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探索2 互联网应用中数据的组织 教学设计苏科版(2023)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单元 探索2 互联网应用中数据的组织 教学设计苏科版(2023)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项目探索2 互联网应用中数据的组织
核心素养学段目标
了解互联网应用中数据的不同组织方式和特点,初步认识超链接这种数据组织方法,以及实现这种方法的HTML语言。(信息意识)
在真实的案例分析中,提取问题的基本特征,在真实的案例实践中,学会反思、归纳和迁移。(计算思维)
依托信息科技学科平台,实现案例的在线学习。(数据化学习与创新)
具有良好的协作意识与习惯,乐于帮助他人开展信息活动。(信息社会责任)
课程内容
通过案例分析,在线学习和实践体验,了解互联网应用中数据的组织呈现方式,初步学会数据的组织方法。
学习目标
了解互联网应用数据的组织呈现方式,学会分析其结构;
认识超链接这种组织方法,学会简单阅读和修改;
分析项目需求,规划网页内容、结构和他们之间的链接关系。
课时安排与教学重难点
建议1课时
重点:数据的组织呈现和组织方法。
难点:根据需求,小组协作,合理规划。
教学设计
【教学环境】
多媒体网络教室,配备台式计算机。
【教学过程】
项目导入
教师活动:
互联网应用中的数据量大,数据间关系错综复杂,但我们并未觉得杂乱无章,那这些数据是如何组织的呢?
本课我们将带领大家从两个方面来探索这一问题。
PPT呈现目录内容
项目探索2
数据的组织呈现
教师活动:
探究分析:
请仔细阅读课本P44-46“探究学习”的三个问题,联系实际,参考教师演示和“资料”文件,尝试理解与回答。
学生活动:
观察教师演示,结合日常操作,参考“资料”文档相关描述,尝试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
适当纠错补充,并归纳,一一呈现关键知识点:
即时通讯工具中聊天对象的呈现:按名称首字母顺序排列
聊天记录的呈现:按时间顺序从近到远排列
电子邮箱分为“收件箱”、“发件箱”、“草稿箱”等类别,每个类别中的邮件又按照时间“由近及远”排序。
(备注:“资料”文档中有关于“在数据组织上,即时通信工具和电子邮箱的异同有哪些?”和“提供信息浏览服务的网站在数据组织上与其他互联网应用相比,有何异同 ”两个问题的描述,学生浏览了解即可)
教师活动:
那么,这些分门别类的数据之间又有着怎样的内在逻辑呢?
活动1:
浏览“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网站中的“虚拟展示”板块,分析其中数据的内在逻辑结构,并将栏目结构填入课本P47图3-11中。
学生活动:
通过“资料”文档中“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 ()”的链接进入网站,浏览指定栏目,并填写结构图,个别交流分享。
(二)数据的组织方法
教师活动:
从网站结构图可以看出,网站中的大量数据被有效组织并分类呈现出来,即便内容不在同一个页面,也具有清晰的结构和体系。这是怎么做到的呢?换句话说,在网站中,文字、图片等具体数据是如何被有条不紊地组织起来的呢?
超链接是互联网应用中数据组织的一种常见方法,当然,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CSS来组织,接下来,我们就重点来探究下“超链接”这种常见的方法。
教师活动:
讨论分析:
访问中国大运河的相关网站,分析网页中的超链接,总结链接源(出发点)和链接目标(目的地)各有哪些类型?
学生活动:
自由选择“资料”文档中有关大运河的专题网站,进行浏览,观察、认识超链接中的链接源和链接目标分别有哪些类型,个别分享,与同学们交流。
教师活动:
纠错补充与归纳——
常见链接源:文字、图片、按钮、导航
常见链接目标:网页、锚点、文件、邮箱、执行JavaScript代码
教师活动:
活动2:
1、浏览“话说运河”网页,查看网页的源代码。对比源代码和对应的网页效果,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活动:
观察、比较、运行、体会、思考,个别作答。
教师活动:
PPT呈现图示,向学生简单介绍HTML 和HTML5语言,以及HTML语言格式。
活动2:
对照右图,请仔细阅读理解各网页代码,尝试修改某网页中的文字或图片,体验修改效果。
学生活动:
了解HTML语言,初识HTML语言结构,仔细阅读,尝试理解,并在探究实践中深入学习。
三、小结与实践
1、小结
教师活动:
通过探究2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互联网应用中数据的组织方式多种多样,但无一例外都使得数据具有清晰的结构和体系,而看似庞杂的数据能够这样清晰地富有逻辑性地呈现在使用者面前,主要还是运用了“超链接”这种神奇的数据组织方法。
2、项目开展-2
教师活动:
任务要求:规划网页内容
紧扣本组主题,结合“探索 2”所学知识,规划、设计各网页的标题、内容以及它们之间的链接关系,完成结构图的绘制。
学生活动:
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和绘制,组间展示、分享与交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