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数的运算》教学设计课前思考:1、引导学生在学习了四则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整理与复习。2、通过讨论、探索整数、小数和分数加减法计算方面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在讨论中认识到:不论是整数加、减法,还是小数或分数加、减法,计算时都是把相同计数单位的数直接相加、减。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复习进一步理解加、减、乘、除的意义。让学生掌握加、减法之间,乘、除法之间,加、乘法之间,减、除法之间的关系。2、对四则运算进行归类整理,打通整数、小数、分数加法计算的算理,感知数的运算的一致性。3、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教学重难点:重点: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及它们之间的联系。难点:对四则运算的算理、规律的认识和理解。教学准备:课中错题研究单、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师:同学们,知道我们这节课学什么吗?生:《整理与复习》师:嗯,孩子们,我们已经是六年级了,再过三个月就将踏入一个新的学校,那 就是一名初中生了。孩子们,我们和数学打了六年交道了,一谈起数学你能马上 想到什么?(解决问题,计算……)引出加、减、乘、除。二、交流共享(一)、四种运算的意义。1、讲故事。老师在黑板上写下8+4=12,让学生随口说出算式背后的故事。引导学生写出两个减法算式:12-8=4 12-4=8老师把 8 分成 4 和 4,又有了新的故事。4×3=12 3×4=12你能想到除法算式吗?12÷3=4 12÷4=32、说意义。师:故事太多了,讲不完,今天我们来给加减乘除画个像,你是怎么认识加减乘、除的?说说加法,什么情况下用加法?加法是要干什么?减法呢?乘法呢?除法呢?加法:把若干个不相同的部分合成一个整体。减法:把一个整体分成若干个不相同的部分。乘法:把若干个相同的部分合成一个整体。除法:把一个整体分成若干个相同的部分。【课中反思】旨在引导学生学习了四则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整理与复习,加法是在计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连续性计数,是最基本的运算。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也是加法的还原。乘法又是加法的发展,是求相同加数加法的简便运算。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也是乘法的还原,它是减法的发展,是求相同减数减法的简便运算。)(二)、四种运算的关系。师:孩子们,通过我们的努力,已经弄明白了这四种运算的意义,那现在你能把这四种运算分一分吗?你觉得加法应该和谁在一起?说说你的理由。(加和减,加和乘,加减乘都应该在一起) 那除法呢?通过错题,你有了什么新的想法?原来除法也是在做减法。小结:加减乘除的关系。【课中反思】让学生主动反思,当看到解决除法的问题也可以用减法做时,学生就会思考原来除法还是减法的简便运算。当看到错题中用个位与十位相加时,他就会解释为什么不能这样算……老师放手让学生自己打开思路,在错中思、思中辩、辩中明,明白了这是为什么。)三、错题深思六年了,我们天天和加减乘除打交道,原来它们之间有着重要的关系,这就 是我们今天第一个谈论的内容,那我们学了加减乘除要干什么?(算)真好,怎么算的事我想大家应该都会了,那我们今天再做一个讨论,为什么这样算?小组内讨论分析。学生汇报。1、整数加法 (为什么要对齐末尾?)2、小数加法 (为什么要小数点对齐?)3、分数加法 (异分母分数为什么要先通分再计算?)深思得出结论:整数加法的计算、小数加法的计算、分数加法的计算,都是要计算单位相同才能相加。师:孩子们,这虽是一节复习课,但相信你在这节复习课中也会有新的收获,谁来分享一个?【教后反思】一、“答疑解惑”的课堂墨守成规,让学生知道“是什么”大家都知道“惑”是迷惑、疑惑的意思。而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本堂课我主要想通过整理和复习,第一步使学生理清加、减、乘、除四则运 算的意义,并探究出四种运算之间的紧密联系。记得我第一次设计时并没有使用错题,在 加、减、乘、除意义的教学上很顺畅。当讲到四者的关系时,学生对加法与减法的关系;加法与乘法的关系;乘法与除法的关系,这些都理解的很透彻,也能说出个所以然来。而对于减法和除法的关系,尽管我在课堂上为学生列竖式、举例子、带着他们讨论,学生只能根据前面整理出来 的意义,说出它们都是从整体到部分,没有体会到除法是减法的一种简便运算,最终感觉是老师告诉他们:做除法就是做减法。第二步让学生打通整数、小数、分数加法计算的算理,感知数的运算的一致性。前两次磨课我都是出了三道加法题(整数、小数、分数),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请三个同学上前板演。然后带着学生一起回顾运算的方法。当我追问:“为什么要这样算”时,学生的回答是:“个位要和个位对齐,只有数位对齐了才能算;必须要先通分,不通分算不了……”让我感觉到这种设计只能让学生回顾计算方法,总是没有想到为什么要这样算?这时觉得只是我在帮学生答疑解惑,让他知道计算方法“是什么”,而他没有反思其中的道理,不知道“为什么”这样算。所以一堂课下来,我觉得有点累,而且没有达到自己想要的那种效果。二、“错题反思”的课堂“活”起来,让学生知道“为什么”通过两次磨课后,我调整了教学设计。将这两部分改成了错题研究,利用错题资源给学生创造主动学习的条件。让学生主动反思:当看到解决除法的问 题也可以用减法做时,学生就会思考原来除法还是减法的简便运算。当看到错 题中用个位与十位相加时,他就会解释为什么不能这样算 … … 老师放手让学生自己打开思路,在错中思、思中辩、辩中明,明白了这是为什么。通过这样的操作,学生思维“活”起来了,课堂气氛也“活”起来了,学生的认识也随之提高了。从“墨守成规”到“思维活跃”,从知道“是什么”到知道“为什么”,这应该是两个层次的认知。反思的教学是主动的,有目的的、持续的、周密的思考活动。这堂课虽已上了好几次,可每次都不一样,这也说明了“教育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所以每堂课都值得自己深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