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下7.2复式折线统计图表格式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五年级下7.2复式折线统计图表格式教案

资源简介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第二课时复式折线统计图 主备人
1.教学内容分析(分析本课时教学内容在单元中的位置,学习内容对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功能价值,蕴含的正确价值观念等。)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年级数学下册《折线统计图》第106.107页例2 本课主要引导学生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学会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根据数据的变化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合理的推测。 2.学情分析(分析学生与本课时学习相关的学习经验、知识储备、学科能力水平、学生兴趣与发展需求、发展路径等。) 本课让学生学习了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到当要同时比较两组数据时,比较适合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让学生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优点以及与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异同。
3.目标确定(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指向学科核心内容、学科思想方法,描述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后应达成的目标。目标要站在学生角度制订,应用行为动词,如描述目标的了解、理解、掌握、应用;描述过程的经历、体验、探索等。要求具体、可操作。) (1)引导学生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能根据数据的变化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合理的推测。 (2)在统计过程中,培养学生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通过小组的交流协作,培养合作学习的精神。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知道统计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和方法。
4.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 难点:根据数据的变化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合理的推测。
5.学习活动设计(分情境导入、合作探究、模型建构、课堂检测、总结反馈几个步骤。其中课堂检测部分要作为一个重点,精心设计习题,穿插在各个教学环节。) 环节一:激趣导入教师活动(教学环节中呈现的学习情境、提出驱动性问题、学习任务类型等) 谈话: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尤其是上海,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就进入了老龄化。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是重要的 影响因素。要想了解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是怎么变化的?我们可以怎么做呢? 师:那怎么调查统计呢? 师:全国的数据肯定很大,我们可以从具有代表性的城市 —上海开始调查。 而且要想了解出生人数和死亡人口数是怎么变化的,应该多调查一些年份,至少要10年,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学生活动(学生在真实问题情境中开展学习活动,与教的环节对应) 生:调查,统计 生:先调查一下近几年中国的出生人口和死亡人口的数据,然后再做分析。设计意图:(简要说明教学环节、学习活动等,组织与实施意图,说明活动对目标达成和学生发展的意义,说明如何在活动中达成目标,关注课堂互动的层次与深度) 谈话引入影响人口数量的两个重要因素: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为后面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学习做好铺垫。环节二:自主活动,探究新知教师活动 (一)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 1.出示课本106页上海出生人口数统计图 师问:这幅折线统计图给我们呈现了哪些信息呢 四人为一小组,请仔细观察,把自己获得的信息与组里同学交流一 下吧。 师:谁愿意把你们组获得的信息和全班同学交流一下 师;孩子们你们非常善于观察,也会大胆的预测,这是非常好的学习习惯。 2 .出示上海死亡人口数统计图。这是2001- -2010 年上海死亡人口数统计图 师问:仔细观察看看上图,你又能从图中获取到哪些信息 师引导:同学们你们刚才获取了很多有关上海市近十年来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的信息,现在老师想知道上海市哪-一年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相差最大,分别观察两幅图不太容易比较出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的情况。怎样比较更加方便 师:为了方便比较,我们的确可以把两幅单式折线统计图合并为一幅,这正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板书:复式折线统计图 (二)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 1.师:怎样合并为一幅呢 把你的想法画在下图中。 2.汇报交流:①对比有图例的和没有图例的,问:瞧,这两幅图有什么区别? 师:那你觉得有图例好呢,还是没图例好呢? 师:除了图例,你还注意到什么? 师:同学们,你们思考问题的方式很缜密,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习惯。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注意什么? 师:嗯,这和单式折线统计图要求一样,谁再来给大家完整的总结一下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绘图步骤呢? 2.课件演示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画法 师:说的太好了,先要明确统计图的横轴和纵轴各表示什么数量,每一小格表示多少,再写标题和图例,最后绘制折线统计图的主体部分,主体部分的绘制和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做法是一样的,先描出一组数据的点标出对应的数据,然后连线,再描出另-组数据的点标出对应的数据然后连线。 [板书:标题、图例、描点、标数据、连线] 像上图那样,用两条不同折线表示两组不同数据的统计图叫做复式折线统计图。 (三)分析统计图 师:观察复式折线统计图,你能说说上海出生人口数、死亡人口数的变化趋势吗? 师:每年的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师:我们把这种情况叫做负增长,出示107小精灵的话。 师:结合全国2001年~2010年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的统计表,你能发现什么共同的规律 你预测会发生什么? 师:那复式折线统计图与 单式折线图有什么不同 请小组内先讨论一下 师:有答案了吗?谁先来说一说? 学生活动 学生观察情景图,找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学生小组内交流 生:我注意到横轴表示2001到2010年10个年份,纵轴表示每一年的人口数 生:我看到上海人口总体是呈上升趋势的 生:2006年到2007年人口增长的很快,2004年到2006年人口基本不增长 生:我预测到2011年人口不会达到11万人 生:2009到2010年上海市死亡人口数变化不大 生:2006到2008上海市死亡人口数变化最大 生:我预测2011年上海市死亡人口也会维持在10.87万左右 生: 有复式条形统计图,也应该有复式折线统计图吧 生:我们可以把两幅单式折线统计图合并为- 一幅 学生独立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 生:第二幅图右上角有个图例 生:有图例的更能清楚的看清两组折线统计图分别表示什么 生:两个折线统计图可以采用不同颜色绘制,这样更清晰 生:还要修改统计图的名称,改为上海市出生人口和死亡人口统计图,因为现在这个图表示两项内容了 生:在横轴和纵轴 上说明分别表示什么 生:①写统计图的标题;②绘制横轴和纵轴;③标明图例;④描点连线。 生:上海市的出生人口数变化较大,总体呈上升趋势; 生:死亡人口数比较平稳,变化幅度较小,总体也呈上升趋势。 生:出生人口总体上升,死亡人口2007年以后基本维持不变逐年分析。 生:每年的出生人口数都比死亡人口数少 齐读小精灵话 生:全国2001年~2010年出生人口数整体呈下降趋势,死亡人口数整体呈上升趋势。 生:如果照此下去,全国人口也可能出现负增长。 生1:复式条形统计图不但能表示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还可以比较两组数据的变化趋势。 生2:单式折线统计图只有一条折线,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两条折线 生3:单式统计图没有图例,复式折线图有图例。这是最直观的不同 设计意图 1.通过让学生分别观察比较上海市出生人口和死亡人口统计图,让学生意识到如果要同时知道上海市哪一 年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相差最大,分别观察两幅图不太容易,激发认知冲突,从而引入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学习。 2.在学习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时,让学生亲历绘制过程,然后在交流汇报中让学生体会到由于有两组不同的数据,可以采用不用的颜色表示,而且要设置图例,这样两组数据更加直观清晰,学会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 3.组织学生比较单式折线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异同,让学生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优点。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让学生能根据数据的变化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合理的推测。环节三:巩固拓展:随堂检测教师活动 刚才我们可以根据不同折线的高低,缓陡升降比较两个统计对象的数量差距,增减变化 等,现在就请同学们把刚才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吧!帮助我们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出示2015 年龙潭湖庙会和地坛庙会游览人数统计图。) (1)游览两个庙会的人数分别在哪一天到达峰值,然后开始下降? (2)哪个庙会的游览人数上升得快,下降得也快? (3)假如明年要游览庙会,你认为哪天比较好? 从统计图中,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学生活动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汇报设计意图:在练习中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提高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环节四:总结反馈教师活动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布置作业:练习两道题第109页练习二十六,第5题。学生活动 生;我知道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它不仅能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多少和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还能更方便地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生:我学会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它与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基本相同,只是用不同的图例表示不同的量。 生独立完成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形成知识体系,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随堂检测: 课本109页第4题 根据统计图,你能判断一年气温气温变化的趋势吗? (2)有一种树莓生长期为5个月,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7~10摄氏度,这种植物适合在哪个地方种植? (3)小明住在乙地,他们一家要在“十一”黄金周去甲地旅游,你认为应该做哪些准备?
板书设计(板书完整呈现教与学活动的过程,最好能呈现建构知识结构与思维发展的路径与关键点。可以是文字、图表、思维导图等不同形式。) 复式折线统计图 标题. 图例 描点 标数据 顺次连线 优点:便于比较两组数据的差距和变化趋势。
教学反思与改进(教与学的经验性总结,基于学情分析和目标达成度进行对比反思,教学自我评估与改进设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