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四则运算》课时备课卡第 一 单元 课时 主题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1) 教研组长主备人 教研组 成员 讨 论 意 见学 情 分析 学生在已学过的乘、除法知识的基础上,概括出乘、除法的意义,对乘、除法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乘除法之间的关系。通过学习乘、除法意义及有关知识,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 学 目 标 1.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知道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2.利用乘除法的意义和关系,改写乘除法算式和改编乘除法应用题。教 学 重 难 点 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理解乘除法的关系。教 学 设 想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整数乘、除法口算及笔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已有学习方法的唤醒,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新知,通过知识的迁移同化新知。 在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之后,我及时出示自学指导,让学生根据自学指导自行看书解决问题,设计说遇到看不懂或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随时小声请教同桌或老师,这就使学生不断地对知识进行迁明移,便于学懂新知。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让学生先看书自学,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在学习新知时存在的问题,教师在了解了学情和教材的基础上,决定教学的方向,实现了“以学定教”这一理念。 在课堂上,老师多问几个为什么,有利于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合理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有两个层次:一个是浅层次的模仿;另一个是深层次的理解。本节课我力求通过不断追问的形式,促进学生对新知深层次的理解,最终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1.今天这节课老师首先想和大家做个游戏,你们愿意吗?请大家准备好纸笔,老师这里有几道算式,接下来由我来报算式,请你们把听到的算式记下来,并且计算出结果,要求听清楚了吗? 2.教师报算式: 5+5+5 12+12+12+12+12 (指名两生在投影片上写) 3.请同学们看一下你们所记的算式,像这样的算式,你能举例吗?(指名学生报算式,其余听写) (1)如在教师或学生报算式的过程中,出现有同学听不清楚的情况,则提问:怎样报才能让大家听清楚呢? (2)引导学生感受到按这样的方式报算式不容易记,并且书写麻烦。 【新课讲授】 1.出示教材第5页例2(1)。 请同学们自己列式计算,然后教师巡视检查,可能会出现两种列式: 用加法:3+3+3+3=12 用乘法:3×4=12。 2.反馈、投影校对 (1)讨论两种书写方式: ①用连加形式写; ②写成乘法。 提问:你是怎么想的?简便在哪里?比较加法列式与乘法列式的结果、意义是否相同。 (2)提问: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加法算式都可以写成乘法算式呢? 明确必须是相同加数连加。 3.揭示乘法的定义 (1)你能说说什么叫乘法吗 (2)教师小结:所以,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3)投影出示定义、齐读。 (4)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 3 × 4 = 12 因数 因数 积 4.请同学们把上题改编一下,把其中的一个已知条件变成问题。 学生改编后并列式计算,教师集体讲解展示: 教师概括:除法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5.揭示乘除法的关系 教师:乘法是已知两个因数求积,而除法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所以说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课堂作业】 教材第6页“做一做”。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乘除法个部分之间的关系:积=因数×因数,因数=积÷另一个因数,商=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习题设计 【课后作业】 1.教材第7页练习二3、4、5题。 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