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小学数学 年级 一年级 学期 春季
课题 摆一摆,想一想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猜测等活动,学生加深对100以内数的认识,进一步巩固数位和位值的概念。
2.通过探究圆片个数与所摆出的数的个数之间的关系,学生学会发现规律,并能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归纳能力。
3.通过操作活动,学生体会有序思考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数学的奥秘,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数位和位值的概念,体会有序思考的价值。
教学难点: 进一步理解数位和位值的概念。
教学过程
环节一:初步操作,用3个圆片摆数。 1.对比中,初步感受位值思想。 问题1:拿出3个圆片,可以表示什么数? 问题2:把3个圆片都摆在数位表上,还能表示什么数? 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 教师出示课件,演示交流。 小结:圆片摆在数位表上的不同位置,表示的意思是不同的,摆在个位表示的是有几个一,摆在十位表示的是有几个十。所以,把圆片摆在不同的数位,就可以表示不同的数。 【设计意图:通过3个圆片在数位表上摆数,前后对比中,体会同样数量的圆片摆在不同的数位上可以表示不同的数,加深对数位及位值概念的理解。】 2.操作中,初步体会有序思考。 问题1:怎么摆才能不重复不遗漏地摆出所有的数呢? 问题2:仔细观察这两种方法,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独立思考,规范语言。 教师出示课件,演示交流。 小结:无论是从小到大,还是从大到小,都是先把所有的圆片都摆在一个数位上,然后一个一个往另一个数位上移。这样有序地思考可以帮助我们不重复不遗漏地摆出所有的数。 【以“如何摆才能不重复不遗漏地摆出所有的数?”引发学生思考,同时,以表格对比、动态演示将有序摆圆片的过程直观展示出来,异中求同,初步体会有序思考的价值。】 环节二:深入探究,用4个圆片摆数。 1.展示中,建立具体与抽象间的关系。培养初步抽象思维。 问题1:用4个圆片摆数,有序地摆一摆,摆好后画一画、写一写记录在表格里。 问题2:明明不用摆圆片直接写出了5个数,他是怎么想的? 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 教师出示课件,演示交流。 小结:用数的组成写数真是个好方法。 【联系数的组成,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建立具体摆数与抽象写数之间的关系,架起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桥梁”。 2.交流中,进一步感受有序思考的价值。 问题1:仔细观察摆出的5个数,还有什么发现? 问题2:为什么相邻两个数之间都相差9? 学生独立思考,规范语言。 教师出示课件,演示交流。 小结:个位上的数字加十位上的数字等于圆片的个数。 【通过引导学生发现数字内部的规律,感受数形结合之美,进一步体会有序思考的价值,同时为抽象写数作好铺垫。】 环节三,只想不摆,用5个圆片摆数。 问题:不摆圆片,你能直接写出用5个圆片表示的数吗?有困难的同学可以用圆片和数位表帮忙哦。 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 教师出示课件,演示交流。 小结:用数的组成写数,能写得既对又快。 【通过只想不摆,让学生尝试抽象写数,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同时,分层教学,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借助数位表和圆片,边摆边写。】 环节四:整理练习,尝试发现规律。 练习1:如果接着往下摆,6个圆片可以摆出几个数呢? 练习2:又跑来一串数字,它们是用几个圆片摆出来的? 练习3:不摆圆片,你能直接写出用7个圆片和9个圆片表示的所有的数?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练习。 教师出示课件,演示交流。 小结:用1-9个圆片摆数,圆片越多,摆出的数也越多,而且每次摆出的数都比圆片数多1。 【通过探究圆片个数与所摆出的数的个数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学会发现规律,并能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归纳能力。同时,巩固练习,让学生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问题,体会规律的重要性。】 环节五:拓展延伸,引发思考。 问题1:10个圆片可以摆出几个数呀? 问题2:11个、12个……圆片摆出的数还能在这张百数表上找到吗? 小结:用10个圆片摆数的时候,不能把10个圆片都放在个位或者十位,因为一个数位最多只能摆9个,满十就要进位的,去掉这两种情况,10个圆片就只能摆出9个数。 【10个圆片为什么只能摆出9个数?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在操作中进一步深刻理解位值思想,同时引发探究新规律的学习热情。】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