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课题 20.3.1 方差课 型 新授课 课时 第1课时教学 目标 方差的定义 方差的应用教学重点 方差的意义与数据波动性的关系教学难点 理解数据波动性与方差的关系,应用方差判断数据的稳定性进行筛选教学准备 复习回顾平均数的定义和求解公式教具准备 教师:PPT课件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情境导入 ( 5 min) 新知导入. 回顾与思考: 我们学均数,众数和中位数,它们都是表示数据整体的一种“水平”,通过题意筛选符合的“数”进行表示。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种表示数据波动性的量—方差,则是更能体现数据的稳定。 如果两组数据的平均数的一样时候,怎么选择呢? 思考: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如一些综艺节目评选最后确定优秀选手的方法。新课讲授 ( 25 min) 知识讲解1 问题1: 甲和乙参加射击训练的成绩(单位:环)如下: 甲: 7,8,8,9,7,8,8,9,7,9 乙: 6,8,7,7,8,9,10,7,9,9 1.两人的平均成绩分别是多少? 甲平均成绩为:8环 乙平均成绩为:8环 谁的成绩更好,如何选择? 2.如何反映这两组数据与其平均数的偏离程度? 可以看出甲的成绩更稳定。 合作探究: 如何找到一个特征值来反映一组数据与其平均数的离散程度呢? ①将各个数与平均数之差相加,但是相加的结果为0哦! ②把各个数与平均数之差平方,再取它们的平均值。 方差的概念:设一组数据为x1,x2,…,xn,各数据与平均数x之差的平方的平均值,叫做这组数据的方差,记做S2。 3.甲和乙参加射击训练的成绩(单位:环)如下: 甲: 7,8,8,9,7,8,8,9,7,9 乙: 6,8,7,7,8,9,10,7,9,9 若选取成绩更好的选手代表团队去参加比赛,应该派谁去呢?两人的平均成绩分别是多少? 解析: ∵甲平均成绩为:8环;乙平均成绩为:8环 ∴需要比较甲乙选手成绩的方差 S 甲 =0.6 S 乙 =1.4 ∴甲的成绩更稳定,派甲参加比赛。 技巧点拨: 一般地,一组数据的方差越小,说明这组数据离散或波动的程度就越小,这组数据也就越稳定。 跟踪练习: 1.某校五个绿化小组一天的植树的棵数如下:10,10,12,x,8,已知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10,那么这组数据的方差是( C ) A.1.2 B.2.8 C.1.6 D.2 合作探究:思考与讨论,小组交流回答问题。 结合实际问题和老师一起探究“谁的成绩更稳定”的依据 总结归纳:通过探究确定方差及方差的意义。 独立思考,作答。 讨论交流:同桌之间相互表述方差与波动性的关系。数据稳定性的判断依据。课堂小结 ( 3min) 1.方差的定义? 2.方差与数据波动性的关系? 学生举手回答,补充。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和重难点课堂检测 ( 7 min) 1.有两个男声小合唱队,各由5名队员组成。他们的身高为(单位:cm)为: 甲队:160,162,159,160,159; 乙队:180,160,150,150,160. 如果单从队员的身高考虑,哪队的演出效果好? 分析:首先要确定两小组的平均身高,若相等再通过求两组身高的方差,方差越大,身高差距越大,效果越不好。 解: x甲 = 160,x乙 = 160 S 甲 =1.2,S 乙 =120 可以看出乙队身高的方差比甲大很多,所以从身高来看甲队的演出效果会好。 抢答环节:学生同时开始做题,在规定时间内,谁先完成谁回答 纠正和交流环节:学生出错时候,可以由其他同学补充作答。五、教学反思 数据波动性与方差的关系,应用方差判断数据的稳定性的筛选过程。 课后复习,方法熟练应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