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22章 物种的多样性第1节 生物的分类教学目标:说出生物分类阶层系统及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2.练习编制检索表。3.说明生物统一命名的重要性。4.说出生物的五大类群。教学重点:1.生物分类阶层系统及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2.练习编制检索表。3.生物统一命名的重要性。教学难点:1.尝试根据一定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2.练习编制检索表。教学过程:一、导入:当你走进一个不熟悉的超级市场,在种类繁多的商品中,如何在较短的时间里找到我们所需要的商品呢?如果你想了解蝉的生长发育和行为,在下列几种书中,你会选择哪一种?(列出几本书名)你在不经意中已经应用了生物分类的方法。了解生物的多样性,保护生物的多样性,都需要对生物进行分类。(引出课题)二、出示学习目标:1.说出生物分类阶层系统及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2.练习编制检索表。3.说明生物统一命名的重要性(了解双名法)。4.说出生物的五大类群。三、新课内容观察课本29生物的生态图,思考下列问题:1.将这12种生物进行分类,怎样分?分类的依据是什么?2.可以将每组中的生物再进行分类吗?分类的结果是什么?学生观察、思考、回答。(一)根据生物的某些特征将其进行分类1.分类等级(阶层)生物分类的等级有:界、门、纲、目、科、属、种。2.分类的基本单位“种”是分类的基本单位。种是指有一定的自然分布区和一定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的生物类群。解释“物种和品种”。自学指导一:观察30页图22—2,了解犬是怎样被列入不同的分类等级的。3.分类等级越高,所包括的生物种类越多,相互之间共同点越少;分类等级越低,所包括的生物种类越少,相互之间共同点越多。(二)依据生物的特征来编制生物检索表在检索表中,将某一性状特征分为对立的两类,具有相似性状的生物归为一类,与该性状特征相异的生物归为另一类,特征相反的两类性状相对排列;然后,在每个类别中再寻找另外一些特征,依据新的性状差异继续归类、相对排列,直至确定出不同种生物的分类地位为止。自学指导二:阅读31页“检索表”,练习编制检索表。出示图片,提出问题:1.你知道它是什么吗 (同物异名)2.你知道它又是什么吗 (同名异物图片)(三)双名法统一了生物的命名法阅读34页小资料“双名法”,了解双名法的具体规定。(四)地球上的生物可以分为五大类群(表格省略)四、总结:1.生物分类等级及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2.编制生物检索表。3.生物的命名。(林奈的双名法)4.生物的五大类群。五、当堂训练:1.在生物分类上介于“纲”和“科”之间的单位是( )A.种 B.门 C.属 D.目2.有关分类单位特征的解释中,正确的是( )A.分类单位越大,所包含的种类越少B.分类单位越小,生物的共同特征越多C.同一分类单位中,生物的特征是完全相同的D.越小的分类单位,生物种类越多3.为了避免生物命名的混乱,便于交流、研究和开发利用,瑞典科家林奈于1753年创立了 。4.目前科学家普遍认可将生物分为 界、 界、界、 界、 界五大类群。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