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下3.1《奇偶性》表格式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五年级下3.1《奇偶性》表格式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奇偶性》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在人教版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质数和合数》中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奇数和偶数的看法以及数的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是探究两数之和的奇偶性,它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给学生创造一个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与方法的机会,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2.学情分析 本节知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奇数、偶数的意义的基础上学习的。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把已经掌握的奇数、偶数意义迁移到用数的奇偶性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中来,迁移到发现加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规律中来,进一步探索数的奇偶性。
3.目标确定 1.通过探究,知道两数之和的奇偶性。 2.能借助几何直观,认识两数之和奇偶性的必然性。 3.经历探索加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的过程,在活动中发现加法中的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在活动中体验研究方法,积累观察、猜想、归纳等思维活动经验,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推理能力。 4.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4.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探索并理解数的奇偶性。 难点:能应用数的奇偶性分析和解释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
5.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或磁性正方形教具,两种颜色的小正方形各10个(可同桌两人合用一套)。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复习概念,游戏导入教师活动 1.复习概念 (1)说说什么样的数是偶数、奇数? 指名学生回答 (2)偶数、奇数在日常生活中又叫什么数?(双数、单数)“双”是什么意思? (3)偶数是2的倍数,也就是除以2余数是几?奇数呢? 2.游戏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来做一个“翻杯子”的游戏,猜一猜杯口朝上还是朝下。 教师演示活动:拿出1个一次性杯子,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教师演示翻动杯子:开始杯口朝上,翻动1次,杯口朝下;翻动2次,杯口朝上;翻动3次,杯口又朝下;翻动4次,杯口又朝上…… 师:翻动8次后,杯口朝上还是朝下?11次呢? 师:老师没有翻,你们就能确定杯口朝上还是朝下,为什么呢? 师:杯子在翻动中,杯口的朝向确实是有规律的,跟杯子翻动的次数有关。奇数次,杯口朝下;偶数次,杯口朝上。同学们就是运用了奇偶性的规律对杯口的朝向作出了判断。生活中,还有很多问题涉及数的奇偶性。本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奇偶性问题。(板书课题:奇偶性)。学生回忆并积极思考回答 预设生:整数中,是2的倍数的数叫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奇数。 预设生:“双”的意思是一对一对,成双成对。 学生猜测后,教师翻动杯子,验证学生的猜测。 学生会判断杯口朝上还是朝下。 学生能发现翻动是有规律的,“翻动奇数次,杯口朝下;翻动偶数次,杯口朝上”。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初步感知规律。环节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验证规律,归纳总结教师活动 一、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1.阅读与理解题意。 (1)课件出示教科书P15例2。 (2)理解题意。 师: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对三个问题用算式表征,并用课件呈现。 2.举例探索,初步感受。 师:自己任意写几道两个除0以外的自然数相加的算式,看看它们的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 3.寻找依据,发现规律。 师:同学们用举例的方法发现了一些规律,这些规律是不是具有普遍性呢?想一想,可以用哪些方法进行验证? 小学生很难自主想到用图形说明,教师要给予适当的提示。 提示:可以用举例的方法得出结论,也可以用小正方形拼一拼、想一想,为什么是这个结论。可以独立完成,或者同桌合作。注意作好记录。 教师巡视指导 4.全班交流、讨论。 (1)请用举例方法的同学介绍。 教师:通过举例,得出什么结论? 教师加以板书: 偶数+奇数= 奇数 奇数+奇数= 偶数 偶数+偶数=偶数 (2))请用小正方形拼摆的同学介绍。 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介绍,教师用课件演示。结合学生的拼摆讲解尝试用字母表示数,如用2n+1表示奇数,用2m表示偶数,将数与形结合起来让学生理解。 如:奇数+偶数”就是“(2n+1)+2m=2(n+m)+1”,除以2有余数。 “奇数+奇数”就是“(2n+1)+(2m+1)=(2n+2m+2)=2(n+m+1)”,除以2没有余数。 “偶数+偶数”就是“2n+2m=2(n+m)”,除以2没有余数。 教师:刚才用图示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方法称作“数形结合”。 师:现在能总结发现的规律吗? 二、回顾与反思,验证规律。 师:这个结论正确吗? 引导学生找更大的数试一试。课件举例验证。 三、拓展提升,深化认识 师:两个自然数相加,和的奇偶性我们可以确定,如果是多个自然数相加呢? (1)偶数+偶数+偶数+…+偶数 (2)奇数+奇数+奇数+…+奇数 师:如果一组自然数相加,其中有偶数,也有奇数,在确定和的奇偶性时,该怎么办? 师小结:多个自然数相加,就看加数中奇数的个数,如果加数中有奇数个奇数,和就是奇数;有偶数个奇数,和就是偶数。 四、运用规律,内化规律 1.解决基本问题。 2.解决生活问题。 课件出示教科书P17“练习四”第6题。 3.拓展延伸。 课件出示教科书P16“练习四”第4题。 教师引导发现规律:奇数×奇数=奇数 偶数×偶数=偶数 奇数×偶数=偶数 4.数学文化。
(1)课件出示教科书P17“你知道吗?”,介绍“哥德巴赫猜想”。 (2)两人一组,根据“哥德巴赫猜想”玩玩教科书P17第7题中的游戏。.学生活动 有的学生将题目用自己的语言叙述一遍;有的学生说,题目让我们去探索奇数、偶数的和。 学生自主写算式计算,再展示交流。 学生写出不同的算式进行计算,并交流自己的发现。学生会发现:一个奇数加一个偶数,和是奇数;一个奇数加一个奇数,和是偶数;一个偶数加一个偶数,和还是偶数。 学生分组探究,有的小组继续举例,用算式说明。 有的小组用小正方形拼摆试试,拼摆的小组遇到困难,教师及时给与指导。 学生汇报结果 学生汇报结果 学生用算式和语言表示自然数和的奇偶性规律。 学生找更大的数试一试。课件举例验证 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探究,如举例、画图、用字母推理等等,会发现:不管多少个偶数相加,和都是偶数;奇数个奇数相加和是奇数;偶数个奇数相加和是偶数。小组讨论后交流探讨。 学生预设:看这组数中有多少个奇数。因为不管多少个偶数相加,和都是偶数,不影响计算结果的奇偶性。如果这组数中有奇数个奇数,和就是奇数;有偶数个奇数,和就是偶数。 学生自主解答。 全班交流展示,课件呈现解答过程。 (1)学生自主解答。 (2)同桌交流。 (3)集中评价。 学生预设:30是偶数,分成甲、乙两队,也就是甲、乙两队的人数和是偶数。偶数个奇数的和是偶数,如果甲队人数为奇数,乙队人数也一定是奇数;多个偶数相加其和为偶数,如果甲队人数为偶数,乙队人数也一定为偶数。 (1)学生独立探究积的奇偶性。 (2)全班展示交流。 有了前面的探究经验,学生都会举例探索,发现规律 两人一组,根据“哥德巴赫猜想”玩玩教科书P17第7题中的游戏。 随堂检测 1.不计算你能判断下列算式的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吗 10389+2004 11387+131 268+1024 3721+2007 22280+102 38800-345 2.填“奇数”或“偶数” 2+10+18 4+8+10+12 ( ) 十个偶数相加的和是( ) 2+4+6+8+10+……的和是( ) 11+13+5 7+9+15+15 十个奇数相加的和是( ) 1+3+5+7+9+……的和是( ) 1+2+3+4+5+6+……100的结果是( ) 3.30 个学生要分成甲、乙两队。如果甲队人数为奇数,乙队人数为奇数还是偶数?如果甲队人数为偶数呢?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运用叙述、举例、图示等方法验证发现的规律,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积累探究经验。然后利用两数相加的经验,进行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探究多个数相加的和的奇偶性,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环节三:回顾与反思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探究我们获得了什么新知识?采用了什么样的研究方法?有什么体会?你们还想研究什么问题? 数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实际是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的。只要我们大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多用眼观察,多用脑去想,更重要的是多用手去做的话。数学知识就非常简单了。
板书设计 奇偶性 奇数+偶数=奇数 奇数+奇数=偶数 偶数+偶数=偶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