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1《信息与社会》教学设计[课标分析]基础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的能力; 对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在熟悉并利用技术条件和环境 的基础上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与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积极探究技术应用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变化,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 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本课从生活中引出信息的概念,通过具体事例归纳信息的特征,再通过具体信息的特征分析,引导学生对知识积极建构,掌握信息的基本特征,为今后信息技术的学习做好铺垫、打下基础。在学习过程中采用自主探究方式,锻炼学生的选题、分析、表达能力。在教师提问点评环节中注重学生的价值取向,使学生及时获得指导与鼓励。对于本节课来讲,信息素养在课程目标的不同维度均有体现。教学目标为:(一)、知识目标1. 认识信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2. 理解信息的基本特征。(二)、技能目标能够正确识别信息,合法地利用和发布信息。(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信息意识,养成善于甄别信息的习惯。[教材分析]《信息与社会》是青岛出版社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 1课,本节是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开篇,是在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基础上的拓展和加深,也激发学生对今后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为此,本节内容有两部分:一、信息与社会;二、信息的特征。从认识信息的含义作为出发点,然后了解信息的基本特征。结合案例分析,能够正确识别信息,为以后能合法地利用和发布信息奠定基础。本节在于帮助学生理解信息内涵的过程中,通过交流和讨论等学习方式,了解信息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情况,拓宽学生对信息文化的形态和内涵有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材中列举了几个典型例子,并设置了探究活动,目的是帮助和引导学生在探讨信息特征的过程中认识到信息应用的价值。这对学生认识到利用信息创造财富的重要性以及提升学生的信息意识来说是十分有益的。教材的设计渗透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结构,合理拓展了信息技术学科的内涵,注重创设高度真实的学习情景,帮助学生根据实际需要,在真实有趣的情景中掌握实用的、易迁移的知识与技能。鼓励学生将学到的信息技术能应用到其他学科领域中,以推动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本节课,教材结合了大量的实例来帮助学习理解复杂的信息技术理论知识,从浅到深,从理解层面到知识层面逐步的深入,并结合控制的思想来达到学生管理学生学习的目标,三维目标明确,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本课从生活中引出信息的概念,通过具体事例归纳信息的特征,再通过具体信息的特征分析,引导学生对知识积极建构,掌握信息的基本特征,为今后信息技术的学习做好铺垫、打下基础。在学习过程中采用自主探究方式,锻炼学生的选题、分析、表达能力。在教师提问点评环节中注重学生的价值取向,使学生及时获得指导与鼓励。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信息的基本特征。难点:能够正确识别信息,合法地利用和发布信息。课型:新授课 1课时[学情分析]知识的获取者是刚升入初中的学生,一方面他们好奇心强、思维活跃、参与探究积极性高,具备一定的使用信息技术的经验。另一方面他们对信息技术的概念性知识了解不多,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抽象思维能力、概念内化能力相对较弱。同时,此节是中学信息技术启蒙课,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风格以及对本课程的学习方法了解不多,所以这一节课对学生学法指导将对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学习有开启意义。本节的内容主要讲解信息及其特征,叙述性内容较多,基本上是知识与概念介绍,若直接从概念入手,学生感觉枯燥,不易理解和接受。因此,在教学活动中,采取师生互动、生生交流、讨论等形式,积极引导学生思考、探究,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现自我的机会,树立自信,发挥才能,使他们从感性认识中去了解信息概念及其特征,使抽象的理论浅显化。在小组交流、讨论的过程中,促使学生逐步理解信息技术学习的态度与方法,有利于养成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通过分组活动培养学生的相互协作精神,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感觉到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变化,不再是以前的传统教学方式。通过实践题巩固这节课所学过的知识点。[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展示:某海军陆战队在原始森林进行为时一个月左右的生存训练,具体要求如下:第一,每个队员除了身上穿的衣服外,随身只能带三件物品,每件物品不能超过二公斤;第二,队员都是由飞机空降到半径为 1000公里的原始森林的中心地带,要求在一个月时间内从森林里走出来。问题: 1、队员带哪三件物品合适?(笔记本电脑、钢枪、水、饼干、指南针、打火机、钢刀、火石)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在 2分钟内给出一个可能的答案。 2、这则材料说明了什么?和学生的一起对每个小组的答案进行分析,比较理想的参考答案:钢刀、火石、指南针。小结:经过讨论分析后,初步得出人类生存的三大要素是物质、能量和信息。而信息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要素。 学生活动:全班分小组进行讨论,然后由小组代表进行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野外生存”的案例让学生理解信息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基本需求。以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二、学习探究,交流分享师:同学们,信息被称为当代社会的三大资源之一,它如此重要,古代是怎样传递信息的呢?“结绳记事”、“烽火告急”、“飞鸽传书”的故事大家都有听说过吧,还有蜜蜂跳八字舞,这里面都隐含着信息。那么下面请同学们说一说,什么是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认为哪些属于信息? (举例)展示:利用文字、符号、声音、图像等形式作为载体,通过各种渠道传播的信号、消息、情报或报道等内容,称为信息。师:其实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周围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信息的存在多种多样,作为万物中的一种,它们同样有着其固有的特性,也就相同的本质。下面我们通过所获取到的信息,找出它们共同的特性。 特征一、信息无所不在:师: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信息也是无处不在的。早晨,起床铃声告诉我们该起床的信息;厨房飘出的香味,传递出厨房有美味佳肴的信息。每时每刻我们身边都充满着各种信息。特征二、载体依附性1)由于某些原因,我们的信息技术课无法在机房上课,老师要求你通知班里其他同学在教室等候,你会用什么样的方式通知他们 2)有的同学喜欢用座佑铭来激励自己奋发学习,学有所成。座佑铭通常写在哪地方?这说明什么问题呢 总结:信息是需要依附在一定的载体上存在的,并且同一信息可以有不同的载体。 师: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知道信息是无所不在的,具有载体依附性,下面我给同学们一些资料,你们能不能找出信息还有其它的特性。同学们可以通过查阅课本、与邻座同学商讨和问老师等方法,下面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和解决问题。 资料1:“朝鲜战争与兰德咨询公司故事。朝鲜战争前,兰德公司向美国国防部推销一份秘密报告,其主题词只有7个字,要价150万美元。美国国防部认为是敲诈,不予理睬,结果"在错误的时间,在错误的地点,与错误的敌人进行了一场错误的战争。”战争结束之后,国防部才想起那份报告,要来一看,追悔莫急。那7个字是“中国将出兵朝鲜”。 资料2:美国沃尔玛超市建立数据仓库,按周期统计销售量,结果他们发现:每逢周末,位于某地区的沃尔玛超市连锁店的啤酒和尿布的销售量很大,而且单张发票中同时购买尿布和啤酒的记录非常普遍。分析人员认为这并非偶然,经过深入分析得知,通常周末购买尿布的是男士,他们在完成了太太交给的任务后,经常会顺便买一些啤酒。得出这样的结果后,沃尔玛超市的工作人员尝试着将啤酒和尿布摆放在一起销售,结果,尿布与啤酒的销售额双双增长。 资料3:英国现实主义戏剧家萧伯纳名言: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一下仍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就都有两种思想,甚至更多。 师:同学们讨论的非常热烈,有的小组已经跃跃欲试了,我们先请各小组代表阐述讨论的结果。 师:很好,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信息具有时效性? 师:同学们回答的都很好,有时信息的特征是多个并存的请学生思考:这三个特性的其它实例如:盲人摸象的故事中,摸象本身并没有错,错在没有把各自的信息共享。 分组讨论总结“什么是信息”或举例说明。由一个同学代表发言。学生举例教师引导总结 生 1:校园里铃声响,可以告诉我们信息:上课或下课。 生 2:观看校运会,可以获得很多运动会赛场上的信息。生 3:从网上可以获得很多信息,如:学习资料、娱乐、新闻报导等。生 4:在报纸上可以了解国内外的信息。 通过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短信等手段获得信息。对我的生活、学习起到作用。学生举例:例举自然界现象,并说出透露的什么信息。学生回答:口头告知,打电话,发短信,在黑板上写通知...... 学生回答...... 学生活动:分小组讨论生: 资料 1,时效性。 生:新闻,通知,天气预报、情报红绿灯等。 生:资料 2,价值性。 生:资料 3,共享性。 生:资料 1 还具有价值性。学生思考回 了解学生原有对“信息”的认识对于物质跟能量学生能理解,但是对于信息与人类的关系、信息的重要性,学生很难就此理解较深,因此引出对信息特征的学习。为下一步的学习探究做好铺垫。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入手,从中分解出信息,使学生意识到信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设计意图: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探究内容,让同学们在讨论中激发学生的自我探索、自主学习欲望。设计意图: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自主探究,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够大胆的说出自己的观点,得出科学结论。培养学生善于质疑、全面考虑问题的思维习惯。三、综合运用,实践创新合作探究:分组完成任务。 1、一人计短,二人计长(信息的共享性) 2、一传十,十传百(信息的传递性) 3、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信息的共享性)4、老皇历看不得(信息的时效性) 5、刻在甲骨文上的文字(信息的依附性)资料 4:(课件展示)师:请同学们利用所学知识,分析怎样做比较合适。杜绝垃圾短信,防止上当受骗。总结:正确、合法地使用和传播信息,注意信息的筛选和过滤,防止伪信息给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学生回答例举如:中国田径 110M 栏刘翔取得奥运冠军的消息已广为人知(传递性) 生:可根据手机短息中包含的信息,核实是否有这一公司,是否举行此项活动,汇款帐号是否是公司的等。 设计意图: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学习和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信息素养。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信息意识,养成善于甄别信息的习惯四、归纳总结,拓展延伸师: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到信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信息对我们的学习生活和今后的工作有深刻的影响。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信息的基本特征,认识了信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如何利用好信息这一问题已摆在我们面前。请同学们课下阅读以下资料,并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 资料 5:某服装厂设计出一款女装,生产了一百套在商店试销,并在每件女装中附上调查表,要求用户在购买后提出意见以便改进。不久,这些服装全部售出,但在收到的调查表中,大部分顾客都提出批评意见,如"款式古怪"、"色彩不协调"或者"上当受骗"等。该厂收到这些调查表后,决定听取消费者的意见停止生产该款女装。但是,不久该厂营销人员发现市场上出现一种在那款女装基础上改制的服装,并且十分畅销。经过调查发现:原来,该厂的竞争对手雇请一些人专门购买这款试销的产品,而后在消费调查表中填上各种批评意见。 资料 6:有两个公司各自派遣一名推销员到非洲去推销皮鞋,开拓新市场。到达目的地后的第二天,两个推销员各自给总公司发了一封电报,一个人写道"此地无市场,因为所有的人都不穿鞋子,我明天就回去";另一个写的则是"我将常驻此地,这里市场潜力巨大,因为所有的人都没有鞋子穿"。 学生总结本课所学的知识点学生认真阅读,思考并回答列举同类问题,举一反三,体现新课标重方法和能力培养的理念。 回顾本节知识点,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辨论中充分体会怎样用好信息。五、知识运用,游戏探究小游戏“心有灵犀” 学生表演“心有灵犀” 通过游戏进一步感受信息的基本特征,巩固知识附:板书设计第一课信息的特征 一、信息无所不在特征 二、载体依附性特征 三、价值性特征 四、时效性特征 五、共享性教学反思 这节课设计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参与讨论活动,教师引导来达到教学目标。从教学的过程来看,学生回答问题很积极、主动,课堂气氛较好。通过分组活动培养学生的相互协作精神,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感觉到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变化,不再是以前的传统教学方式。通过实践题巩固这节课所学过的知识点。因为这是初一第一堂课,所以是很关键的一节课,如果这节课上好了对下面课程的学习会使到一个促进的作用。 1、通过各种活动激发了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信息技术的学习。 2、本节课主要学习信息及其特征。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在教学设计和实践中主要采用了情景模拟导入新课,通过活动过程让学生体会信息涵义及其传播过程,并通过各种游戏和活动让同学们在课堂上掌握信息的基本特征。3、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养成主动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教师在活动过程中注意及时指导、归纳和小结,帮助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学习和理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