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3.2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表格式)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3.2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表格式)教案

资源简介

课时教学设计
课 时 本单元第2课时 课 题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主备学校 主备人
使用学校 使用人
教学内容分析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四则运算中第2课时的教学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对整数乘除法有了较多的接触,积累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并掌握了相应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上升到理性的认识。为后面学习的四则运算打基础,也为以后学习小数、分数的意义和关系做铺垫。
学情分析 因为年龄特征决定了四年级学生活泼好动,虽具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仍然以形象思维为主。就知识层面上,已经学习了简单整数乘除法,对整数乘除法及名部分名称有初步的感件认知,初步具备了理性认知学习的基础。同时又存在个体差异,多数学生思维活跃,对数学兴趣浓厚,表现欲望强烈,少数学生缺乏积极性,学习被动。
目标确定 1.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并会在实际中应用。2.学生总结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应用这些关系进行乘、除法的验算。3.在分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推理、概括能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学习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乘、除法的意义,掌握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并能熟练运用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2.教学难点:理解除法的意义和乘除法的互逆关系。并能熟练运用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概括有余数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二次设计
【环节一:情境激趣,导入新课。】教师活动1.复习旧知师: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那现在谁来说说什么是加法?什么是减法?生1: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生2: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师: 谁来说一说加、减法各部分间有什么关系?生3: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是:和=加数+加数加数=和-另一个加数生4: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是: 差=被减数-减数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减数+差师:我们之前对于乘、除法知识也有了初步的了解,这节课,我们将再一次认识乘、除法。(板书课题: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回顾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唤起学生的已有知识和学习经验,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沟通知识间的联系。]【环节二:自主活动,探究新知。】(1)自主探究,乘、除法的意义。①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课件出示主题图,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上主题图,图中告诉了我们什么?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生:每个花瓶里插3枝花,一共4个花瓶,生:一共插了多少枝花?师:现在请同学们独立列式解决问题,等会老师找同学们起来汇报。师追问:算式中的3、4、12分别表示什么?生:可以列加法算式:3+3+3+3=12生:可以列乘法算式:3×4=12②沟通加法与乘法的联系,概括乘法的意义师:看到这两个算式,你有什么想法?你认为哪种表示方式更简便?为什么?生: 第1个加法算式可以改写成第2个乘法算式,用乘法表示更简便。师:对比这两个算式,想一想乘法是一种怎样的运算。你知道它的各部分名称吗?教师总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相乘的两个数叫做因数,乘得的数叫做积。因数×因数=积[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自主提出问题的解决,逐步体会运算的本质含义,并抽象总结为概括性的语言,在此过程中逐步完善学生的认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③除法的意义师:在上节课我们学习加、减法时,发现一个加法算式可以改写出两个减法算式。你能结合这个情境把刚才的题目改编成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并解决吗?同桌讨论一下。师:现在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与第(1)相比,第(2)、(3)题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算?师:对比这三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你能说一说什么是除法吗?你知道它的各部分名称吗?师总结:除法可以看作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在除法中,已知的积叫做被除数,已知的一个因数叫做除数,求出的未知数叫做商。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2)一起总结一下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你认为乘法和除法间有什么关系?生:积=因数×因数因数=积÷另一个因数生:商=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生: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3)探讨:在有余数的除法里,被除数,除数,商和余数之间有什么关系?生:商×除数+余数=被除数[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乘、除关系进行整理,进一步引发学生对加乘、除法运算的深层次理解,感受数学严密的逻辑性。并通过与加、减法关系学习的对比掌握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环节三:实践应用,随堂检测。】随堂检测(1)下面各题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①蜗牛每小时可爬行5m,6小时能爬行多少米?②一头大象的体重是5600kg,正好是一头牛的8倍。这头牛重多少千克?(让孩子利用画图的方法去理解为什么用除法)(2)调皮的小猫。课本第7页第3题。(3)练习二第8页第6题。有6只猴子,每只猴子分12个,还余3个。一共有多少个桃?(4)综合练习已知△+□=○,◇×◆=☆,下面哪些算式是正确的?正确的画“√”,错误的画“×”。你是怎么想的?①□+○=△() ②○-△=□()③☆÷◆=◇() ④☆×◇=◆()[设计意图:分层次的巩固练习有助于对学生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进行评价,并通过评价的结果反映出教学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达到教学评的一致。]【环节四:总结提升,拓展延伸。】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你用什么方法探究的这些知识?在探究中你有什么新体验?总结:[设计意图:让学生从知识、方法两方面梳理本节课所学,感受到学习数学价值所在。]
板书设计
乘除法各部分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积=因数×因数 商=被除数÷除数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里:被除数=商×除数+余数 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教学反思与改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