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 高中数学 年级 高二 学期 秋季课题 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教科书 书 名:普通高中教科书数学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学目标1.理解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并应用; 2.会用坐标法解决简单的几何问题。教学内容教学重点: 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教学难点: 坐标法的应用教学过程1.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问题1:在数轴上已知两点A、B,如何求A、B两点间的距离? 问题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能否利用数轴上两点P1(x1,y1),P2(x1,y2)间的距离求出任意两点间距离? P1(x1,y1),P2(x1,y2)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问题3:当x1=x2或y1=y2时,|P1P2|=?请简单说明理由. 考考你: 1.已知点P1(4,2),P2(2,-2),则|P1P2|= . 2.已知△ABC三个顶点的坐标分别为A(-3,1),B(3,-3),C(1,7),试判断△ABC的形状. 2.坐标法应用 例:如图,在△ABC中,|AB|=|AC|,D是BC边上异于B,C的任意一点, 求证:|AB|2=|AD|2+|BD|·|DC|. 1.坐标法解决几何问题时,关键要结合图形的特征,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坐标系建立的是否合适,会直接影响问题能否方便解决.建系的原则主要有两点: (1)让尽可能多的点落在坐标轴上,这样便于运算; (2)如果条件中有互相垂直的两条线,要考虑将它们作为坐标轴;如果图形为中心对称图形,可考虑将中心作为原点;如果有轴对称性,可考虑将对称轴作为坐标轴. 2.利用坐标法解平面几何问题常见的步骤: (1)建立坐标系,尽可能将有关元素放在坐标轴上; (2)用坐标表示有关的量; (3)将几何关系转化为坐标运算; (4)把代数运算结果“翻译”成几何关系. 考考你: 已知正三角形ABC的边长为a,在平面ABC上求一点P,使|PA|2+|PB|2+|PC|2最小,并求此最小值. 3.课堂小结 (1)P1(x1,y1),P2(x1,y2)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2)利用坐标法解平面几何问题常见的步骤: (1)建立坐标系,尽可能将有关元素放在坐标轴上; (2)用坐标表示有关的量; (3)将几何关系转化为坐标运算; (4)把代数运算结果“翻译”成几何关系.备注:教学设计应至少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三个部分,如有其它内容,可自行补充增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