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7.3 等比数列 教学设计(表格式)2023-2024学年高二高教版中职数学拓展模块 一(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7.3 等比数列 教学设计(表格式)2023-2024学年高二高教版中职数学拓展模块 一(下册)

资源简介

7.3 等比数列
授课 内容 7.3等比数列 课时安排
授课 教师 授课 班级
教 材 分 析 授课类型
等比数列是-种特殊的数列,它有着非常广泛的实际应用:如存款利息、购房贷款、资产折旧等一些计算 问题。教材将等比数列安排在等差数列之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
教 学 目 标 及 重 难 点 知识目标 1. 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掌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掌握等比中项的概念. 2. 逐步灵活应用等比数列的概念和通项公式解决问题. 3. 理解并掌握等比数列前n 项和公式,并会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问题.
能力目标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培养学生类比分析的能力.通过本节学习和运用实践,培养学生应用意识,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逐步熟练等比数列通项公式与前n 项和公式的综合应用,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思政目标 在等比数列数列的教学中,计算机病毒的传播方式是学生需要了解的常识,而病毒每次传播的电脑数恰好构成等比数列,可让学生加深了解。 在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综合应用中,银行存款的“零存整取” 方式与银行贷款的“复利计息法”计算利息两种存取方式,将数列知识与专业知识结合,促进学生专业素养的发展。结合学生的职业,有机渗透职业精神教育,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精神,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情感目标 1.通过对等比数列概念的探究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2.通过本节学习和运用实践,培养学生应用意识,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等比数列的概念及通项公式和等比数列前n 项和公式的应用 教学难点 灵活应用等比数列概念及通项公式解决相关问题以及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和灵活运用
教 学 策 略 本节课主要采用类比教学法和自主探究教学法.充分利用现实情景,尽可能地增加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实践性.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让学生在等差数列的基础上用类比的方法自己去分析、探索,在探索过程中研究和领悟得出的结论,从而达到使学生既获得知识又发展智能的目的.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堂实施 一、 创 设情 景兴 趣导 入 问题1:在《庄子》中有这样一句话:“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谁能翻译一下这句话什么意思 有这句话我们又能得到怎样的数列呢 意思是:一尺长的木棒,每天取它的一半,永远也取不完。 它们排成1, 问题2:现在计算机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并使用,计算机病毒也随之猖狂。有一种计算机病毒是通过邮件传播的,由病毒制造者发送病毒为第一轮,邮件接收者发送这个带有病毒的邮件为第二轮,假设每一轮都会有20台计算机被感染。那么这样一轮一轮传播下去能够形成怎样一个数列 1,20,202 203,..… 问题3:《孙子算经》中“出门忘九堤”:今有出门重九堤,堤有九木,木有九枝,枝有九巢,巢有九禽,禽有九雏,雏有九毛,毛有九色,问巢有几何? 巢的数列构成以9为首项,9为公比的等比数列模型,
由等比数列通项公式可知:巢的数量为:a4=9×93=94=6561,
故答案为:6561. 现在我们分析一下他们的特点和共同特征。 创设情境,让学生认识数列,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漫长的数学发展的过程中,有许多有趣的小故事,可以把这些数学史内容以讲故事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基于学生未来都需要使用计算机,教师在融入“课程思政”教育时,可结合计算机病毒的传播方式,引导学生探究其中涉及的数列知识,在深化数列知识学习的基础上,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发展
课堂实施 二、 动 脑思 考探 索新 知 概念形成 观察以下下数列有什么特点? 1,2,4,8,16,32,, 5,25,125,625,; 6, -12,24,-48,; 1.等比数列的定义 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前一项的比都等于同一个常数,则这个数列叫做等比数列,这个常数就叫做等比数列的公比.公比通常用字母“q”表示. 注意: (1)求公比q一定要用后项除以前项,而不能用前项除以后项; (2)等比数列中,各项和公比均不为0; (3)q= 1时,{an}为常数列. 2.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由等比数列的定义可知 , 即,得到 进而获得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根据这个通项公式,只要已知首项a1和公比q,便可求得等比数列的任意项an. 事实上,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中共有四个变量,知道其中三个,便可求出第四个. 3.等比中项的定义 一般地,如果a,G,b 成等比数列,那么G 叫做a与b的等比中项. 4. 等比中项公式 如果G 是a与b的等比中项,则 G 2 = a b ,即G =±. 容易看出,一个等比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有穷等比数列的末项除外)都是它的前一项与后一项的等比中项. 教师通过操作课件、讲解概念及例题,引导学生学习新知. 结合等比数列定义,归纳得出结论. 类比等差中项的探究过程根据等比数列的定义探究等比中项公式. 通过观察一些等比数列,引导学生发现等比数列的特点和规律,并归纳总结出等比数列的定义. 通过等比数列通项公式的探究,引导学生感受类比、函数、方程等数学思想方法. 通过等比中项公式的探究,引导学生感受类比、方程等数学思想方法.
课堂实施 三、 巩固知识典型例题 例1 在等比数列中,. 解 由已知可得 , , , 所以, , . 例2 在等比数列中,. 解 由等比数列通项公式 可得 所以,. 例3 在2和162之间插入3个数,使它们和这两个数成等比数列,求这三个数. 解 设等比数列其中. 由,得,解得. 当时, ,,; 当时, , ,; 所以,三个数是6,18,54或. 例4 求 和 的等比中项. 解 设是 和 的等比中项,则 , , 解得 , 所以, 和 的等比中项是. 例5 已知三个数成等比数列,它们的和是7,积是8,求这三个数. 解 设这三个数分别为 ,其中是公比, 由这三个数的和是7,积是8,可得 , 解得 或 , 当时,三个数为 1,2,4; 当时,三个数为 4,2,1. 所以,所求三个数为1,2,4或4,2,1 通过例题,强化学生对等比数列通项公式的理解,强化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 学生认真聆听老师讲解,掌握新知识,思考体会解题方法. 对公式的一个直接运用,使学生初步感受等比中项公式的功能以及运用公式的方法. 引导学生建立等比数列模型,巧设未知数解决数学问题. 注重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教会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在解决问题中,将新的知识内化到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
课堂实施 四、 应 用提 升 巩 固知 识 1.在等比数列中,. 2.求等比数列 3.在等比数列中,. 4.在等比数列中,. 5.在3与27之间插入一个数,使这三个数成等比数列,求这个数. 6.已知三个数成等比数列,它们的和是21,积是216,求这三个数. 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等比数列中,求公比的独特方法. 巩固加深对等比数列概念及其通项公式的理解,能运用等比数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堂实施 五、 课 堂总 结 1.等比数列的定义及通项公式. 2.等比中项的定义和公式. 教师总结提问 学生总结回答 总结本节课知识点,巩固所学知识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 堂 实 施 一. 创 设情 境引 入新 知 数学史上有这样一个著名的故事:古印度舍罕王准备奖励国际象棋的发明者——达伊尔,问达伊尔要什么奖赏.达伊尔对国王说: “请您在棋盘的第1个格子中赏给我1颗麦粒,在第2个格中给2颗,在第3个格中给4颗,在以后每个格子中的麦粒数都比前个格子里的麦粒数加一倍.请您把棋盘上64格的麦粒都赏给您的仆人吧!“国王觉得这个要求太容易满足了,就答应了给他这些麦粒.问应给发明家多少粒麦粒? 教师讲故事,并提出问题. 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学生用计算器依次算出各项的值,然后再求和. 教师对他们的这种思路给予肯定. 利用学生好奇心理,让学生去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便于调动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积极性.
课 堂 实 施 二. 观 察规 律归 纳公 式 1.自主探究求数列1,2,4,…,262,263的各项和 数列1,2,4,…,262,263是以1为首项,2为公比的等比数列,前面的问题应归结为求这个数列前64项的和,可表示为 S64 = 1+2+4+8+…+262 +263. ① 2S64 = 2+4+8+…+263 +264. ② ①-②,得到 S64 -2S64 = 1-2 64. 即 (1-2)S64 = 1-2 64. S64 = 国王知道这个结果吗? 2.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 设公比为的等比数列前和为 ① ①式两边同乘公比 ② 由①-②得 等比数列前和公式 当时, 当时, .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包含四个变量,只要知道其中任意三个,就可求出第四个. 通过情境问题中的等比数列求和,引导学生探究错位相减法解决求和问题,为探究等比数列求和公式做好准备. 让学生充分地比较,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关键是错位相减,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从特殊到一般,完成公式的探究. 让学生在化繁为简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数学的简洁性. 类比探究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引导学生感受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
课 堂 实 施 三. 巩 固知 识典 型例 题 例1 求等比数列 的前8项和. 解 , 由等比数列前和公式 得 所以,数列的前8项和是 . 例2 在等比数列中,,求此数列的第5项. 解 因为, 所以由等比数列前和公式 ,可得 , , 解得 ,, 所以,. 例3 已知数列的前项和求. 解 , , . 所以,, . 教师总结学生思路,给出解题过程. 学生认真聆听老师讲解,思考体会解题方法. 通过讲解,让学生进一步对知识点有更深的理解,同时初步体会知识应用. 通过对例题的解答,强化对公式的掌握.
课 堂 实 施 四. 运用知 识 巩固提 升 1.求等比数列 的前5项和. 2.在等比数列中,,求. 3.在等比数列中,求. 培养学生勤动手、动脑、善于总结、归纳的习惯. 完成课堂练习,巩固所学.
课 堂 实 施 五. 课堂总结 等比数列前和公式 当时, 当时, . 教师总结提问 学生总结回答: 梳理总结也可针对学生薄弱或易错处强调总结.
课后作业 1.复习巩固本课知识. 2.学习与训练相关练习题. 布置作业 通过作业巩固知识,为后续的学习做好铺垫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