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四年级数学下册(苏教版)第六单元第1课时 加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四年级数学下册(苏教版)第六单元第1课时 加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第六单元 第1课时 加法运算定律 教学设计
课 题 加法运算定律 苏教版 四年级下册 第 6 单 元 第 1 课时
学 校 授课班级 授 课 教 师
学习目标 1.经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会正确地进行简便计算。 2.会用符号、字母表示运算律。 3.初步感知运算律的价值,发展应用意识。
重点难点 1. 在探索中理解不同运算间的相等关系,发现规律,概括规律。 2. 概括加法运算律,尝试用字母表示。
学情分析 学生在二、三年级已经学习了简单的加法竖式计算。本课学习借助加法运算定律,依据知识的迁移,应用转化的思想,学生可以通过探究,把新知识转化为已经学习过的旧知识,进一步掌握加法运算定律的方法。
核心素养 初步发展符号感,培养归纳、推理能力,逐步提高抽象思维水平,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辅助 多媒体课件、任务单。
教学过程
一、巧设情境—引“探究” 同学们,你们喜欢参加什么体育活动?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可以强身健体。四年级的同学正在操场上开展体育活动。 29个男生打排球 27个女生打排球 13个女生跳绳 知识链接—构“联系” 提问:同学们,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用加法计算的问题? 引导:打排球的有多少人? 学生独立思考。有29个男生打排球,27个女生打排球。打排球的有多少人?将打排球的男生和女生数量加起来。  总结:解题的关键是要根据所提的问题,选择相关的已知条件。 指名学生回答算式:29+27=56(人)或29+27=56(人) 引导:打排球和跳绳的一共多少人? 学生独立思考:有29个女生打排球,27个男生打排球,13个女生跳绳。打排球和跳绳的一共多少人?先算出打排球的多少人;也可以先算出女生有多少人。 指名学生回答算式:(29+27)+13=56+13=69(人) 29+(27+13)=29+40=69(人) 提出问题:同学们这两种算法哪种简便? 10.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就是在加法运算里哪些方法使计算更简便。(板书课题) 三、新知探究—习“方法” 任务一:加法交换律 通过实例运算,感受运用加法交换律的方法的简便。 【设计意图:任务引领,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初步感受加法交换运算的规律。根据对运算律的初步感知,举出更多的例子,进一步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课件出示例1图。 1. 计算在跳绳的人数。 (1)提问:求跳绳的有多少人,应该怎样列式计算? (2)提示:把跳绳的男生和女生人数合在一起,就是跳绳的总人数。 (3)板书:28+17=45(人) (4)提问:还可以怎样列式?学生自由讨论。 (3)板书:17+28=45(人) (5)提问:观察这两道算式都是求什么的人数?结果都是多少?再观察算式,说说它们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 (6)引导:这两道算式都是求跳绳的总人数,加数相同,得数也一样,可以写成等式:28+17=17+28。 (7)提问:观察等式,你有什么发现?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 (5)指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出这种规律,交流各自的表示方法。 △ + ○ = ○ + △,甲数+乙数=乙数+甲数... (6) 引导:如果用字母a、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上面的规律可以写成:a+b=b+a。这就是加法交换律。 任务二:加法结合律 通过实例运算,感受运用加法结合律的方法的简便。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初步感受加法结合运算的规律。根据对运算律的初步感知,举出更多的例子,进一步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1. 计算在跳绳和踢毽子的人数。 (1)引导:刚才在探讨加法交换律时,我们求的其中两个组的总人数,那么要求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你们会列出不同的综合算式来解答吗? (2)学生尝试用综合算式解答。 (3)引导:我们可以怎么列式子?可以先算出跳绳的有多少人,也可以先算出女生有多少人。 (4)板书: 解法一: (28+17)+23 = 45+23 = 68(人) 解法二: 28+(17+23) = 28+40 = 68(人) (5)提问:两道算式可以写成等式吗? (6)讲解:这两道算式都是求参加活动的总人数,两道算式的得数是一样的,我们可以用等号把它们连起来。 (7)板书:(28+17)+23=28+(17+23) (8)课件出示下面两道算式,让学生算一算,判断下面的○里能不能填等号。 (45+25)+16○45+(25+16) (39+18)+22○39+(18+22) (9)提示:这几组算式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从这些例子中可以发现什么规律? (10)讲解:这两个算式中,每组两个算式中的三个加数相同,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11)提问: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个加数,这个规律可以怎样表示? (12)板书:(a+b)+c=a+(b+c) 任务三:应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经历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探索过程,掌握方法,会正确地进行加法简便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对不同解题方法的比较,引导学生体会通过加法运算律进行加法运算的简便之处,更加简单明了。】 课件出示例2表格。 1. 加法简便运算 (1)引导:右表是林山小学四、五、六年级的同学参加跳绳比赛的人数。你能算出三个年级一共有多少人参加比赛吗 (2)板书:29 + 46 + 54。按照运算顺序应该怎样算?29 + 46 + 54= 75 + 54 = 129 (人) (3)提示:观察算式,有没有发现什么特点? (3)学生观察算式,尝试其他算法。 (4)强调:我们发现46 + 54正好等于100。 (5)讲解:我们可以先算46 + 54,29+46+54=29+(46+54)=29+100=129 (人) (6)提问:你认为哪种算法简便 为什么 (7)学生自行思考并交流。 (8)讲解:第二种方法简便。因为46+54能凑成整百。 (9)总结:在连加运算中,如果发现某两个加数可以凑成整十整百数,就可以运用加法的结合律先进行运算。因此决定是否运用结合律,关键看题中有没有可凑整的数。 易错警示:等式75+47+25=(75+25)+47是应用了加法交换律吗?不是。(题中既交换了位置,又改变了运算顺序,所以运用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任务四:达标练习,巩固成果 通过分层练习,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内容,掌握加法运算定律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分层练习,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给学生充分的练习时间,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巩固这节课所学知识。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达标练习—活“应用” 课堂练习 1.说一说:下面的等式各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101+0=0+101 加法交换律 236+(198+62)=(236+198)+62 加法结合律 (49+A)+B=49+(A+B) 加法结合律 75+(58+25)=(75+25)+58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2. 根据加法运算律,填写合适的数。 (1)( 38 + 26 )+ 74 = 38 +(26 +74) (2)( 168 + 24 )+ 76 = 168+(24+76) (3)(45 +28)+ 172 = 45+(28 + 172 ) (4) 134+472+66+28=(134+66)+(472+28) 3.填一填: (1)兰兰用加法交换律写了一个等式:□7+6□=□2+□7如果这两个加数的和是99,那么这两个加数分别是□和□。 (2)如果□+□ =220,那么 □ +(□+68)=□ (二)学以致用 4.选择题 (1)下面算式符合加法交换律的是 (B)。 A.19+8+12=19+(8+12) B.35+16=16+35 C.43+18+57=43+57+18 (2)(245+268)+155=245+(268+155),运用了加法(B)。 A.交换律 B.结合律 C.交换律和结合律 (3)下面算式中,既用了加法交换律,又用了加法结合律的是(C)。 A.61+66+34=61+(66+34) B.a+b+c=(a+b)+c=a+(b+c) C.72+36+28+64=(72+28)+(36+64) (三)能力拓展 5. 用简便方法计算。 186+37+63 86+(58+114) 285+74+115+226 716-184-316 6. 妈妈带彤彤去服装店买衣服,一件上衣113元,一条裤子109元,一双鞋87元,买这身衣服300元够吗? 五、作业布置—拓“延伸” 1. 妈妈带彤彤去服装店买衣服,一件上衣113元,一条裤子109元,一双鞋87元,买这身衣服300元够吗? 2. 课堂小结: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到哪些知识,分享给大家吧? 3. 加法交换律:a+b=b+a。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 4. 加法结合律:a+b+c=a+(b+c)。每组两个算式中的三个加数相同。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在连加运算中,如果发现某两个加数可以凑成整十整百数,就可以运用加法的结合律先进行运算。
板书 设计 加法运算定律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方法总结: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每组两个算式中的三个加数相同。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在连加运算中,如果发现某两个加数可以凑成整十整百数,就可以运用加法的结合律先进行运算。
教学 反思 本节课以任务为引领,步步紧扣,突出问题来源于情境,在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教学,环节分明,联系紧密。在探究加法运算定律时,部分学生对加法结合律理解得不够清楚,出现“无法快速凑整”的频率较高。其实凑整问题很简单,加强分辨凑整数的练习,提高分辨凑整数的速度。在教学这个内容时,我关注到新教材在算理方面的重视,注意到题中有没有可凑整的数与是否运用运算律的对应关系,在计算前充分让学生感知凑整后再相加的简便性。因此,在后面进行加法计算的时候就水到渠成,比较容易了。再者,也对“加法运算定律”进一步渗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