咱们学校在大课间都组织了哪些活动? 师:同学们,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快乐的大课间,一起去看看三年级的同学们在干什么? (1)出示情境图,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情境图中的信息,你了解到哪些信息?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根据上面的信息提出问题: 问题一:三(一)班跳舞的一共有多少人? 问题二:三(二)班跳舞的一共有多少人? (3)如何解决,问题一:三(一)班跳舞的一共有多少人? 问题二:三(二)班跳舞的一共有多少人? 自主思考,摆一摆,想一想 A:能够通过学习自行掌握 B:能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掌握 C:不能完全掌握
探究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任务二: 探究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自主学习 三、合作探究 出示课件:这儿有关于两个班的活动信息。谁来读一下? 生:三(1)班跳舞的同学分2组,每组20人。三(2)班跳舞的同学分3组,每组12人。 师:根据上面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1、解决问题1 整十数与一位数的口算 师:三(1)班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怎样列式? 师:你为什么用乘法? 生:因为题意是求2个20相加的和是多少,所以可以用乘法。 师:20×2等于多少呢? 2、解决问题2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 三(2)班跳舞的一共有多少人? 引导生列出算式,师板书:12×3= 师:为什么用乘法? 引导生分析题意:有3个组,每组12人,要求一共有多少人,就是求3个12相加的和是多少,所以要用乘法。 师:想一想,12×3等于多少呢? 师:12×3到底是不是等于36呢,我们需要验证一下。用什么验证合适呢?(引导学生说出小方块或小棒) 学生练习用小方块摆一摆。要求:摆的学具能让人一眼看清3个组,每组12人,一共多少人。(交流中引导学生指着学具说清:每组12人,共3个组,要求一共有多少人就是求3个12一共是多少。) 学生汇报。 学生独立思考,试着计算3个12一共是多少。学生独立思考竖式的写法,写完后同桌交流想法,教师巡视指导。 汇报展示 师:如何列竖式呢?引导学生由一位数乘一位数竖式的写法类推列出12×3的竖式写法:先写第一个因数,再写第二个因数,写因数时应注意将一位数与另一个因数的个位对齐。 板书竖式写法: 1 2 × 3 师追问2:如何用竖式计算呢?课件出示探究提示: 小组围绕探究提示讨论交流,可根据口算过程和自己所摆的方块图来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讲解:将第一个乘数十位上的“1”遮住,变成了2×3,2乘3得6,也就是方块图中右边少的部分。(可以课件演示)表示6个一,写在积的个位上,即写在与3对齐的横线下。 2 × 3 6 露出遮住的“1”,用3乘第一个乘数十位上的“1”就是用3去乘1个十得出3个十,3个十是30,也就是方块图中左边多的部分。(可以再用课件演示)最后把个位、十位乘得的积合起来,得36。 1 2 ×3 6……2×3=6 3 0……10×3=30 3 6……6+30=36 A:能够通过学习自行掌握 B:能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掌握 C:不能完全掌握
板书设计 两位数乘一位数 1 2 × 3 6……2×3=6 3 0……10×3=30 3 6……6+30=
XXXX数学 三 年级 上册第 二 单元信息窗 1
导学案设计
学习目标 知识:通过具体情境理解并体会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意义。 技能: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并结合学具操作,明确笔算算理,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理解:积极参与共同探索问题的学习活动,培养初步的合作意识。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独立思考,3.4号如有疑问请教本组的1.2号同学) 1)出示情境图,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情境图中的信息,你了解到哪些信息?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根据上面的信息提出问题: 问题一:三(一)班跳舞的一共有多少人? 问题二:三(二)班跳舞的一共有多少人? (3)如何解决,问题一:三(一)班跳舞的一共有多少人? 问题二:三(二)班跳舞的一共有多少人? 自主思考,摆一摆,想一想 二、合作探究(先独立完成,然后对学、一帮一、小组内交流。) 探究一: 三(一)班跳舞的一共有多少人? 1、要想知道“三(一)班跳舞的一共有多少人”应该怎样列式? 列式 这个算式怎么计算呢? 方法一: 方法二: 要求:先自己思考然后同桌交流,最后在小组内交流订正。 思考:照这样计算,8个20是多少? 要求:先自己独立思考完成,然后同桌互相订正。 探究二:问题二、三(二)班跳舞的一共有多少人? 先自己独立思考完成。 观察问题一、问题二的算法,思考应该怎么计算? 三、巩固拓展(请小组内的3、4号完成1.2题,2号完成1.2.3题,1号全部完 1. 直接写出得数。 2×4= 4×5= 3×6= 20×4= 40×5= 30×6= 你有什么发现? 2.填一填。 20×3( )×4( ) 5×10( )×6( ) 11×4( )×2( ) 3.在( )里填上“﹥”、“﹤”或“=”。 4×11( )40 20×2( )30 32×3( )90 22×4( )80 4.每架玩具飞机的价格是12元。 (1)买4架玩具飞机需要多少钱? (2)买3架玩具飞机,30元钱够吗 评价标准 A:能够通过学习自行掌握 B:能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掌握 C:不能完全掌握
评价标准 A:能够通过学习自行掌握 B:能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掌握 C:不能完全掌握 评价标准 A:能够通过学习自行掌握 B:能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掌握 C:不能完全掌握
XXXX小学数学 三年级上 册第 二 单元第 二 课时
年级: 3 主备人: 审核人:
课题 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 课型 新授 课时 2
学习 目标 知识: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笔算方法的过程,掌握笔算方法。 技能:通过在生活实践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经历数学化的过程,来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并感悟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理解:在操作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口头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学习感受文化大空间带给同学们的快乐。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的笔算方法。
核心问题 经历感知两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的笔算方法
课前 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小棒5捆(每捆10根)又8根、信息及问题板贴。 学生准备:小棒5捆(每捆10根)又8根
学习过程
达成目标 评价任务 学生活动 评价标准
创设情景,发现问题。 任务一: 提出问题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复习旧知——为最后的对比留有悬念 (1)口算: 5×3+7= 2×9+7= 9×8+3= 4×7+5= (2)笔算(指名板演): 24×2= 12×4= 312×3= 2.课件出示情景图——《快乐大课间》。 喜欢大课间吗?这是我们的大课间活动,同学们有的在表演艺术操,有的在表演扇子舞。 仔细观察情景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引导学生说数学信息:表演艺术操的排5行,每行19人。 表演扇子舞的有2组,每组29人。(课件出示信息) A:能够通过学习自行掌握 B:能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掌握 C:不能完全掌握
1、探究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方法 2、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任务二: 用小棒摆 一摆,探究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方法 1、开动脑筋——提出数学问题。 大家可真了不起,找到了这么多的数学信息,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师:我们先来解决第二个问题; 表演扇子舞的一共有多少人?怎样列式呢? 2.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班内交流。 解决的问题是:表演扇子舞的一共有多少人? (2)、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探究提示: 可以用手中的小棒动手摆一摆,也可以想一想上节课学的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乘法怎么做的。 师: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完成。师巡视,并指导。 那组同学愿意将你们小组的想法与大家一起分享一下!(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进行板书。 29×2= 利用小棒,演示操作。 师:那么29×2=58是怎样算出来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找学生说一说自己解题过程。) 生:先算2×9=18 , 再算2×20=40 最后算18+40=58 竖式计算。 学生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实物投影或找学生到黑板板书并说一说做题过程)可能有: 2 9 2 9 × 2 × 1 2 1 8 (9×2=18) 5 8 + 4 0 (20×2=40) 5 8 师:你们不仅会算,还会说,真能干!同学们,这两位同学的说的计算过程是一样的,但竖式的写法却不同。你认为哪种方法简便?(第二种)对,竖式这样写简便。(指第二种)那用竖式的简便写法把这道题做出来。并同桌说一说是怎么计算的。 学生写竖式,并同桌说计算过程。 (3)、规范竖式的格式 师:同学们都清楚了29×2怎么算,我也想算算,你们说,我来写。 师追问:明明2乘十位上的2等于4,为什么在十位上的写5呢? (2乘十位上的2等于4,再加上进位的1,就等于5,所以在十位上写5。) (4)、比较异同。 复习题中板演的与例题,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怎样处理进位的数?使学生明白乘数乘被乘数个位上的数积满十,向十位进1;如果积满二十,应向十位进2,积满三十..... 归纳:用一位数乘被乘数个位上的数,积满几十,就向十位进几。 注意:告诉学生,为了防止忘记,进位数可写小一些记在横线上。 (5)、 师:刚才我们解决了有58人表演扇子舞。那么表演艺术操的一共有多少人呢?你能解答出来吗?列竖式计算。 学生独立做在练习本上,找一名学生到黑板板书计算过程交流时说一说自己是怎么做的? A:能够通过学习自行掌握 B:能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掌握 C:不能完全掌握
板书设计 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乘法  表演扇子舞的一共有多少人? 29×2=58(人) 2 9 2 9   × 2 × 1 2    1 8 ……9×2 5 8 4 ……20×2 5 8
XXXX数学 三年级 上册第 二 单元信息窗 2导学案设计
学习 目标 知识: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笔算方法的过程,掌握笔算方法。 技能:通过在生活实践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经历数学化的过程,来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并感悟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理解:在操作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口头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学习感受文化大空间带给同学们的快乐。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独立思考,3.4号如有疑问请教本组的1.2号同学) 解决问题(1) ? 列式 1、你能估算一下吗? 2、那么精确结果是多少呢?怎样计算呢? 3、自己尝试算一算 要求: 1、先独立思考,想一想怎样计算。 2、借助小棒,摆一摆,算一算。 3、小组内交流你的计算方法。 二、合作探究(先独立完成,然后对学、一帮一、小组内交流。) 探究一:表演扇子舞的义工有多少人? 1、要想知道“表演扇子舞的义工有多少人”应该怎样列式? 列式 这个算式怎么计算呢? 方法一: 方法二: 要求:先自己思考然后同桌交流,最后在小组内交流订正。 探究二:问题二、表演艺术操的一共有多少人? 先自己独立思考完成。 观察问题一、问题二的算法,思考应该怎么计算? 三、巩固拓展(请小组内的3、4号完成1.2题,2号完成1.2.3题,1号全部完 用竖式计算。 27×2= 19×3= 17×5= 64×2= 27×3 比较大小。 53×2 35×2 36×2 63×2 72×2 27×2 39×3 93×3 65×2 56×2 25×7 52×7 实验小学为支援贫困山区儿童举行了捐书活动,三年级一班共有24人捐书,平均每人捐4本书,一共捐了多少本书? 一辆大客车准乘46人,2辆这样的大客车准乘多少人? 评价标准 A:能够通过学习自行掌握 B:能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掌握 C:不能完全掌握
评价标准 A:能够通过学习自行掌握 B:能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掌握 C:不能完全掌握 评价标准 A:能够通过学习自行掌握 B:能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掌握 C:不能完全掌握
XXXX小学数学 三年级上 册第 二 单元第 三 课时
年级: 3 主备人: 审核人:
课题 求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少)几的数是多少? 课型 新授 课时 2
学习 目标 【知识】 理解“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少)几”的含义,掌握求“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少)几的数”这种两步计算问题的方法。 【技能】 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探究、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初步学会使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 【理解】 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学习乐趣,培养他们善于观察问题和初步合作的意识。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求“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少)几的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借助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核心问题 借助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课前 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学习用品
学习过程
达成目标 评价任务 学生活动 评价标准
创设情景,发现问题。 任务一: 根据情境图,提出问题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又快到了我们参加学校大课间活动时间了,在活动之前老师有个问题想请大家帮忙解决一下,你们愿意吗? 学生:愿意。 师出题:小明今年11岁了,老师的年龄是小明的3倍,你能算出老师今年多少岁了吗? 学生:11×3=33(岁) 师:帮老师解决完问题,终于可以参加大课间活动了,你们高兴吗? 出示课本情景图,呼啦圈表 A:能够通过学习自行掌握 B:能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掌握 C:不能完全掌握
画线段来解决问题 任务二: 探究画线段来解决问题 活动二: 一、提出问题 1.引导学生分类找信息。(课件出示数学信息) 师:请你仔细观察,看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师:谁能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师板书信息和问题) 1.引导学生分析问题。 师:你打算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 师:为什么这样列式? 生:…… 师:看来要讲清楚这样列算式的道理,得先把信息和问题整理一下,弄清楚这些复杂的数量之间的关系才行。 师:怎样才能清楚的知道数量之间的关系呢? 师:认真审题确实是一个好的习惯。 师:整理信息和问题是我们解决问题很关键的一个步骤。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把这些复杂的信息和问题清晰地表示出来呢? 师:我们在学习倍数时,采用摆小棒或摆方块的方法帮我们理解了题意;在学习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时,用贴纸条的方法帮我们理清了数量之间的关系。在这里我们可以采取什么办法呢? 师:同学们都想到了办法,下面就请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把这道题的信息和问题表示出来。并把你的想法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看别人的想法能否给你带来启发? 转呼啦圈的有多少人?2.自主表示信息和问题。 3.展示、交流表示方法。 ⑴用摆小棒的方法表示数量关系。 师:请你为大家介绍一下你的方法。 师:大家觉得这种方法怎么样? 生:想法很清楚,但是有点麻烦。 师:这个同学很善于学习,遇到新问题能想到用以前学过的方法来解决。在数量少的时候用摆小棒的方法,能清楚地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可是数量多了呢? 师:是呀,除了摆小棒。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请大家看这位同学的表示方法。 (2)、用线段图表示。 师:这个方法有点与众不同,你觉得这种方法怎么样? 师:大家认为用线段图来表示信息和问题,更简单、更清楚。那在画线段图时,应该注意什么呢? 师:同学们说的这些都很重要,画线段图时一定要注意这些问题,否则表示的就不准确了。老师也画了线段图,一起来看。 4.课件展示线段图的画法。(注意提醒那一段是一年级的,哪些是二年级的,那里是多出来的。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线段图,想一想,要求一年级的转呼啦圈的人数,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师:也就是先算18的2倍,再加上多出来的5。会列算式吗?请你做在练习本上。 5.列式计算。 师:刚才我们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先观察了情境图,找出了需要的信息,提出了问题,又用画图的方法分析了数量关系,知道了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并正确列出了算式。以后你再遇到问题需要解决时,你会怎么做呢? 三、解决问题——“三年级转呼啦圈的有多少人?”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用刚才说的解题步骤分析并解决“三年级转呼啦圈的有多少人?”这个问题。 生独立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并列式解答。 活动二 巩固练习 A:学生通过画线段来理解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少)几” B:能够通过小组合作通过画线段来理解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少)几进行掌握 C:不能完全掌握
板书设计 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少)几的数中多少 一年级 18 二年级 比18的2倍多5人 ?人 18×2=36(人) 36+5=41(人)
XXXX数学 三 年级 上册第 三单元信息窗 3
导学案设计
学习目标 1.理解“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少)几”的含义,掌握求“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少)几的数”这种两步计算问题的方法。 2.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探究、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初步学会使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 3.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学习乐趣,培养他们善于观察问题和初步合作的意识。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独立思考,3.4号如有疑问请教本组的1.2号同学) 出示情境图,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情境图中的信息,你了解到哪些信息?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要求:1、先自己思考 2、跟你对子说一说 二、合作探究(先独立完成,然后对学、一帮一、小组内交流。) 问题一:二年级转呼啦圈的有多少人? 自主思考:1、你怎么来解决?能不能用前面学习的线段图来表示这个问题?怎么画呢? 一年级: 二年级: 看图分析:要求二年级转呼啦圈的有多少人,先算 ,再算 。 列式计算: 4、自己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1、2、3。 三、巩固拓展(请小组内的3、4号完成1.2题,2号完成1.2.3题,1号全部完 ?元 先求 列式 再求 列式 先求 列式 再求 列式 3、 4、小明今年8岁,爷爷比小明年龄的8倍小3岁,爷爷今年多少岁? 评价标准 A:能够通过学习自行掌握 B:能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掌握 C:不能完全掌握
评价标准 A:能够通过学习自行掌握 B:能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掌握 C:不能完全掌握 评价标准 A:能够通过学习自行掌握 B:能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掌握 C:不能完全掌握
XXXX小学数学 三年级上 册第 二 单元第 四 课时
年级: 3 主备人: 审核人:
课题 智慧广场 课型 新授 课时 1
学习 目标 【知识】 了解生活中的一些简单搭配现象,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数学活动,会进行简单有序的搭配。 【技能】 在自主学习、动手操作、探索交流等活动中,培养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理解】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对数学本身逻辑之美的感受,强化数学学习的兴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有序搭配方法,并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核心问题 掌握有序搭配方法,并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课前 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磁性小棒,彩色粉笔 学生准备:学习用品
学习过程
达成目标 评价任务 学生活动 评价标准
创设情景,发现问题。 任务一: 根据情境,提出问题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笑笑和我们在一起已经学习了三年多了,是再熟悉不过的朋友了,今天她想和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同学握一次手,同学们想一想,一共需要握多少次? 生:和我们全班的同学握手一共需要握40次。 师:今天是笑笑的生日,在这特别的日子里,笑笑想把自己打扮得漂亮些,可在穿衣服的时候遇到了一个难题,想让你们帮帮他,你愿意吗?(出示课件:衣服,两件上衣,三件下装。) A:能够通过学习自行掌握 B:能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掌握 C:不能完全掌握
通过学习。练习搭配的方法 任务二: 探究搭配 1、穿什么衣服 ?初步感知生活中的搭配 师:笑笑从衣柜里拿出两件上衣、三件下装,要配成一套衣服,你们帮帮她,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交流一套衣服指的是什么。 师:按照这样一套一套的去搭配你们猜一猜,可以搭配出多少种不同的穿法?(生用学具卡片,摆一摆,小组长选好记录员,记录员把你们这组搭配的结果用你们喜欢的方式记录在记录卡上。) 2、汇报展示 3、精讲点拨 师:可是这组排了5种,他们出现了什么问题?问题在哪? 师:也就是说出现了“遗漏”的现象,所以我们在搭配的时候要注意不遗漏。(板书:不遗漏) 师:我们可以按照一定的顺序搭配,先用黄色的衣服去配下面的三种下装,又用红衣服去配下面的三种下装。(板书:有序) 方法二:先选下装,一件下装分别与三件不同的上装搭配,就是3 种不同穿法,另一件下装与三件不同的上装搭配,又是3种。2×3=6(种) 师:笑笑又从她的衣柜里拿出了一条花裤裙,现在又可以怎样搭配?又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把你们的搭配方法记录在答题卡上。 方 师:通过给笑笑搭配服装,让我们明白了生活中有很多搭配的问题,其实搭配它是一门学问,只要找到了正确的搭配方法,很多问题都可以解决了。(板书课题:搭配中的学问) A:能够使用衣服来学习,练习搭配的方法 B:能够通过小组合作练习搭配的方法 C:不能完全掌握成。
板书设计 搭配中的学问 不遗漏、不重复 有序
从而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到画线段图的简洁明了。分析数量关系是解决问题中非常关键的一个步骤。学生把信息问题完整地说完之后,老师提出有没有好办法,把这些信息问题进行整理,让大家很容易地看出信息和问题之间的关系? 逐渐渗透检验的意识。在学生列式解决以后,又对算式进行了反馈,对比两种做法,都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XXXX数学 三 年级 上册第 二 单元信息窗 4
导学案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生活中的一些简单搭配现象,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数学活动,会进行简单有序的搭配。 2.在自主学习、动手操作、探索交流等活动中,培养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对数学本身逻辑之美的感受,强化数学学习的兴趣。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独立思考,3.4号如有疑问请教本组的1.2号同学) 自学要求:1、先自己独立思考完成。 2、对子互相来说一说。 自学内容:1、“任意搭配”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2、问题:一件上衣和一件下衣组合在一起就是一种搭配方法。你大胆猜想一下一共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呢? 种 二、合作探究(先独立完成,然后对学、一帮一、小组内交流。) 问题: 2件上衣和3件下衣,一件上衣和一条裙子任意搭配,有几种不同的穿法? 要求:请小组合作,拿出学具摆一摆,你可以想一想、画一画、甚至算一算,用最简便的方法把各种穿法快速记录下来。 验证自己的猜想。 活动要求:(1)想一想,摆一摆; (2)连一连,画一画,写一写; (3)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 三、巩固拓展(请小组内的3、4号完成1.2题,2号完成1.2.3题,1号全部完 小明有3顶帽子、2条围巾,可以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2、某校要从3名男同学和2名女同学中各选出1人代表学校参加“少儿戏曲大赛”,有多少种不同的组队方案? 评价标准 A:能够通过学习自行掌握 B:能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掌握 C:不能完全掌握
评价标准 A:能够通过学习自行掌握 B:能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掌握 C:不能完全掌握 评价标准 A:能够通过学习自行掌握 B:能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掌握 C:不能完全掌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