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第五单元 第1课时 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四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第五单元 第1课时 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第五单元 第1课时 认识三角形 教学设计
学 校 授课班级 授课教师
学习目标 1.在观察、操作活动中,知道三角形的特征,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理解三角形底和高的含义,会画三角形的高。 2.在观察、操作活动中,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和方法。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 点 概括三角形的概念,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知道三角形的底和高。
难 点 会画三角形的高。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有关“空间与图形”的知识和经验,形成了一定程度的空间感。他们对周围事物的感知和理解的能力以及探索图形及其关系的愿望不断提高,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可以在比较抽象的水平上认识图形,进行探索。因此,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与第一学段“获得对简单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有所不同,应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三角形。
教学辅助 教学课件、学习任务单、(若有教具等教师自行增加)
教学流程
复习导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找三角形,列举生活中的三角形,唤起旧知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丰富三角形的表象,同时体会三角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1.数学猜谜:
形状似座山,三竿首尾连,学问不简单。——打一数学几何图形
2.课件出示教科书P57的主题图。
(1)我们先来欣赏几幅美丽的建筑图片,你知道这是哪儿吗?
(2)你能从中发现什么数学图形吗?
预设:三角形。
(3)三角形在哪儿?你能找到它吗?用手指比划一下。
课件展示图片中描红的三角形。
3.生活中的三角形。
(1)生活中哪里有三角形
预设:三角形的交通标志、晾衣架、扫帚等。
4.视频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在生活中发现了很多三角形,都有一双善于观察发现的眼睛,我们这节课就走进三角形的世界,一起来学习——三角形的认识。(板书课题:三角形的认识)
:探究三角形的意义。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这节课的重点,一定要通过画一画、说一说、演一演、辨一辨等活动引导学生概括三角形的特征,认识各部分的名称。
1.课件出示教科书P58例1
(1)画一画:请你利用手中的三角板,画一个三角形。
(2)说一说:再跟同桌交流一下你是怎样画这个三角形的?
预设:①在平面上任意画三个点②用线段将每两个点连起来
注意:三个点不在同一直线上
(3)判一判:那么这两个图形是三角形吗?为什么?
2.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
(1)说一说:什么是三角形的边、角、顶点?各有几个?
预设:围成三角形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边。
每相邻两条边的夹角叫做三角形的角。
每两条线段相接的端点叫做三角形的顶点。
三角形有3条边、3个角和3个顶点。
(2)请在你画的三角形标出顶点、边和角
3.用字母表示三角形
(1)为了更好的区分它们,我们可以用字母A,B ,C分别表示这三个顶点。这个顶点就读作“顶点A”读,(指B,C)这个是?这样一来这条边就叫AB边。(指另外两条)。这个角就是——角A。
(2)为了表达方便,人们选用字母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如屏幕上的三角形可以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上面的三角形可以表示成三角形ABC,黑板上的三角形我用字母DEF分别表示这三个顶点,这个三角形可以叫做三角形DEF。
(3)快动手把你画的三角形也用字母表示出来。
4.三角形的定义。
师:大家刚刚认识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对三角形有了一定的了解,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
(1)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交流后,请学生代表发言,说说自己的理解。
(2)教师小结并板书:由3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叫做三角形。
(3)师:在这个定义中你觉得哪些词最重要 把“围成”改成“组成”,你认为怎么样 “围成”是什么意思
预设:多数学生认为不能把“围成”改成“组成”,可能有学生认为“围成”是围起来的意思,而“组成”是组合在一起的意思。
(4)师:你们能演示“围成”的意思吗
预设: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手牵手”围成一圈的方式演示“围成”二字,明确了“围成”有首尾相连的意思,也就是三角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必须相连。
(5)你认为对三角形的概念掌握还要提醒同学什么?(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不是三条曲线)
学习任务二:探究三角形的底和高。
【设计意图:】本环节学生在辨析交流中,与已学过的知识建立联系,掌握画高的方法,再结合图形观察三角形的底和高的位置关系,加强对概念的理解。让学生画三角形的另外两条高,既加深对三角形底和高的认识,又掌握高的规范画法,同时还思考得出三角形有几组底和高,能更好地突破本课的难点。

1.结合实际,认识底和高。
创设情景:从正面看胡夫金字塔是这样的三角形。
提问:胡夫金字塔现高约137米,三角形里有许多线段,那137米究竟是哪条线段的长度呢?
小结:137米是从顶点到对边垂线段的长度。
生1:这条垂线段是不是三角形的高?
师:说得对,图中的这条线段确实就是三角形的高。
小结: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作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作三角形的底。
2.画三角形的高。
(1)师:我们都会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能不能把这一知识转化成画三角形的高呢
(2)学生尝试画三角形的高。
(3)教师展示学生的作品,并组织学生进行辨析。
教师板书示范画高的方法:先用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与BC边重合,另一条直角边经过点A,然后从点A向对边BC画一条垂线,顶点与垂足之间的线段就是三角形的高。
教师强调:通常画高时用虚线,还要标明垂直符号。
(4)师:仔细观察三角形的底和高,它们的位置有什么特点
预设:学生说出三角形的底和高是一组互相垂直的线段。
(5)师:想一想,一个三角形可以画出几条高
学生再次画不同底边上的高。
学习任务三:对比总结。
【设计意图:】本环节将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对比,一方面巩固了改写的方法,另一方面通过对两个结果的对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求近似数和改写成指定单位的数的区别。
1.想一想,说一说:在刚才认识三角形过程中,有哪些注意事项?
(1)三角形的特征:有3条边、3个角、3个顶点。
(2)画三角形的高要用虚线,从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作一条垂线,并标上直角符号。
(3)三角形有3条高,且底和高是一一对应的,在哪条边上作高,垂足就在那条边所在的
直线上,那条边就是这条高所对应的底。
学习任务四:达标练习,巩固成果。
【设计意图:】练习环节既巩固了新知,又有意地将前面学习的名数改写、小数的大小比较进行了复习,还通过思考题训练了学生的逆向思维。
1.下面哪些图形是三角形?在三角形下面的( )里画“√”。
2.教科书P58“做一做”。
(1)同桌合作,手指着三角形说出每个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2)学生独立画高,教师强调用铅笔画高的要求。
(3)集中订正。
预设:学生画直角三角形的高时有困难,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三角形的高和底的含义理解直角三角形直角边上的高就是它的另一条直角边。
3.教科书P63“练习十五”第1题。
(1)学生独立画高。
(2)同桌交换检查,如有错误,及时督促订正。
4.判断:(1)有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是三角形。( )
(2)三角形只有一条高和一条底。 ( )
(3)有些三角形有3条高,有些三角形只有1条高。 (  )
5.如下图,摆1个三角形需要3根小棒,摆2个三角形需要5根小棒……想一想其中的规律,摆15个三角形需要(   )根小棒;用99根小棒可以摆(   )个三角形。
【作业设计】
1. 绘制本节课知识的思维导图;
2. 完成《分层作业》
【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认识
定义:由3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三角形有3条边,3个顶点,3条高,3个角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