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二 项目探索1 网络系统的组成 教学设计(表格式) 2023—2024学年苏科版(2023)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四单元 二 项目探索1 网络系统的组成 教学设计(表格式) 2023—2024学年苏科版(2023)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网络系统的组成》教学设计
课 题 第四单元 互联网中数据传输——组建校园“网络工程师联盟” 网络系统的组成
授课年级 初一 课 时 2
一、教材分析
作为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的 ,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网络系统的组成,包括网络的连接方式(包括无线连接与有线连接)、家庭组网与学校组网。“网络系统的组成”理论性较强,内容也相对抽象,因此需要教师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其中了解常见网络设备及其功能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需要教师适时讲解。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面对的是初一学生,他们进入初中校园已经有三个月。对于初一学生而言,他们都会使用WiFi或者数据流量上网,且家里面都有路由器,但对于网络系统的组成及常用网络设备的功能却了解不多,学生平常很少有机会接触组建计算机网络所需要的设备和传输介质。因此,教师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开展探究实验,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
三、教学目标
1.理解互联网对社会各个领域的影响,感受互联网给人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方式带来的改变。(信息意识) 2.理解网络的连接方式——有线连接与无线连接、了解家庭组网与学校组网,知道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组成及常用网络设备的功能。(计算思维) 3.在探索中熟悉网络的应用,能够根据实际的需求,完成家庭网络设备的连接。(数字化学习与创新) 4.感受互联网科技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便利,提高信息素养。(信息社会责任)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初步了解网络系统的组成与连接方式; 2.了解常见的网络设备及其功能。 3.了解家庭组网与学校组网。
教学难点 根据不同的场景选择合适的网络设备和方法接入网络。
五、教学策略
本节课主要教学方法有创设情境法、任务驱动法和自主探究法、小组合作法等,通过情境导入,以任务为主线、以探究为手段、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在合作交流的学习环境中完成本节的学习任务。 1.创设情境法:本课是以数据小D的在网络中的旅行作为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任务驱动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任务驱动为主线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使教学内容环环相扣,水到渠成,利用学生在任务中生成的问题突破本节重点。 3.自主探究法:教学中启发和引导贯穿始终,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课堂在生动、有趣和高效中进行。 4.同伴合作法:学生以同桌为单位,进行讨论,激发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六、教学过程
课堂结构 教学环节 设计意图
一、情景导入,出示任务 1. 创设情景,引出项目 数据小D的网络旅行:数据小D是位于电脑中的一张卡通机器人图片,整天在桌面上呆着不动,无所事事,它想出去走一走。本单元我们便来帮助数据小D完成它的网络旅行。 项目任务说明 今天我们来完成单元任务的第一步,学习《网络系统的组成》。 创设本单元的情景,数据小D完成它的网络旅行,吸引学生兴趣,引出主题。
二、讲授新课 (一)网络的连接方式(小D的旅行出发地是台式机/笔记本) 完成以下连线题: 说明:新款的超薄笔记本一般已不提供网卡接口。 2. 有线连接 有线接入方式是指使用网线和光纤等数据传输媒介实现网络连接的组网方式。 传输介质: 无线连接 无线接入方式是指以电磁波作为数据传输媒介实现络连接的组网方式。 无线上网分成以下两类: (二)家庭组网(小D的旅行出发地是家里的某台电脑) 网络连接设备:家用路由器 根据上图学生说一说路由器各端口的作用。 学生活动一:完成家庭网络设备连接模拟 说明:随着技术的发展,光猫和路由器已经合成为一个设备,多媒体信号箱中连出线路由网线变成光纤。 家庭组网拓扑结构图 移动终端的联网方法 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可用以下方法无线接入因特网 (三)学校组网(小D的旅行出发地是学校的某台电脑) 1. 提问:路由器接口明显已经不够用了,哪又该如何组网呢? 2. 学生活动2 观看视频:常用网络设备的作用 回答问题:交换机和路由器的各自的功能? 交换机和路由器如何连接? 观看视频:学校的网络系统 回答问题:利用交换机和路由器学校如何组网? 概念梳理 ·交换机 交换机提供大量端口,是把多台计算机连接起来组成网络的设备。 ·路由器 路由器是把不同网络连接起来的设备。 ·无线AP 无线AP即无线接入点,是一种无线网络设备,主要实现无线信号的扩散、覆盖和传播。 学校组网拓扑图 讲授网络的连接方式,通过提问的方式增强师生互动性。 学生讨论路由器各端口的作用,增强课堂学习氛围。 家庭网络设备连接模拟环节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课堂小结 学生谈收获 知识梳理 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内容,增强对知识点的理解力和概括力。
教学反思:没有上这个课,暂无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