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乘法分配律(教案)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5 乘法分配律(教案)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

资源简介

3.5 乘法分配律
教学内容
教材 P26 例7。
教学目标
1.在探索中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能够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问题。
2.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3.体会乘法分配律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培养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
根据数据特点,灵活、合理地选择计算方法。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质疑引导。对比观察,分析推理。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出示自然环境被破坏而出现的沙尘暴、水土流失等一些现象的图片。
师:同学们,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1:我想大声地呼吁,请不要再乱砍滥伐树木了,不然的话,沙尘暴会更厉害。
生2:请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吧!
生3:我们不仅要保护我们的家园,还要大量植树。
师:说得太好了。要保护我们的家园,就要植树造林,种植花草。同学们还记得前一段学校植树的情况吗 看,这些同学在干什么 (出示同学植树情境)顺势导入新课。
二、自主探究,发现定律
1.创设情境,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
同学们参加植树活动,一共分成25 小组,每组中4 人负责挖坑、种植。2 人负责抬水、浇树。每组要种 5 棵树,每棵树要浇 2桶水。
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课件出示教材 P24 的主题图和 P26 例7。
师: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理顺已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再尝试列式解答。
学生可能得出如下几种思路:
①(4+2)×25②4×25+2×25
=6×25 =100+50
=150(人) =150(人)
③25×(4+2)④④25×4+25×2
=25×6 =100+50
=150(人)=150(人)
方法①和③都是先求每组的人数,再求 25 个小组的总人数。方法②和④则是先求挖坑、种树的总人数,再求抬水、浇树的总人数,二者之和是参加植树的总人数。
师:观察①和②两个算式,同学们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
师: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有什么区别
师:观察③和④两个算式,想一想,是不是有同样的规律
学生自主验证,发现有同样的规律,即 25×(4+2)=25×4+25×2。
教师板书算式
2.举例验证,理解乘法分配律。
师: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是不是都有这样的规律呢 你能自己想办法来验证吗
例如:(30+12)×8=30×8+12×8,(30+12)×8表示 42个8;30×8+12×8表示 30 个8 和12个8的和,也就是42个8。
师:在学习长方形的周长时,我们碰到过这种情况。把数学书的面看成一个长方形,它的长是 25 cm,宽是 18 cm,请用两种方法计算它的周长,并说一说其中的道理。
(25+18)×2=25×2+18×2 根据长方形周长的意义,(25+18)×2 表示两个长宽之和,也可以先求 2 个长和2 个宽分别是多少,再求它们的和。
3.归纳概括乘法分配律。
请同学归纳概括乘法分配律。
教师板书: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作乘法分配律。
4.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
(1)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独立填写教材 P26的填空,用字母表示出乘法分配律。
(2)全班交流分享。
教师板书:(a+b)×c=a×c+b×c a×(b+c)=a×b+a×c
(3)引导学生发现:从左往右观察,其中(a+b)×c表示(a+b)个c;a×c+b×c表示a 个c加b个c,所以两者结果相等。反过来,从右往左观察,两者结果也相等。
5.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独立解答:负责挖坑、种树的同学比负责抬水、浇树的多多少人 学生独立完成后,再指定学生汇报。
师:观察(4-2)×25=4×25-2×25,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师:你们的发现用字母怎么表示
(a-b)×c=a×c-b×c
师:同学们真棒,通过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对乘法分配律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三、运用新知,巩固定律
1.教材P26“做一做”第 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
2.教材 P26“做一做”第 2 题。
同桌间相互说一说,再集中交流。
3.教材P27“练习七”第 4 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
4.教材 P28“练习七”第 7 题。
(1)观察比较每组算式的得数是否相等,并说明理由。
(2)如果相等,选择其中一个算出得数。
5.教材P28“练习七”第 6题。
(1)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课堂作业本上独立完成。
(2)集体交流订正。
6.(1)用乘法分配律填空。
25×12=( )×( )+( )×( )
(2)请你为(4+6)×3 配一幅图。
(3)你能正确区分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吗 请分别给它们配一幅图。
师评价:同学们我们完成了多个层次的练习,你们经受住了层层考验,包括最后的开放性题目,你们通过配图把练习与生活情境有机结合,且有意识的利用数学概念、原理和方法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现象,让老师刮目相看!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4+2)×25=4×25+2×25
(a+b)×c=a×c+b×c
25×(4+2)=25×4+25×2
a×(b+c)=a×b+a×c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作乘法分配律。
教学反思
乘法分配律是第三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师需要结合学生学过的长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利用几何直观,帮助学生建立模型。学生归纳概括出乘法分配律,并抽象成用字母表示后,要引导学生既要从左往右观察,还要从右往左观察,以方便后面学习乘法分配律的逆应用。在乘法分配律的应用中,教师充分利用主题图的素材,引导学生发现两个数的差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减。这样能让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有更全面的认识。最后设计一系列的巩固练习,加深了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真正实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