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 数学 年级 七年级 学期 (春季)课题 证明的必要性教学目标1.经历观察、归纳、验证等活动过程,在活动中明确认识事物的有效手段; 2.在活动中体会到观察、实验、归纳所得到的结论未必可靠,初步感受证明的必要性; 3.在活动中,初步树立步步有据的推理意识,发展推理能力.教学内容教学重点: 1.明确认识事物的有效手段; 2.感受证明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 感受证明的必要性,树立推理意识.教学过程一 、课前引入: 【环节 1】教师询问学生, 从视频中看到了老师, 有怎样的想法? 通过此环节,让学生感受到“观察 ”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周围的事物。但观察一定可靠吗? 进而引入下一个环节: 【环节 2】观看视频, 产生强烈的视觉冲突。 通过此环节,让学生感受到“ 眼见不一定为实 ”,那怎样才能让我们更好的认识事物呢? 引入今天的课题《证明的必要性》。 二 、探究释疑: 【环节 3】完成任务一: 图 1 中两条线段 a、b 的长度相等吗? 图 2 中的四边形是正方形吗?请你先观察,再设法 检验你观察到的结论.学生用直尺和量角器测量, 发现猜想是错误的, 进而感受到: 当观察不可靠的时候, 选 择“测量 ”的方式可以帮助我们验证猜想。 【环节 4】完成任务二: 我可以验证 64=65, 不信?请看 如图 3,有一张 8cm ×8cm 的正方形纸片,面积是 64cm2.把这些纸片按图中所示剪开成 四小块, 其中两块是三角形, 另外两块是梯形. 这 4 块纸片恰好能拼成图 4 那样的一个长为 13cm 、宽为 5cm 的长方形, 从而说明 64=65.你能探究原因吗? 图 3 图 4 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多种方法的共同点: 用“计算 ”验证了猜 想, 让学生感受到: 计算有助于我们发现事物的本质。 【环节 5】分享数学历史故事《寻找表示所有质数的公式——费马 、欧拉》 通过此环节, 让学生再次感受到计算的作用 。 同时, 数学家欧拉求实的态度和严谨的科 学精神为本节课铺垫了德育渗透 。带着这个小故事给学生的感悟, 进入下一个环节: 【环节 6】完成任务三: 代数式 n2 - n + 11的值是质数吗?取 n=0,1,2,3,4,5 试一试,你能否由此得出结论: 对于所有自然数 n, n2 - n + 11的值都是质数? 通过此环节, 让学生感受到: 不完全归纳不可靠; 举反例是我们检验错误数学结论的有 效方法 。教师进一步追问: 如果计算了好多值, 一直没有找到反例, 那是不是就能通过这些众多的例子来说明结论成立呢? 带着这个问题, 进入下一个环节: 【环节 7】完成任务四: 1.小刚发现 2 > , 3 > , 4 > , L , 由此得出一个命题: 任何一个整数都大于它的倒数, 你认为小刚得出的命题正确吗? 2.小颖在一张纸上画出一条直线, 这条直线把纸面分为 2 部分; 她在纸上又画出一条直 线, 发现这两条直线最多可以把纸面分为 4 部分.于是她猜想:“三条直线最多可以把一个平 面分为 6 部分. ”小明则认为:“三条直线最多可以把一个平面分为 7 部分. ”你认为谁的说法 是正确的?为什么? 通过此环节, 一个代数证明和一个几何证明, 将学生的思维引入高潮, 感受到: 有根有 据的推理才能让我们抓住核心, 进而更好的认识事物, 其中推理的过程就是证明 。严谨的逻 辑思维 、全面的考虑可以让我们步步为营。 【环节 8】总结探究过程: 通过以上的探究活动, 让我们发现: 观察不可靠的时候, 我们可以测量, 测量不可靠的 时候, 我们可以计算,还可以实验(动手操作), 计算不可靠的时候, 我们还可以归纳,都不 可靠的时候, 我们就来证明, 而证明可以让我们的思维更有逻辑性, 这些都是我们有效认识 事物的手段 (画圈 、画箭头, 完善板书)。 同学们, 在数学上, 我们要验证一个结论是成立 的, 最终都进行严谨的推理证明 。只有证明出来的, 才是“真理 ”, 这也是我们数学学科的 本质之一——“求真 ”。 三 、反思升疑: 【环节 9】从“知识 ”“方法 ”“思想 ”方面谈体会和收获。 板书设计:(有效认识事物) 求真 证明 归纳 (举反例) 观察 、测量 、计算 (动手操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