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一单元教学反思第二学期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单元备课单元名称:圆柱和圆锥 适用年级:六年级单位名称:xx小学 设计者:授课时间: ( 3 )课时【单元整体分析】课标分析:在“学段目标”的第二学段中提出:“探索一些图形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了解一些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体验简单图形的运动过程,能在方格纸上滑出简单图形运动后的图形,了解确定物体位置的一些基本方法;掌握测量、识图和画图的基本方法;”“初步形成数感和空间观念,感受符号和几何直观的作用;”“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会独立思考,体会思考,体会一些数学的基本思想。单元分析: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圆柱和圆锥的认识,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和圆锥的体积。本单元是在认识了圆,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以及表面积与体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编排的。圆柱与圆锥都是基本的几何形体,也是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几何形体。教学圆柱和圆锥扩大了学生认识形体的范围,增加了形体的知识,有利于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应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的主观性和能动性已经有较大的提高,能够有意识地去主动探索未知世界。同时,他们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有所发展。所以在教学时适宜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亲自体验感知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单元目标】1.使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基本特征。并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2.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3.通过观察、设计和制作圆柱、圆锥体模型等活动,了解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4.使学生理解除了研究几何图形的形状和特征,还要从数量的角度来研究几何图形,如图形的面积、体积等,体会数形结合思想。5.通过圆柱和圆锥体积公式的探索,使学生体会转化、推理、极限、变中有不变等数学思想。教学重点:掌握圆柱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和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教学难点: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单元实施策略】1.加强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与能力。2.让学生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培养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3.充分关注操作与想象相结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单元课时安排】课时安排:3课时【单元评价设计】1.让学生以思维导图的形式梳理本单元知识,构建知识框架。2.利用单元测试卷的形式,检测学生本单元的知识掌握情况。3.利用小组交流的形式,谈谈圆柱和圆锥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信息窗一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 教学设计课题名称:圆柱和圆锥的认识 适用年级:六年级下单位名称:xx小学 设计者:一、目标确定依据1.相关课程标准论述在“学段目标”的第二学段中提出:“探索一些图形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了解一些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通过观察、操作,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的展开图。2. 教材分析《圆柱和圆锥的认识》一课是学生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以及圆的相关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小学阶段几何知识的最后一部分内容的起始课,是以后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的基础。本节课的学习会使学生对立体图形的认识更深入、更全面,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3.学情分析主要分析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认知特点:六年级学生的主观性和能动性已经有较大的提高,能够有意识地去主动探索未知世界。同时,他们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有所发展。已有的知识基础与生活经验:学生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以及圆的相关基础知识。在生活中也接触过关于圆柱和圆锥的相关模型、物品。已有的知识基础与生活经验存在的困难与障碍: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认识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学习目标1.使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知道圆柱、圆锥各部分的名称并掌握它们的特征。2.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从实际生活入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五、学习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圆柱、圆锥的特征。2.教学难点:认识圆柱、圆锥的高。四、评价任务1.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滚一滚,明确圆柱和圆锥各部分的名称及特征。(指向学习目标 1)2.指出自己手中圆柱和圆锥模型的高,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圆柱和圆锥形的。(指向学习目标 2、3)五、课时安排:( 1 )课时六、教学设计教学过程 修改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1.课件出示: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的实物图片(茶筒、铅笔、烟囱、圆木、冰淇凌盒、沙堆、铅锤、牙膏盒、化妆品盒)谈话:同学们知道这些物品的名称吗?2.教师:这么多物品,你知道它们各是什么形状吗?指名学生分别说。谈话:回忆一下它们各有什么特征?学生回答。谈话:不论长方体还是正方体,它们都是由一些平面图形围成的立体图形,你知道茶筒是什么形状吗?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圆柱铅锤是什么形状?板书:圆锥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进一步认识圆柱、圆锥。二、主动探究,认知特征(一)认识圆柱的特征1.自主提出问题谈话:对于圆柱和圆锥,你想知道有关它们的什么问题?2.认识圆柱的底面和侧面教师出示圆柱实物并将三角尺的直角边靠在圆柱实物边上,告诉学生我们学习的圆柱上下粗细相同,叫直圆柱。谈话: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品是圆柱形的?谈话: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茶筒,观察手中的圆柱形物体。①先看一看,你认为它有几个面?②再摸一摸每个面有什么特征?③然后小组内互相说一说自己的发现。④最后讨论一下你的发现正确吗?教师巡视指导汇报观察结果:教师适时加以引导,让学生明确:圆柱上、下两个面是圆形,是个平面,大小相等,叫圆柱的底面,中间有一个曲面,叫圆柱的侧面。3.认识圆柱的高教师出示两个高矮、粗细不同的圆柱,提问:你有什么发现?圆柱为什么会有粗有细?使学生明确圆柱的底面大就粗。圆柱为什么有高有矮?使学生知道圆柱的高不同。出示圆柱实物,谈话:那是圆柱的高,谁来指一指?出示圆柱形塑料牙签筒谈话:里面的牙签是不是牙签筒的高?每个牙签的长度怎样?想象一下,假如牙签细一些,再细一些,能装多少根?想一想圆柱的高有多少条?谈话:你知道你的圆柱形茶筒有多高吗?同桌合作动手量一量圆柱的高,记下测量数据,多量几条,你能发现什么?谈话:你们是怎样测量的?指名一组到讲台前演示,使学生明确:测量边上的高最方便,圆柱的高长度相等,有无数条。提问:什么是圆柱的高?学生回答,教师板书:上下两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圆柱的高。教师出示课件演示圆柱的高4.同桌相互交流对圆柱的认识。(二)认识圆锥1.谈话:刚才我们认识了圆柱,现在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圆锥形物体,观察圆锥体,你能发现什么?它与圆柱有什么不同?把你看到的、摸到的与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交流。学生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汇报观察结果。使学生明确圆锥有一个底面是圆形,有一个侧面是曲面。圆锥是尖的有一个顶点。教师出示圆锥实物课件质疑:圆锥有几条高?怎样测量圆锥的高?学生讨论,教师启发学生用平移的方法将藏在圆锥中的高平移出来测量,指名学生到讲台前动手测量圆锥模形的高。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明确圆锥有一个顶点,只有一条高。2.讨论比较圆柱与圆锥的有什么区别与联系?3.同桌交流对圆锥的认识4.生活中你还见过那些物体是圆锥形的?5.学生阅读课本15、16页的内容。三、巩固练习、运用新知1.课本自主练习17页第1题。2.课本 P17页第2题四、课堂小结 回顾新知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使学生巩固圆柱与圆锥的区别与联系信息窗二 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教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