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三单元 第7课时 我们认识的数 教学设计课 题 我们认识的数 苏教版 一年级下册 第 3单 元 第 7课时学 校 授课班级 授 课 教 师学习目标 1.理解在不同背景下数的不同意义,能准确数出在不同场景中100以内的物体。 2.经历数的认识的综合与应用过程,进一步学会实际数数和数的估计,发展估计意识和能力,发展数感。 3.积累活动经验,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教学重点 能在生活场景中数数、理解数的具体含义。教学难点 实际数数和数的估计。学情分析 一年级孩子在生活中已经接触过很多100以内的数,再加上孩子们平时对数的应用经验,大部分学生“用100以内的数说一句话”不会感到有困难。其次针对这样的知识起点,创设了学生熟悉的猜、说、估、数等活动。课堂教学中关键是引导学生能通过猜数来培养估计意识,在描述的过程中培养数感,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核心素养 增强用数学的观念看周围的事物和看日常生活的意识。教学辅助 多媒体课件,积木。教学过程一、巧设情境—引“探究” 1. 我们都认识的了哪些数呢?生活中会经常用到这些数。 2. 看图写数。 3. 导语:这节课我们学习我们认识的数。(板书课题) 三、新知探究—习“方法” 任务一:说一说 【设计意图:利用第一幅图四位同学的话抛砖引玉,以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促使学生发散思维,开拓视野。猜年龄这一层次则以一个智力游戏的形式出现,既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收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说出100以内的数。 1.出示:100以内的数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瞧,这几位小朋友正说得热闹呢!让我们听听他们说了什么。 他们用到了哪些数 这几个数中谁最大?谁最小? 2.提问:你会用100以内的数说一句话吗 把你想到的和同桌说一说。(同桌互说、指名多人) 小结:小朋友们,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在生活中还能找到更多的数。 (二)猜年龄。 1.出示:让我们走进小明家看一看。小明家有个人,今年64岁,这个人可能是谁 你觉得呢 你认为呢 追问:发现小朋友都猜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为什么没有人说是爸爸妈妈呢 小结:一般情况下,小朋友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大约是六十几岁;爸爸妈妈大约是三十几或者四十几岁。 2.课件:小明奶奶是64岁、爷爷是67岁、妈妈是34岁、爸爸36岁。(播放小明家人的年龄)。 小明还说“奶奶的年纪比妈妈的年纪大得多。” 你也能像这样选图中两个人的年龄来比一比吗 自己先想一想,再说给同桌听一听。(同桌互说、指名几人) 3.谈话:同学们说的都很好,可见你们平时对自己家里人都很关心。 任务二:猜一猜 【设计意图:在学生充分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之后,再安排数一数,是为了提高学生在生活中自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使他们真正学到生活中的数学,有价值的数学。另外,这项活动还可以消除学生的疲劳,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再掀起一个小高潮。】 活动一. 抓蚕豆。 (1)思考:跟着老师一起去蚕豆屋玩一玩。如果老师满满地抓上一把蚕豆,要知道我手里有多少颗蚕豆,我们只要怎么样 (数一数) (2)老师抓蚕豆,数蚕豆。 (3)学生抓数。 估一估:如果你抓一把,估计能抓到多少颗 为什么估的都比老师的少 抓一抓:小朋友说的到底对不对呢 请估的这个小朋友来抓一抓。请你带着大家一起来数一数。 小结:小朋友的手比较小,所以一把抓到的蚕豆一般在5-10颗左右。 活动二:抓花生。 (1)猜想:如果你来抓一把花生,你估一估大约能抓到多少颗 请你来抓一抓、数一数。 (2)再次:还有谁想来抓一抓、数一数 除了1个1个数之外,还可以怎么数 (2个2个数) (3)要求:小朋友实际抓的确实比糖果的粒数多一些。你们想不想也来玩一玩 出示要求,指名读一读。比一比哪组同桌合作得又快又好。 (4)评价:这个小组合作的很好,上来介绍一下。(评价:估计水平不错,估的很接近、差不多。) 活动三、抓黄豆。 (1)猜想:如果抓一把黄豆呢,你来估计你大约能抓到多少颗 为什么比芸豆的颗数还要多呢 (2)要求:想不想亲手验证一下自己的想法 和刚才一样的要求,比一比哪个小组做得又快又好。 (3)汇报:选取一个小组的数据板书 (4)思考:通过抓一把糖果、花生、黄豆三次试验,你有什么发现 同桌互相讨论一下。 (东西越大,抓的颗数越少;东西越小,抓的颗数越多。) 小结:刚才我们玩了估一估、数一数的游戏,好玩吗 估计是一项重要的本领,在以后学习和生活中我们也经常要用到估计。 (四)数一数。 出示场景图4,演示画面内容。 1、启发思考:图中的三个例子可以到哪里去数,你想数什么? 2、分小组到校园去数一数。 3、数完后组织学生交流。 讲述:刚才小朋友都观察的非常仔细,数的也非常好。 任务三:达标练习,巩固成果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自己来解答问题,掌握算理,提高学生对本节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和整体的口算能力,同时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巩固这节课所学知识。】 1.根据情境找出合适的数连一连。 2.抓一把花生有24粒,抓一把蚕豆比一把花生少一些,抓一把蚕豆可能有多少粒?( 圈出正确答案) 3.猜一猜。 四、总结评价—拓“延伸” 1.课堂小结: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到哪些知识,是怎么学会的? 2.学习评价 3.课后作业:完成分层作业对应练习。板书 设计 我们认识的数教学 反思 《标准》强调要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本节课中教师应更注重实物的应用,对于一年孩子而言,空间想象能力还比较薄弱,因此要借用实物让学生多观察,多思考,也可以让学生观察一下身边的物体,比如黑板、课桌、文具盒等我们身边比较常见的东西,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让学生发现数学源于生活,降低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抵触心理,也降低了本节学习的难度。同时我们也要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进来,做学习的小主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