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人民教育出版社 生物学选择性必修 1 稳态与调节 第 4 章免疫调节(第 1 课时)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学《选择性必修 1 稳态与调节》 第 4 章第 1 节的内容。本节课作为本章的开始, 需要从本章系统的视角, 带领学 生认识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 能。从系统的角度看, 免疫系统的组成是免疫调节的结构基础, 为后面学习特异 性免疫和应用奠定了基础。免疫功能是本节的难点, 教材中每项功能都分别从正 反两方面进行阐述, 可结合三道防线和生活中的病例, 帮助学生进行理解。最后 认同人体的免疫能力有一定的限度, 从而养成讲究卫生、体育锻炼等健康生活的习惯。2.学情分析免疫的相关内容在初中教材中已经有所涉及,学生对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 控、扁桃体发炎等有一定的生活体验, 但免疫调节的内容较抽象, 需引导学生探 究性学习, 通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思考讨论后总结学习经验。通过对免疫功 能的学习, 引导学生从自身出发,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提高科学防疫意识, 提升社会责任感。3.学习目标(1)通过人体抵御并清除病原体的过程,说出免疫系统三道防线的内涵;总结并区分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2)结合免疫防线,说明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的概念和相互关系,构建免疫系统的组成。(3)通过资料分析,概述免疫系统的功能。(4)知道免疫力有一定的限度,认同劳逸结合、积极锻炼等健康生活方式。4.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免疫系统的组成教学难点:免疫系统的功能5.开放性学习环境采用多媒体呈现资料和图片,提前制作好教学道具,以备学生上课使用。(温习神经—体液调节,并为免疫调节维持机体稳态的学习做铺垫。) (情境导入) (通过观察、获取信息,提升归纳总结的能力。) (回顾免疫调节的三道防线) (基于事实,阐明人体生物学构造。) (构建免疫系统的组成模型) (团队合作,通过小组展示, 共同完成免疫细胞的知识构建。) (通过建模梳理概念之间的关系。理解模型演示的过程,进行思考讨论, 加强对特异性免疫的理解,渗透科学思维。) (基于系统结构,阐明生物学功能。从正反两方面, 辩证解释生命现象。) (免疫系统的功能) (渗透结构与功能观、稳态观与平衡观。) (总结提升) (提升健康生活、科学防疫的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6、教学环节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素养发展通过扁桃体发炎的 亲身经历引发思考, 对免疫调节的学习 产生兴趣。根据视频讲解伤口感 染化脓的原因,回顾 初中旧知,总结人体 的免疫防线。学 生 自主 阅读教材 p67,说明各免疫器官 的作用及分布。结合教材 p68,小组 内合作学习,完成任 务卡中表格信息,对 四种免疫细胞进行区 分。模型演示两种病毒的 抗原与相应抗体特异 性结合的过程。引发 讨论,阐明特异性免 疫的特点。概括免疫系统针对外 界病原体,体现出的 防御功能,结合生活 实际,理解功能强或 弱造成的负面影响。分析资料,概括免疫 系统对待内部威胁发 挥的功能。梳理本课知识点,学 生表明提高免疫力的 方式和方法。7.教学过程学习 任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情境 导入 人体 免疫 的三 道防 线 【新课导入】当患流行性感冒时,机体会产 生一系列的感冒症状, 医生在做检查时首先 会观察扁桃体的状况。扁桃体发炎表明机体 遭受了病原体感染,前面学过的神经系统、 内分泌系统无法消灭病原体。清除病原体需 要依靠免疫系统。本课将探究免疫系统抵御 病原体并维持机体稳态的过程。 引出本课任务: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一、人体免疫的三道防线(活动 1-1) 【创设情境】健康人体被病原体包围着,人 体直接接触病原体的器官是皮肤。图文展示 人体健康皮肤和烫伤感染化脓的皮肤,提出 问题: 1. 健康的皮肤具有什么作用? 2. 伤口化脓是怎么回事,有哪些细胞参与免 疫? 【视频解析】说明抗原、吞噬细胞的概念及 特点。 【小结】人体第一道、第二道防线的组成。 如果病原体突破了人体的前两道防线,那么 机体又该如何应对呢? 引出人体免疫的第三道防线:免疫器官和免 疫细胞等。 联系生活情 境,引发思考, 导入新课学 习。 回顾初中人体 三道防线的知 识,联系情境, 思考问题。 结合自身体 验,带入情 境,激发学 生探究学习 的兴趣。 结合旧知进 行深入学 习,由人体 免疫防线引 出免疫系统 的组成。二、免疫系统的组成(活动 1-2) 人体在健康状况下,感受不到免疫系统的存 在,但当人体收到病原体的侵害患病后,会 有很多症状表现,如扁桃体发炎、淋巴结肿 大等。任务 一: 免疫 系统 的组 成 【学生活动 1】结合问题串, 自主阅读教材 67 页的内容,说明免疫器官的分类、分布和作 用。 【学生活动 2】骨髓是各类免疫细胞的发源 地,小组内合作学习并讨论,完成任务卡: (1)区分几种重要的免疫细胞。 细胞名称来源分布作用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B 细胞T 细胞【随堂小练】学生代表通过连线的方式,描 述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的概 念和相互关系,构建并解释免疫系统的组成 模型。 【资料分析 1】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康复者的血 清中含有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抗体,将其注 射到其他患者体内,抗体可以与新型冠状病 毒结合使其失活。 提出问题:抗体是什么?抗体如何使病毒失 活? 【模型演示】淋巴细胞分别识别新型冠状病 毒和流感病毒的抗原信息,分化产生专门对 抗不同病毒的抗体,演示两种不同的抗原抗 体特异性结合的过程。 流感病毒抗原抗体模型 新冠病毒抗原抗体模型 【思考讨论】人体第三道防线与前两道防线 相比,有何特殊之处? 自主阅读, 小组合作讨 论,完成任务 卡。 小组代表上台 展示任务卡, 发现问题并改 正。 学生上台梳理 各概念之间的 关系,构建免 疫系统结构模 型。 尝试理解特异 性免疫的特 点,归纳总结 两种免疫的区 别与联系。 分 析 问 题 串 ,发现问 题 、解决问 题 ,进入核 心知识点探 究。 小组合作共 同学习,从 问题中梳理 免疫系统的 组成。 增强信息的 分析处理能 力,加强逻 辑关系训 练。 通过模型展 示,引导学 生深入学 习。任务 二: 免疫 系统 的防 线及 功能 总结 提升 小结: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区别与 联系。 三、免疫系统的功能(活动 1-3) 【提出问题,分组讨论】 (1)结合免疫系统的三道防线, 说明免疫系 统有什么功能? (2)影响人体健康, 破坏内环境稳态而使人 致病的危险因素除来自外界的病原体外,还 可能有哪些内部威胁? 免疫系统是如何应 对、处理的?免疫自稳的功能紊乱又会造成 怎样的后果? 【资料分析 2】癌细胞的产生和清除—— 每个人体 内都存在原癌基 因和抑癌基 因, 当致癌因子不断增多, 会诱发基因突变, 正常的细胞转化为癌细胞。虽然人体会产生 癌细胞,但很多人仍然可以正常生活, 因为 强大的免疫系统可以识别、清除突变的细胞, 防止肿瘤的发生。 (3)这又体现了免疫系统的什么功能 如果 功能紊乱又会对机体造成什么影响? 【阶段小结】说明免疫系统的功能。 【资料分析】自新冠疫情以来, 全球已有超 6 亿患者, 同样是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为什 么有些人轻症且能很快自愈,而有些人却是 危重症患者,甚至出现生命危险? 【生活实践】根据免疫系统的组成,举例说 明生活中如何科学地提高自身免疫力。 养成卫生习惯 营养均衡 注射疫苗 【当堂反馈】随堂练习 学生联系生 活,总结免疫 防御、免疫自 稳和免疫监视 三大功能。 分享提高免疫 力的方式方法。 形成结构、功能 观。 基于事实构 建免疫系统 功能这一重 要概念。 认同免疫力 的局限性, 从个人出 发,提升健 康防护意识 和社会责任 感。8.板书设计一、组成1.免疫器官4.1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中枢免疫器官周围免疫器官(吞噬细胞) (2.免疫细胞){ 淋巴细胞3.免疫活性物质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B 细胞T 细胞二、功能免疫防御 免疫自稳 免疫监视9.课时作业设计作业设计 课时作业: 1.完成教材课后习题及同步练习题(科学思维) 2.查找资料,了解免疫系统组成和功能的最新进展,形成小的调查报告。(科学 思维、科学探究) 3.制定一份适合自己的健康生活规划书。(社会责任) 评价方式: 1.纸笔测验(通过正确率反应学生对于知识点理解掌握情况) 2.调查报告(调查报告的科学性)10.教学反思本节课从同学们的自身经验出发, 通过学生观看视频发现问题、阅读分析材 料、小组合作完成任务卡、教师展示模型等有效的教学方式, 在充分发挥学生的 主动性的基础上, 激发学习热情,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并进行成果展示, 在探究性 学习中,构建知识模型。并通过所学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达到社会责任的升华。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概念模型构建贯穿课堂,提升深入学习能力。通过问题串的巧妙设计, 共同学习发现问题, 逐步解决问题并发展学生 的科学思维。构建概念模型能使抽象概念具体化, 帮助学生直观理解知识网 络, 梳理各概念间的复杂关系, 既可以让学生对知识形成整体认识, 又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学习的方法,进行深入学习。2、模型直观演示,轻松解决难点问题。制作抗原抗体 3D 打印模型并直观展示,激发学习热情,使抽象知识形 象化, 帮助学生理解的基础上, 引发思考、讨论、归纳总结特异性免疫特点,解决了本课难点,并为特异性免疫的新知学习奠定基础。3、强化证据意识,科学解释生命现象、总结生命规律。教学中关于免疫功能的讲解, 先提供科学资料证据, 加强学生的共情力 和理解力,再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能够基于生物学事实科学解释生命现象,思考讨论后逐步发展科学思维、总结生命规律。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这些方法有助于学生逐步理解知识体系, 但由于本课概念较多, 概念之间也有重合内容, 所以在学生对知识理解的连 贯性方面或多或少存在影响, 在课后会积极改进细节, 期待有效的整合和设计,以达到课堂内容的整体性、连贯性和全面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