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烙饼问题》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烙饼问题》是数学广角中“优化问题”的内容,主要通过探究烙饼时怎样合理地安排操作最节省时间,引导学生体会在解决问题中优化思想的应用,渗透优化思想。“烙饼问题”模型的本身对学生来说是不易理解、较为抽象的,虽然学生在生活中对烙饼并不陌生,但缺乏烙饼的操作经验,而且数学化的“烙饼问题”与生活中的烙饼大相径庭。因此在这节课中,主要通过图形直观、操作验证、观察对比、合作研讨等方法,由直观到抽象、由难到易的分层次组织教学,帮助学生理解不同条件下“怎样烙饼才最省时间”的实践策略,引导学生体悟优化思想,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教学目标1.理解“烙饼问题”数学模型,掌握不同张数“烙饼”最优化方案的基本规律,能进行相关的简单实际应用。2.通过观察、操作、比较、讨论等数学学习过程,引导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体会优化思想的作用,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体验合作的乐趣,表达自主想法的成就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能利用探究“烙饼问题”的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在探索“烙饼问题”的过程中,形成解决较复杂问题的数学研究方法,体会优化的数学思想。教学准备3类记录表若干、师生用饼模型若干、每组一支记号笔等。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1.出示自家厨房情境,交流吴老师有烹饪的兴趣爱好。2.出示课文情境图,学生获取关键的数学信息。师:每次只能烙两张饼,是什么意思?生:这口锅每次最多可以放下两张饼。师:同时烙3张或1张这样的饼,可以吗?生:3张不行。1张可以,但是空下放一张饼的位置。师:两面都要烙,怎么理解?生:学生用学具演示,饼的两面都要烙。师:每个面需要烙多久呢?生:3分钟。设计意图:老师进行自我开放,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老师,拉进师生距离。从最简单的优化案例谈起,给全体学生思考的时空,为探究课堂中的问题打基础。通过逆向思维问题的直接对比,初步引发冲突,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习新知(一)探究2张饼、4、6、8...张饼的最优烙法。1.研究2张饼的最优烙法。今天这顿饭需要烙两张饼,最短需要多长时间呢?(1)独立思考,可用双手代替饼,操作演示得出自己的结果。引导学生将每次烙饼的过程记录在表格上。(2)预设:①需要12分钟;②需要6分钟。学生汇报:借助手或者老师提供的板演饼模型直观演示。生1:一张一张地烙,两张饼需要12分钟。生2:可两张饼一起烙,先烙正面需要3分钟,再烙反面,又需要3分钟,共6分钟。学生边汇报,教师示范填写记录表。2.两种不同烙法的原因分析。将两种结果的表格张贴在黑板进行对比。师:两名学生代表的方法得出的结果相差很大,原因在哪呢?生:这口锅明明可以同时烙两张饼,只烙一张饼,空出一个位置没放饼,导致浪费时间。师:板书“尽量不空位”。设计意图:将学生课堂中的语言进一步抽象成数学图形符号语言。数学教学要切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由浅入深循循善诱。学生缺乏生活经验,老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从生活实际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用直观演示的方法化繁为简解决数学问题,为后续探讨烙3张饼的方法奠定基础。3.探索4张饼的烙法,延伸并总结规律。交流汇报。预设①两张两张的烙②从第二次开始交替烙。根据自己的经验,分别说出烙6张、8张、10张、12张饼的最优方案。师板书(如右图)。4.引导学生初步的发现规律。师:观察表格,你有什么发现?生:当的饼的张数为双数时,最优化方案所用时间是“烙饼张数”乘“烙单面的时间”。(师板书)设计意图:数学教学要切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由浅入深循循善诱。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会感觉到轻松得出结论。同时探索过程中的直观方法、模型思想为后面探究更难的烙3张饼问题打下基础、埋下伏笔。(二)探究3张饼的最优烙法1.尝试探索如何烙3张饼最节省时间?师:请同学们先猜测,再相互说说,看看有没有什么好主意?学生:①自主尝试思考探索(每小组事先准备3张饼模型)②合作交流,交换想法2.展示烙法,寻求最优方案。(1)挑选至少两个小组分别汇报,学生借助老师提供的饼模型(大号)在黑板演示,同时呈现记录表(记录表如图)。预设:第一种:12分钟;第二种:9分钟。两种情况对比:追问为什么会出现两种不同的答案?生:分别表达自己小组的想法和做法。3.使用最佳方案时,与别的方法有什么不同?生1:第二种方案锅中没有空位,节省了时间。生2:交叉替换烙饼能充分利用有效的位置,这样才能节省时间。师:你们真是善于思考、敢于创新的孩子,老师为你们的探究精神感到欣喜。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关键,是突破难点的核心环节。在已探究的较为简单数据的基础上,利用已有的认知经验和活动经验,经历了猜想、操作、验证的学习过程,能更好的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在这一环节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拓展,真正做到举一反三。(三)探究5张、7张、9张、11张饼的最优烙法1.同桌合作探究5张饼的最优烙法。(先自主思考,再交流)(1)预设:方法一 6次×3=18(分)方法二 5次×3=15(分)方法三 5次×3=15 (分)......(2)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各自的想法,充分体现学生思考的多样化。(3)渗透优化思想。师:方法一为什么费时?方法二三相同处在哪里?生1:采用交替烙饼的方法,保证锅中不空位,就是最省时的烙法。生2:将5张饼转化成2张与3张饼,根据刚才的结果直接计算时间。2.快速以此类推,得出7、9、11...张饼的最优烙法。(师完成相应的板书,如图)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逐步发现,当烙饼的张数是双数时,就2张2张的烙,当烙饼的张数是单数时,可以先2张2张的烙,最后3张按最佳方法烙,这样最节省时间。3.观察表格,你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生:当饼的张数为单数时(不含一张),所需要的最短时间也是张数乘烙单面的时间。(板书)师:如果之烙1张饼,需要多长时间?生:需要6分钟。(师补充板书)4.引导学生写出关系:师:你能用简介的方式表示烙任何一张饼所需要的最短时间吗?生:烙饼需要最短时间=烙饼张数×烙单面的时间(烙一张饼除外)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层层展开,培养学生依据实施进行推理的能力,真正做到举一反三,所形成的知识、技能、思想和经验是数学学习的最宝贵财富。三、练习巩固,提升应用1.按照例题中的已知条件,这顿饭要烙16张饼,怎样烙最节省时间?需要多少分钟?23张呢?2.用一口平底锅煎豆腐,每次只能放两块豆腐,煎好一块豆腐需要2分钟(正、反两面各需1分钟),请问煎7块豆腐至少需要几分钟?3.拓展题:一口锅一次能同时烙3张饼,两面需要各烙3分钟,烙6张饼最少需要多长时间?4张饼呢?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既关注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又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拓展学生思维广度,再次引发学生思考,让“烙饼问题”不仅仅停留在课堂的例题上。这一教学环节不再局限于会解题,而是理解交替烙饼本质,掌握烙饼问题最优方案的通用方法。四、总结延伸,拓展思维1.谈谈你这节课的收获?2.拓展延伸。设疑:假如这口锅再大一点,每次最多能烙3张饼,计算方法还跟两张饼的情况一样吗?附:用一个平底锅烙饼,每次可以烙3张饼,每面要烙1分钟。如果有4张饼,两面都要烙,至少需要多分钟?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把一节课所学习的知识更好的同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同时进行更为深度的思考,为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思考时空。其它准备:如果课堂效果良好,引导学生通过整体建构,探寻新的方案。第一步:饼的总面数÷一锅几张=烙饼的次数(进一法取次数)。第二步:烙饼的次数×每面的时间=最少的时间。(特殊情况除外,例如有的一面需要2分钟而另一面只要1分钟)。五、教学思考整节课紧紧抓住学生的知识生长点,借助已有认知,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让数学学习活起来。学生经历了操作、观察、比较、表达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最终形成解决“烙饼问题”的方法,体会到了优化的数学思想。通过深入思考,有如下感受:一、重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感悟数学思想方法。感悟数学思想方法的关键是组织学生深度参与知识探索的全过程。在“烙饼问题”中,有意识地分层次开展操作活动,并多次进行比较,多次鼓励学生表达,学生在活动中自主感悟“尽量不空位”的原因,把思考探索的空间还给学生,教学重点得到彰显,教学难点迎刃而解。二、凸显问题设计的针对性,提炼数学思想方法。本节课上的每个环节都是通过恰到好处的问题进行过渡和衔接,问题导航让课堂更富魅力,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数学知识学习体系。在探究烙3张饼的最优方案中,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串”:1.三张饼怎样烙最节省时间?2.使用最佳方案时,与别的方法有什么不同?3.观察表格,你发现了什么规律?4.当选择最优化方案时,烙饼的张数与所用时间有什么关系?通过问题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探究欲望,实现数学有效教学的目的。建立烙3张饼的最优模型后,学生自主探究烙5张、7张饼的最优模型,从而发现单数张饼的规律。这个过程中,烙2张、3张饼的最优模型对后面的探究始终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学生在一次次的展示中感悟优化思想的美妙所在。在教学设计中,除了关注学生的亲身体验,还多次通过鼓励性评价和及时反思回顾,促使学生对优化思想的整体建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