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5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

资源简介

人教版七年级(下)生物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内容简介本章包括“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尿的形成与排出”两部分。“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主要介绍人体泌尿系统是由肾、膀胱、输尿管和尿道组成的,其中肾是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尿的形成与排出”首先描述尿液的形成包括肾的滤过作用和重吸收作用。其次描述人体内废物排出的方式和过程,人体内废物排出的方式一般有两种,即排泄和排遗。人体通过肾、肺和皮肤将人体内的废物排入环境。两部分内容在逻辑上呈现明显的前后关系。“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是本章的基础内容,后者有赖于第一部分基础知识,又是第一部分内容的深入。第二部分内容与第一部分内容紧紧相扣,既描述了人体主要废物——尿液的排出,又讲述了其他废物排出的方式。
内容地位
本章和人体的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等内容直接相关。如人体尿液的形成和循环系统直接相关,尿液的排出和神经系统的调节直接相关,人体通过呼吸排出的多余水分和呼吸系统直接相关,人体内粪便的形成与排出和消化系统直接相关。本章虽然主要描述人体小环境中产生的废物,但是也应该关注人通过排泄或排遗将人体产生的废物排入自然这个大环境而产生的影响。人体将体内产生的废物排出体外可以保持内环境的稳定,人类也应该处理好人体排出的废物,以保持自然环境的稳定,保障人体健康。
教学特点
本章安排了观察、讨论和调查等活动。教师应创设条件让学生通过实践,认识泌尿系统的组成、肾的结构、尿液的形成和居住地人粪尿的处理方法。在安排学生进行这些实践活动的时候,应本着探究和发现的教学思想,以问题为中心,让学生在观察、讨论等过程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2、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培养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科学推测的能力。
3、认同肾脏的结构和功能是相适应的,使学生认识到人体内有着非常完善的自身结构——泌尿系统,同时也使学生领悟到排泄这一生理过程是人体内保持清洁,使生命充满生机活力的前提。
教学重点:
1、学生能概述尿液的形成过程。
2、学生能通过观察、思考和资料分析,理解尿液形成的大致过程,并形成人体结构和生理功能相适应的基本观点。
教学难点:
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教学策略:本课首先提出问题:人体在生命活动中会产生许多废物——哪些废物?这些废物通过哪些途径排出体外的呢?接下来通过复习泌尿系统的组成,发现泌尿系统和血液循环系统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利用动画了解肾单位的结构及特点,再通过资料分析了解尿的形成过程及其与血液循环之间的关系。用、视频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教学目标。对于资料分析,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培养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科学推测的能力。
教学设计 1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人体泌尿系统的图片和动画,准备肾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和尿的形成过程示意图;制作动态的尿的形成过程的课件。
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搜集有关人体泌尿系统方面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生阅读教材“想一想,议一议”部分,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回答问题:1、人体为什么要排尿?
2、尿常规化验能反映人体什么系统的健康状况?由此导入新课。
二、推进新课学习目标:尿的形成和排出
1、肾脏的内部结构: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血液流经肾单位后的变化过程”,指导学生观察肾脏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尝试完成下面的问题:
(1)尿液的形成与血液循环有没有关系?肾单位的哪些结构特点适于尿液形成?
(2)通过观察你认为哪个结构的两端都是毛细血管?学生观察、讨论、交流,最后达成共识:
(1)肾脏是形成尿液的器官,每个肾脏包括大约 100万个结构和功能单位,叫肾单位。构成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是肾单位。肾单位是由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组成的。肾小球是一个毛细血管球。是由入球小动脉分出的许多毛细血管缠绕而成的,这些毛细血管汇集成出球小动脉。套在肾小球外面的是肾小囊,是肾小管的盲端膨大凹陷形成的,肾小囊的内壁紧贴着肾小球,肾小囊腔与肾小管相连。
(2)从图上可以看出,出球小动脉的两端都是毛细血管,一端肾小球毛细血管,另一端是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教师对学生的分析给予适当的评价,并强调:肾小球是一个毛细血管球;出球小动脉在肾小管外面再次形成毛细血管网;肾小囊与肾小球的位置关系。
2、尿的形成: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尿的形成过程示意图”,结合教材资料分析中的数据,让学生尝试分析资料分析中的三个问题。学生观察视频资料,分析教材中的数据,通过讨论、交流后达成共识:肾小球和肾小囊壁在尿的形成过程中对血液有过滤作用,肾小管对水和营养物质有重新吸收的作用。教师质疑:血液流经一个肾单位的过程中,血液会不会发生变化,血液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学生讨论、交流,推测出: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肾小球和肾小囊壁对血液有过滤作用。血浆中除了大分子的蛋白质外,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可以过滤到肾小囊中形成原尿。教师引导:在肾小囊中出现葡萄糖而在尿液中却没有,这说明肾小管有什么作用 比较尿液和血浆的成分,你认为排尿主要排出哪些物质 学生讨论、交流,推测出:肾小管对全部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无机盐有重新吸收的作用。人体通过排尿能够排出体内代谢废物如多余的水、无机盐以及尿素等。
3、尿的排出学生阅读 P75课文中相关段落,了解尿排出的过程,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尿的排出”视频资料,学生观察并尝试说明尿液排除体外的过程。教师指导学生总结“尿的排出过程”,并结合生活实际归纳排尿的意义:人体通过排尿能够排出体内代谢废物如多余的水、无机盐以及尿素等;可以调节体内水分和无机盐的平衡;维持组织细胞的正常的生理功能。
4、血液透析与肾脏移植学生阅读教材 77页科学、技术、社会。了解科技发展前沿相关知识,结合世界肾脏日的设立,引导学生关爱肾脏。
5.皮肤的排泄功能
皮肤包括表皮和真皮两层,表皮包括角质层和生发层,角质层可以防止体内水分过度散失,具有保护作用,生发层细胞可以分裂产生新细胞,真皮内含有丰富的血管和感觉神经末梢,可以感受外界各种刺激;皮肤有汗腺、皮脂腺、毛发、指(趾)甲等附属物,汗腺能分泌汗液,是形成汗液的器官,人体内多余的二氧化碳、水分、无机盐、尿素等代谢废物排出体外的过程叫排泄。汗液的主要成分是水分、无机盐和尿素,所以排汗是排泄的途径之一,可见人体的皮肤中汗腺能直接排出废物‘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排泄器官。皮肤中存在很多汗腺,可以通过汗腺生成汗液。而汗液中包含水、无机盐和尿素等废物,所以皮肤可以排出水、无机盐、尿素等废物。这是人体很重要的一条排泄途径,人体排出汗液的过程也是散热的一种方式。
三、反馈练习
1、正常人血浆、原尿和尿液中均含有的成分是( )
①水②无机盐③葡萄糖④尿素⑤蛋白质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 C、①②③D、①②④
2、医生在检查某病人的尿液时发现了较多的红细胞,如果是肾有疾病,
可能是肾的哪个部位发生了病变?如果发现了较多的蛋白质呢?如果发现了较多的葡萄糖呢?
3、肾小球是个血管球,由许多毛细血管相互缠绕而成。你一定知道其中正确的是()
A、入球血管为小动脉,出球血管为小静脉。
B、入球血管为小静脉,出球血管为小动脉。
C、入球血管和出球血管均为小动脉。
D 、入球血管和出球血管均为静动脉。
4、你认为形成尿液的器官是:()
A、肾脏 B、输尿管 C、膀胱 D、尿道
5、构成肾脏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
A、肾小球 B、肾小囊 C、肾小管 D、肾单位
6、在肾脏形成尿液的过程中,能够被滤过并且全部被重吸收的物质是:()
A、蛋白质 B、葡萄糖 C、无机盐 D、尿素
7、为了使体内的尿素等废物能及时地随尿液排出我们应该:()
A、多参加体育锻炼 B、多喝开水
C、多排尿 D、定时大便
8、一个健康人每天形成的原尿约 150升,而每天排出的尿液约 1.5升,这是因为:()
A、肾小球具有滤过作用 B、肾小球具有渗透作用
C、肾小球具有重吸收作用 D、肾小管具有重吸收作用
9、体检时,健康人的尿液中检测不到:()
A、尿素 B、葡萄糖 C、无机盐 D、水
10、回顾血液中的废物最终进入尿液的途径,请把正确的途径找出来:()
A、血液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尿液 B、血液肾小囊肾小管肾小球尿液
C、血液肾小管肾小球肾小囊尿液 D、血液肾小囊肾小球肾小管尿液
课后自我反思
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是在学习了人体的营养、消化、物质的运输之后,针对人体内废物是如何排出而按排的,与前面章节的知识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是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的核心章节之一。学好这部分的知识不仅有利于落实本章节的教学目标,还对前面相关章节的复习巩固,促进知识结构的网络化有着重要作用。
在生活中,学生对尿的形成和排出这一生理现象虽熟悉,但对尿是怎样在肾脏中形成还不清楚,尤其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学生更是不了解,因此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形成尿液的过程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同时,本节内容也能使学生领悟到排泄这一生理过程是人体内保持清洁、使生命充满生机活力等美好状态的前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小孩排尿图片,运动员出汗图片,尿毒症患者的相关图片盒案例介绍等),激发兴趣,接着,提出问题“人体代谢废物主要通过那些途径排出?”、“如果人体代谢废物不能正常排出,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引导同学们思考讨论,学生回答,老师点评,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人体排泄系统有哪些器官组成?各自的作用如何?
接着我使用多媒体教学,首先安排了1个观察思考和1个资料分析,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获取有关泌尿系统的基础知识以及尿液的形成与血液循环的关系,第一个观察思考学生很容易答出,大部分学生都能看明白也能把课后的题自己完成,但第二个资料分析就不太理解,有的同学看了好几遍也没明白,我就到学生的小组内和他们共同分析,直到几个同学先明白了,就让他们再给其它的学生讲解。在讲授泌尿系统的组成时,我利用图片展示,虽然学生没有真正看见过肾脏,但这一环节效果很好。对于尿的形成和排出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我通过多媒体动态展示,展示了血液流经肾小球时发生的过滤现象------血浆中的小分子物质如:部分水、葡萄糖、无机盐,以及全部的尿素经过肾小球滤过到肾小囊中形成原尿;以及原尿流经肾小管发生的重吸收作用------原尿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水、无机盐被肾小管重吸收回到血液。让学生比较容易的掌握了这一重点。这节课我用了多媒体课件来讲,把尿的形成特别是肾小球的过虑和肾小管的重吸收做成动画的形式,让学生很容易理解了这一重点和难点是我的成功之处!
我还体会到:
1、要创设问题情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让学生兴致盎然地投入学习,这是有效学习的基础。
2、要理论联系实际,结合模型、挂图、实物和多媒体动画,将文本知识图像化,抽象知识直观化,不仅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展现生物学的学科特色和魅力。
3、要充分调动学生,及时进行反馈。通过问题引领、师生互动、小组活动、个别提醒的方式,尽可能调动各个层次的学生参与到教学双边活动中来,并及时对教学内容进行诊断性反馈,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面向全体,确保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