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xxxxx学校指导师工作手册科 目 信息科技班 级 六年级指导师 xxx2024 年 春 季2023 学年第 二 学期教学计划2024年 2月26日订科目 信息科技 班级 六年级 指导师 xxx班 级 情 况 分 析 六年级一共有x名学生,年龄一般为11-12岁,处于少年期。在这个阶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都有一定的变化。学生的身高、体重等生理指标开始进入快速增长期,同时学生的思维能力、自我意识等方面也在迅速发展。 六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如语文、数学、英语等。这些对信息科技的学习也起到支撑作用。 但是,部分学生可能存在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较差等问题,或者可能存在学习方法不当、缺乏自信心等问题,需要更多的指导和鼓励。教 材 分 析 与 素 养 目 标 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本单元主要体现《课程标准》“过程与控制”模块内容要求的第三条一“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了解反馈是过程与控制中的重要手段,初步了解反馈对系统优化的作用。”从《义务教育教科书信息科技五年级下册》中的“控制系统”过渡到“自动控制系统”,引出计算机在自动控制系统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分析自动控制系统的不同形态,通过引入传感器形成反馈,实现对系统的控制。有计算机参与的自动控制系统,通过反馈能实现精准、复杂的控制。反馈是自动控制系统中的一个关键环节,理解反馈才能更好地理解自动控制系统。本单元旨在让学生能够通过对身边真实案例的分析和项目设计的实践,理解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手段,进一步认识过程与控制系统的特点和规律,这是不断提升对过程与控制系统认识的过程。 第二单元:数据的逻辑运算是数据运算中的重要内容。通过逻辑运算可以实现对系统的灵活控制,满足复杂的控制需求,这是设计过程与控制方案的基础。本单元响应《课程标准》“过程与控制”模块内容要求的第四条“了解系统的输入与输出可以是开关量或连续量,了解连续量可以经由阈值判断形成开关量,掌握开关量的简单逻辑运算”和第五条“了解计算机可用于实现过程与控制,能在实验系统中通过编程等手段验证过程与控制系统的设计”。在第一单元了解控制系统形态,以及用反馈实现过程与控制优化的基础土,本单元将学习如何通过数据运算实现控制系统的复杂控制。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数据在过程与控制中的作用,知道如何通过逻辑运算实现复杂控制。通过“小型开关系统”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学生能够在抽象建模、算法设计、验证优化等一系列环节中培养计算思维。 第三单元:本单元响应《课程标准》中跨学科主题“小型系统模拟”中的子主题“小型扩音系统”,主要针对“过程与控制”内容模块,与科学、数学等学科结合,强调以项目化的方式开展“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借助已有知识,更好地理解信息科技中过程与控制的原理,对于理解生活中广泛存在的过程与控制系统至关重要,也可以帮助学生感受和认知信息科技对生活的影响与价值。本单元通过分析典型应用场景一扩音系统,引导学生理解计算机可用于实现过程与控制,基于具体的功能分析问题,在实验系统中,通过编程等手段验证过程与控制系统的设计,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形成对比思维,更加全面地理解过程与控制在不同应用场景中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同时,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分析过程与控制系统中存在的安全问题,强调自主可控的系统在解决安全问题时的重要作用。 素养目标: 第一单元:发现生活中的过程与控制场景,认识自动控制系统普遍存在于日常生活中。了解常见的控制形态,理解反馈在自动控制系统中的作用,分析控制系统中反馈的实现过程。利用在线平台或其他工具,设计用计算机实现过程与控制的方案,并通过编程等手段加以验证。 第二单元:通过分析具体控制系统,知道控制系统数据类型和作用,了解系统的输入、输出可以是连续量或开关量,了解连续量可以经由阙值判断形成开关量,掌握开关量的简单逻辑运算。 第三单元:了解扩音系统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及其发展趋势,掌握简单扩音系统的实现。理解计算机可用于实现过程与控制,通过编程等手段来验证过程与控制系统的设计。通过真实案例了解控制系统存在的安全问题及原因,认识自主可控技术对控制系统安全的影响,提升安全意识。措 施 与 方 法 第一单元:本单元,建议教师可以融合科学实验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实验、研究的步骤理解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比如,可以设计定时烘干机和智能烘干机的对比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讨论两种设备的区别,并通过实验,记录两种烘干机工作时(烘干不同湿度的手)产生的一些数据,理解自动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以及反馈的概念。使用这种教学方法,教师需要准备电脑或平板电脑、开源硬件主板、传感器套件、木质材料等硬件材料,以及开源编程平台(如 Scratch、Mind+、Python开发环境或虚拟仿真平台)。另外,适合小组开始实验的开放场地也是必不可少的。 第二单元:本单元教学活动可以在普通电脑教室或信息科技实验室进行。在开展教学前,需要准备开源硬件主板、传感器套件以及可用于设计制作项目的相关材料(用于零件固定的积木零件或者用于设计制作项目的纸质、木质材料),还需要准备开源硬件配套的相关软件。同时,要准备虚拟仿真平台或者使用Scratch设计制作一些教学仿真软件,用于学生仿真操作、实验和设计。本单元教学中,教师可采用的教学方法有实验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由于本单元的概念较多,为了减轻学生理解概念的压力,建议通过“具体一抽象一具体”的概念教学策略,通过体验、分析、讨论、小结、应用等环节,增强学生对多个概念的理解。本单元学习中,学生可采用的学习方法有实验探究法、小组合作法、项目实践法。选择这些学习方法是为了让学生在真实的学习环境中展开学习活动,通过在真实项目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究问题,完成知识的构建。学生通过体验各种控制系统,讨论控制实现的原理,培养通过数据运算实现复杂控制的素养和能力。 第三单元: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对“系统与模块”“反馈与优化”“逻辑与运算”有了较为丰富的体验与认知,具备一定知识储备。扩音系统作为过程与控制模块学习后的一个综合性应用学习内容,对生活在信息社会的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学习真实场景中过程与控制的案例,建议教师通过设计学习单,将学习内容转化为问题链,通过让学生体验、分析、讨论、应用、实践等,强化学生对计算机在过程与控制中运用的理解。建议采用实验探究、小组合作、项目实践等教学方式,让学生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展开学习活动,在真实项目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究问题,完成知识的建构。备 注2023 学年第 二 学期 六(1)班教学进度安排表指导师:xxx 2024年 2月26日订本学期上课 20 周共 15 课时,其中新授课 15 节,复习考试 0 节本 学 期 教 学 目 标 第一单元:1.通过体验和分析,认识生活中不同的自动控制系统。2.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能理解反馈在系统中的作用。 第二单元:1.了解系统的输入输出可以是连续量或开关量。2.了解连续量可以经过阈值判断形成开关量。3.掌握开关量的简单逻辑运算。 第三单元:1.了解扩音系统的作用。2.了解扩音系统自动控制的过程。3.具有自主可控意识和安全意识。周次 起讫日期 教学内容(章节或单元) 要 求 课时1 2.19—2.25 机动2 2.26—3.3 第1课 自动控制系统 13 3.4—3.10 第2课 控制的形态 14 3.11—3.17 第3课 反馈与控制 15 3.18—3.24 第4课 反馈的实现 16 3.25—3.31 第5课 控制系统中的数据 17 4.1—4.7 第6课 连续量与开关量 18 4.8—4.14 第7课 开关量的生成 19 4.15—4.21 第8课 开关量的与运算 110 4.22—4.28 第9课 开关量的或运算 111 4.29—5.5 机动12 5.6—5.12 第10课 开关量与控制 113 5.13—5.19 第11课 身边的扩音系统 114 5.20—5.26 第12课 计算机控制的扩音系统 115 5.27—6.2 第13课 扩音系统的控制 116 6.3—6.9 第14课 扩音系统的优化 117 6.10—6.16 第15课 控制系统的安全 118 6.17—6.23 复习周19 6.24—6.30 期末考试20 7.1—7.7 暑假1 / 4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