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什么是面积》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实例和画图活动,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2、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以及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教学重点:结合具体实例和画图活动,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教学难点:1、理解图形面积的含义。2、能够正确的判断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一、创设情境引入:同学们,现在到了什么季节?春天树木、小草都长出了嫩绿的叶了。今天早晨下起了小雨,老师打着伞一路走来,看到路边的小树叶变得更绿更清新可爱了,于是,我做了四片树叶,可还没来得及涂颜色,想请几个同学做一个涂色的小游戏。自己选一片涂色,要涂匀,大家准备好了吗?图完的同学想一想,从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同学们说的非常好,树叶的表面有大有小,树叶的面小,先涂完的机会就大,树叶的面大,用的时间就多,非常感谢这四位同学帮助我们悟出这个道理。二、初步感知面积概念(一)认识物体的表面。1、很多物体都有表面,欣赏“物体的表面“课件出示。2、现在在我们的身边就有很多物体,我们来找一找摸一摸它们的表面,好吗?就从我们最亲密的朋友数学书开始吧!摸数学书的封面,再摸课桌面,这两个面哪个大?哪个小?摸文具盒的上面,校牌的正面,哪个面大呢?刚才我们看到的摸到的都是物体的表面,这些面有的大有的小,每一个面都有它确定的大小,可千万不要小看了这些面,因为数学王国里的一位新朋友就隐藏在其中,这些面的大小都有一个新名字——面积。(板书课题:面积)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封面的面积,课桌面的大小就是桌面的面积,谁的面积大?3、比一比,师与学生的手掌,怎么样?有什么发现?同桌比4、你能举一个面积大小比较的例子吗?5、给黑板上的树叶排排队。(1)1元硬币和5角硬币。(2)数学课本的面和数学练习本的面。我们在比它们的什么?(生:面的大小)小结:通过观察、操作与比较我们知道了物体表面怎样?(面有大有小)三、结合具体实例说说面积的含义。①描一描:选一样刚才摸过的物体,把它的面描在白纸上。说明:(找出学生描的几个图形,贴在黑板上)我们把这些物体的表面描在纸上,就成了平面图形了。这些图形有的大,有的……,图形也有大小,我们把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什么?②比一比:出示两组平面图形,让学生比一比面积的大小。③说一说:现在谁能说说什么叫做面积?(齐读面积的定义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就叫做这个物体的面积。黑板表面的大小是黑板面的(面积),谁能把这句话完整地说说。课本封面的大小呢?(多指名几个人说)回忆一下,你刚才摸的是物体哪个面的面积?能照样子说说看吗?(指板书)四、联系生活拓展。你能举例说说生活中其他物体表面的面积吗?能比比它们的大小吗?(先小组说,再集体交流。)小结:看来面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还是很普遍的,只要大家多注意观察,就会发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五、动手做一做:1、老师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两个面描在了纸上。出示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让学生比较谁的面积大,谁的面积小。我们先猜一猜它们两个谁的面积大一些呢?这都是我们的猜测,可在数学王国里有一项严格的规定,任何一个结论都要进行科学的验证。2、体验借助工具比较图形的大小的方法。①学生拿出剪好的一个正方形和长方形(附页2中图5)②小组活动。(教师在这里不要给予学生过多的提示,只是让学生选择学具袋中或身边的工具进行测量)③学生汇报。(强调:比较面积的大小可以用多种方法,尤其是可以借助工具进行比较大小,在用画格子,数格子的方法时,所画的每一个格子的大小应一样大。)六、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知识?(面积、面积的含义、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教学反思:1、充分为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空间,让学生去亲身感受、亲自动手、亲自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参与度。如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让学生比一比数学书表面和练习本表面、教师手掌面和学生手掌面、两个正方形的面的大小,然后通过对比较过程的小结来理解面积的含义。2、及时地去发现并认可学生思维中闪亮的火花,灵活处理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课堂生成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值得深思和改进之处。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大小这一活动有多种比较策略,在交流策略时,大部分的学生用了摆硬币的方法,只有少数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选择其他的比较策略。反思其原因,可能是课前准备时,教师让学生准备好硬币,使学生认为准备硬币就是拿来比较两个图形的大小的,这无形中给学生造成了一种思维的暗示和限制;如果课前教师让学生准备的比较工具更多样一些,可能学生的思维会更宽阔,比较的策略也会更加丰富多样。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