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1.1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表格式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小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1.1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表格式教案

资源简介

1.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导航
【教学内容】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材第2页例1)
【课时安排】建议1 课时
【课程类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分析】例1 的第(1)题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概括出加法的意义;第(2)、(3)题引导学生概括出减法的意义,并通过对比引导学生明确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承前启后:整数四则运算→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小数、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理解加、减法的意义,知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2.掌握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在数学学习中的应用。
3.经历探究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难点:概括减法的意义。
化解措施:数形结合,归纳概括。
【教学设计思路】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对比观察,探究新知→巩固应用,提升能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PPT 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同步检测
一、创 设情境, 提出 问 题。(5分钟) 1.引导学生观察我国的铁路路线图,提问:你们知道被称为通往拉萨的“天路”指的是哪一条铁路线吗 2.课件重点显示青藏铁路线,突出从西宁经格尔木到达拉萨这一段铁路线,并标注出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814 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 1142 km。3.引导学生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问题。 1.观察铁路路线图,汇报:我国的铁路路线图像一张蜘蛛网一样,遍布全国各地。我知道有一条通往拉萨的“天路”,就是青藏铁路。2.认真观图并收集有关数据。3.思考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1.列竖式计算。386+1207=15931180-139=1041
1.加法的意义和各部分的名称。(1)课件出示例1(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列出算式。(2)组织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3)组织学生汇报,并说一说加法算式中每个数表示的意义。(4)引导学生思考加法的意义,并根据学生的汇报小结。(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作加法)(5)介绍加法各部分的名称。814+ 1142 = 1956加数 加数 和2.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的名称。(1)结合例1(1),引导学生根据814+1142=1956中的三个数提出用减法解决的问题。[课件出示例1第(2)、(3)题](2)组织学生独立解答。(3)引导学生对比观察:第(1)、(2)和(3)题的三道算式,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4)引导学生总结减法的意义。(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作减法)(5)介绍减法各部分的名称。1956 - 814 = 1142被减数 减数 差3.引导学生梳理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1.(1)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并列出算式:814+1142。(2)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解答。(口算或笔算)(3)汇报,并说出每个数表示的意义。(814 表示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1142 表示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956 表示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4) 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中相互交流,最后汇报。(5)知道加法各部分的名称。(相加的两个数叫作加数,加得的数叫作和)2.(1)提出用减法解决的问题。预设: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2)独立解答。例1(2):1956-814=1142(km)例1(3):1956-1142=814(km)(3)观察三道算式之后汇报。相同之处:这三道算式都是由814,1142 和 1956 这三个数组成的。不同之处:数的位置不同,表示的意义也不同;在加法中,814 和 1142 都是加数,1956 是和;在减法中,814,1142 是减数或差,1956是被减数。(4)明确减法的意义。(5)知道减法各部分的名称。3.梳理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和=加数+加数加数=和-另一个加数差=被减数-减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减数+差 2.看图写算式。493+418=911(人)911-493=418(人)3.滑雪场原来有 74人,现在 又 来 了 85人。现在滑雪场共有多少人 74+85=159(人)答:现在滑雪场共有159人。4.在一个减法算式中,被减数、减数和差这 三 个 数 的 和 是1048,你知道被减数是多少吗 1048÷2=524答:被减数是524。5.看一看下面哪个数量关系适用于“243+□=839”这个算式中□的求法,在正确选项后面的( )里画“ ”。A.减数=被减数-差( )B.加数 = 和-另一个加数 ( )C.被减数=减数+差( )
三、巩 固应用, 提升 能 力。(10分钟) 1.完成教材第 3 页“做一做”。2.完成教材第4页第2题。 1.独立完成,并思考是根据什么直接写出得数的。2.独立完成,并叙述写出等式的理由。
四、课堂小结, 拓展 延伸。(5分钟)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引导学生回顾总结。2.加法验算可以用交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的方法,也可以用和减去其中一个加数,看是否等于另一个加数的方法。 教师个人补充意见:
板书设计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814 + 1142 = 1956 1956 - 814 = 1142 加数 加数 和 被减数 减数 差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和=加数+加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差=被减数-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减数+差
教学反思 四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因此,在教学中可采取“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切实做到“以学定教”,充分体现《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高效。
微课设计点 教师可围绕“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设计微课。
培优作业
在一道减法算式中,被减数、减数与差的和是540,其中减数比差多50,被减数、减数和差各是多少
被减数:540÷2=270 差:(270-50)÷2=110
减数:110+50=160 或 (270+50)÷2=160
答:被减数是 270,减数是 160,差是110。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